头伏饺子二伏面,二伏为啥要吃面?难忘小时候的手擀面

今日是中伏第一天。

北方有句老话,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过去,二伏头一天是要吃面的。

据说,二伏吃面,源于魏晋时期的顶级小鲜肉——何晏。

《世说新语》中讲,何晏容貌秀美、肤白如玉,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脸上涂了一层厚厚的脂粉。

魏明帝虽是九五之尊,却有一颗抑制不住的八卦之心,为了探究何晏到底涂没涂粉,他想出一个歪主意。

“夏有三伏,热在中伏”,二伏第一天,魏明帝就迫不及待地请何晏吃热气腾腾的“热汤饼”,也就是面条。

君命难违,何晏吃得满头大汗,不断用红色的衣袖擦汗,魏明帝仔细观察,何晏的脸上依旧洁白如玉,根本没有涂脂粉。慢慢地,二伏吃面流传了下来。

另有一种说法是,在古代,五月是个不吉利的月份,因为阴雨不断,导致衣物和谷物容易腐烂,作物容易受到虫害的侵袭。为此,人们想出了许多禁忌,例如不能晒东西、不能建房子、不能造船、不能搬家、不能结婚等等。而到了六月入伏,麦子已经成熟,人们通过吃面条,来祈求健康和平安。

在我的记忆里,二伏与面有关,更与母亲有关。

小时候,每逢中伏第一天,母亲会为全家人做面。

相对于吃面,我更喜欢看母亲和面,那是一种享受,也有一种期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里的灶火不大,而且没有窗户,即便是白天,也需要点着煤油灯。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去灶火,因为,那里有母亲的身影,有弥漫着的热气和面香,让人感到温暖和舒心。

做面并不容易。一家五六口人,早早就需和面。

母亲站一个大大的黑褐色的粗瓷面盆,一手按着盆沿,一手用力揉搓着一团白面,并不是用拳头使劲在面团上揉搓着,一滴滴汗水顺着她的额头滴落下来。

随着母亲双手的舞动,面团越来越筋道。然后,母亲会拿出一个宽大的木板,撒上薄薄的一层面粉,将面团放在上面,开始用擀面杖慢慢地将其擀成薄薄的面皮。她的动作娴熟而有力,每一下擀面杖的落地都带着节奏感,仿佛在弹奏一曲美妙的音乐。面皮越擀越大,直至薄如蝉翼,再用刀切成细细长长的面条。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嘴角会微微上扬,似乎也感受到了快有成功的快乐。

面劲道有力,口感细腻,汤汁鲜美,母亲做的面,是村里有名的美食,让人一吃难忘。40年前,母亲用双手,为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温馨和美味。在母亲的手里,面条仿佛会说话,每一次揉面、醒面、抻面,都饱含对我们的爱。

而今,80多岁的母亲,身体依然康健,每次回去,她总会忙前忙后,张罗着给我做一碗手工面。真正的爱,细碎而普通,藏在树叶稠密的日子中,藏在每一次的做面、每一次的洗碗、一次的洗衣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劲道   抻面   切成   灶火   舒心   擀面杖   中伏   煤油灯   面团   面皮   脂粉   面条   饺子   小时候   难忘   双手   母亲   何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