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去苏化”的艰难,就明白今天“去美化”的困难

“去苏化”的代价

当初在苏联老大哥的大力援助下,在国家的各个领域,从军事部门到政府部门,从大学到小学,从工业到农业,从重大项目工程到一个小水电站,都是苏联专家和老师在指导,为了工作需要,俄语是必学的第一外语,建国后的50年代走的是全盘西化的道路,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苏联友好的福利之中,当毛主席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可以离开苏联,能够走上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苏联的野心

伟人永远想得更加长远,认为必须体现自己的独立性,在匈牙利机械照搬苏联模式造成的恶劣事件,我们公开表达了对苏联的反对意见。再后来叠加有关主权底线,支持印度和越南,以及处处搞“合营”模式,毛主席绝不答应,中苏关系彻底破裂。

墙倒众人推,印度、越南等边境问题层出不穷,以为离开了苏联的中国是不堪一击的,所有麻烦都找上门来,苏联对我们各自打压。紧接着三年大饥荒等自然灾害,并开展大型国防战略转移的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五年计划,投资超过2000多亿元。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去苏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要想从根子里摆脱苏联的影响,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不是简单说就可以实现的,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真正摸索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一个真正拥有自我主权的国家。

三线建设

以史鉴今,“去美化”势在必行

从苏联脱离后,我们付出了长达几十年埋头苦干,中印边境摩擦发展到中印战争,跳梁小丑越南忘恩负义,我们的仁慈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最后也不得不自卫反击,彻底打服。边埋头干活,时不时还要干上一战。城市没落,大量青年人无法就业,下乡成为唯一出路。一时间可谓内忧外患,但是我们咬牙挺过来了。

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这样的情况几乎高度相似性的重演。自从脱离苏联依赖后,与美国正式建交,发展双边关系,并在各个领域开展合作。50年代停摆的很多国家大型工程开始重启,比如我老家的东江大坝就是在苏联专家撤出后,一直停摆到80年代重启,成为当时国家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直到90年代才建设完成,时间跨度达40多年,这就是当时的一个缩影。

归结起来,我们走的是从全盘苏化,到脱离苏联,之后又走向了全盘美(西)化的路子,英语取代俄语成为必修外语课程,从小学到大学成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尺之一。大量高端人才留学美国,80年代掀起了一股留美热潮,无数年轻人憧憬和向往“美丽国”,许多观念和思想被彻底“美化”,甚至认为美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羡美、崇美、舔美的人大有人在。

英语成为无数人的噩梦

一切都是按照熟悉的配方,走的熟悉的路子。与当年脱离苏联初期一样,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可以真正的脱离美国。甚至有人天真的认为美国技术和美国价值观可以分开,我们可以脱离美国的价值观,但不可能脱离美国的技术,认为当今的去美化是不现实的、不理性的。

倒是大街小巷的老百姓都已经对美国嗤之以鼻, 疫情三年,证明美国制度的落后性和局限性,而疫情一结束,大批中国留学生飞往美国,美国的吸引力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凡接触过大学教授,大部分教授都是受美国西方思想影响,即使领着高额的国家俸禄,依然处处认为美国有多好。甚至非常激动、接近怒吼的告诉你:以前美国就很好,到了现在你们居然还不知道美国的好!可以想象当年那些被苏联老师培育的中国教授们和专家们,是多么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去苏化”?“去苏化”的内部斗争之惨烈可想而知。

美元霸权,割韭菜

他们甚至不在乎美国如何无底线的打压中国,也不关心美国采取什么手段牵制我们的技术突破和经济发展,这些被美国价值观和文化影响的高级知识分子们,可以做到高度“包容”,甚至视而不见;永远呈现出两面派的角色,但凡有机会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接受所谓的西式自由世界的教育。幸好如今海归已经不吃香,砸了几百万出国旅游学习回来后,还PK不了一个985的毕业生,后悔莫及。

美国单方面挥舞制裁大棒,打压中国高新产业

往往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如果不是美国下定决心高举大棒单边制裁中国,迫使我们在尖端芯片领域加大投入力度,直接加速了自主独立发展芯片和核心技术,坏事变成了好事。否则,至今依然不会唤醒国人。当然,无论全盘苏化还是全盘美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存在的道理。但是当天平已经向中国倾斜,美国和苏联一样,不会眼睁睁容忍一个不受制于他们管控而拥有强大实力的中国,不会接受一个独立主权和军事、经济实力的中国继续做大。西方国家彻底打压中国是未来世界发展格局的主旋律。“去美化”是我们突破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去美化”的代价

从80年代到现在正好是四十几年,这个时间周期与全盘苏化期间的时间长度基本吻合,把这两段历史相比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虽然太多的专家和学者并愿意承认这样的客观事实,言行不一的人大有人在。当然想要去附庸、去依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主要还是美国不再能忍受中国发展对他们国际地位的削弱,所以这是两段历史也稍有不同,即前段历史是我们主动寻求独立,而今天是我们被迫启动“去美化”,动机稍有不同。而要付出的代价却是同样的惨重,甚至远远不只是三年饥荒和十年动荡的烈度,我们不得不面对需更加久远影响,付出广大的代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经营非常艰难,城市发展动能受挫,社会就业机会大幅缩水,高校就业率低至50%左右。大量的考研、考公大军,走上千军万马上独木桥的考试比拼。这背后的就是“去美化”所带来的影响。

与老百姓最相关的收入水平和就业,一方面城市岗位供给不足,而另一方面是每年千万级规模高校毕业生何去何从?国家事业单位和国企率先扩大招人规模,紧接着在中考不得不阻隔50%的流量,分流至职业学校,从结构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来都想坐在空调房打电脑,谁还愿意走进工厂做工?在这些背后依然是“去美化”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是时代背景下无奈的选择。最近各省市刚刚出台鼓励在校师生创业,想必就业形势已经非常严峻。毫无经验的大学生和老师,要想成功创业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别无选择。

出台高校市场创业就业三年行动方案

与其说是去美化,不如说是被迫去中心化,以美国中心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国异军突起,是美国和西方国家不能容忍的。去除美国在世界的中心地位是大势所趋,只不过在美国垂死挣扎之中,拉拢小弟围剿中国的现象掩盖了这一事实。中国突破西方瓶颈,摆在面前的第一步就是去除脑子中的美国梦,不管愿不愿接受,但这是唯一的出路。把对美国的许多幻想必须在脚底,才能真正有超越美国,引领全球的地气。中国反制裁措施陆续出台,中美已经没有调和的空间,对抗成为日常,暂时的缓和只是表象。

稼和锗出口管制

民族要复习,乡村必须要振兴

当今的中国与50年代的中国完全不是一个层面,在那样的背景下,毛主席依然可以咬牙挺住。今天许多领域甚至优于美国的当下,我们必须有充足的信心和底气,面对未来的困难。未来十年的就业环境和发展环境只会比今天更加困难,这是一场新时代的持久战,务必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

联系的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前瞻性布局,鼓励人才下乡,发展现代农业,也是解决大量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与上山下乡政策相比,更加强调市场性质的主动性引导,鼓励、吸引青年人返乡创业就业,动力机制不同;在大量的乡村走访调研中,我们确实遇上不少年轻人在广阔的农村也找寻到了发挥才能的舞台。与其困死在城市,拥抱乡村也是一种出路。

就近期来看,房地产市场的走低,新能源无法扛起5万亿的空缺,也没有新型产业足以支撑和消化如此大规模大学毕业的就业,供需完全不匹配,走向有条件和基础的农村,是将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民族要复兴,乡村必须振兴;当广大乡村人口流失,乡村资源大范围闲置,资源集中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在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中,构成了广大的人才需求空间,在总体上将形成供需平衡。

在努力突破高端装备和尖端技术瓶颈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做好走向乡村的心理准备,毕竟高新技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大量中低端加工产业外溢至更加低成本的东南亚,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对我国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已经失去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人口红利消失殆尽,而人才红利却未得到最大化发挥;鼓励和引导一部分农村走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当前即为紧迫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俄语   苏联   越南   美国   主权   中国   乡村   艰难   代价   困难   道路   年代   领域   产业   时间   国家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