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赵一曼的儿子给毛主席寄了封讽刺信,主席看后回复6个字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的一天,居住在北京中南海的毛主席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工业大学陈掖贤教授的一封信,毛主席饶有兴趣地拆开信发现里面是一首《忆秦娥》的词。

毛主席十分惊奇,点燃一支烟坐在椅子上细细的品读,这首词情绪激昂,对仗工整,语言优美,总体上可以称得上是一副极其好的诗词,可是这首词的大意却满是讽刺滋味。

毛主席在看完这封信之后,并没有对这一封充满讽刺意味的信发表过度的看法,也没有生气,他只是淡淡的对自己的秘书说了六个字。

到底为什么一位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会给毛主席寄一封带有讽刺意味的信?毛主席又是怎样评价这封信的呢?

颠沛流离的少年

陈掖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进入北京工业大学任教。他平时为人真诚,性格细腻,教书一丝不苟,态度十分认真,深受同学们和老师的尊敬。

不过陈掖贤平时不善言辞,比较喜欢独处,经常一个人呆在角落,思考问题。他非常喜欢读书,非常喜欢写诗。

也许说起陈掖贤,大家比较陌生,但是当我们谈起陈掖贤的身世的时候,大家将会知道他到底是谁。

陈掖贤,小名宁儿,母亲原名李一超,又名赵一曼,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中国革命烈士。

陈掖贤的一生是孤独而且曲折的,这一切的一切还要从陈掖贤的母亲赵一曼说起。赵一曼与陈掖贤的父亲陈达邦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相识相爱。

留学结束之后,陈达邦留在了莫斯科继续工作,而赵一曼由于国内局势动荡,报国心切,决定回国报效祖国,为共产党服务。回国之后,赵一曼在宜昌落脚,执行我党赋予他的秘密任务。

在宜昌秘密工作期间,赵一曼突然发现自己怀有身孕。在宜昌赵一曼举目无亲,一方面身上担负着组织给自己的重任。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肚子里怀了一个小生命而更加感到压力。

赵一曼本来是四川宜宾人,他的家世非常优渥,但是为了心中的大业,她却是毫不犹豫放弃了在家中优越的生活,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

这一选择是革命的义举,但是等回国之后真正举目无亲,且自己挺着一个大肚子的时候,赵一曼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而且她的丈夫陈达邦并不在身边,甚至陈达邦并不知道赵一曼已怀有身孕,不过幸好有一位好心的大妈收留了赵一曼,并且悉心照料着怀孕的她。

没过多久,陈掖贤出生了,不过在当时赵一曼并没有给他起这个名字。

凑巧的是陈掖贤出生的当天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列宁的5周年去世纪念日,而且赵一曼因为整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尤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过上平静安宁的生活,便给儿子取名为宁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安宁的过一生,而宁儿也是赵一曼一辈子对于自己孩子唯一的羁绊。

宁儿就在宜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在宁儿学会走路说话的时候,赵一曼也带着他来到了南昌静养,组织同时也给了赵一曼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让赵曼在南昌与一位王姓同事假扮夫妻,共同传递着我党的情报。

就这样假扮的一家三口,在南昌度过了宁儿童年这一段相当长的时光。可是幸福终究是短暂的,由于赵一曼和其“丈夫”活动的频繁,被敌军特务所发现,并且我党在江西的地下省委全部暴露,赵一曼被迫转移。

不幸的是,垫后的王姓同事被敌军俘虏,最终壮烈牺牲。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赵一曼带着宁儿回到了上海,只是当时的上海整日被阴云笼罩。

我党在上海的活动极其困难,需要处处小心,处处提防敌军的眼线,在这里的生活,注定是提心吊胆的。

形势严峻,但工作却还是要继续,因为赵一曼多次顺利传递出重要情报,我党在上海工作的开展是相当之顺利。

她的功劳中央看在眼里,中央也知道赵一曼还需要带着一个孩子的艰辛,所以商讨过后,决定将其转移至中央苏区进行工作,那里的环境稍微松快些。

在中央苏区的这一段时间,是赵一曼和宁儿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可是由于宁儿从小缺少父爱,并且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颠沛流离和提心吊胆的生活之中,宁儿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平日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

在除与母亲外的其他人几乎很少有交谈,这也为日后陈掖贤给毛主席送讽刺信埋下了种子。

赵一曼看宁儿每天都孤独的待在角落里,心里很是自责。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出现,使赵一曼看到了一丝曙光。

在中央苏区的时候,赵一曼非常喜欢乐于助人,她是个热心肠,一看到别人有困难,她就立刻上前,去帮助别人,这也使他在中央苏区有一个非常好的名声,并且人缘非常的好。

在一次闲谈的过程中,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问起赵一曼的丈夫是谁的时候,突然发现赵一曼的丈夫陈达邦就是任弼时妻子陈琮英的哥哥,也就是说宁儿的亲生姑姑就是陈琮英

这样一段亲戚关系,终于让赵一曼感受到了磨难之下的一丝慰藉。

从此之后,赵一曼经常带着宁儿去找陈琮英玩。陈琮英也非常喜欢这个听话懂事,但又不善言辞的侄子,他给了宁儿非常多的关心与照顾,宁儿从此也慢慢开始变得活泼起来。

在中央苏区,赵一曼照了一张自己和儿子的相片,寄给了远在莫斯科的丈夫陈达邦,让丈夫知道自己已经生下了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而他也当上了父亲这样一个消息。

此时中国革命局势动荡,尤其是东北急需一支领导力量来管理我党在整个东北三省的活动,这时赵一曼站了出来,她主动向中央请命,自愿到东北三省开展工作,而中央也批准了赵一曼的请求。

看着刚刚长大的宁儿,赵一曼纵有万般不舍,也挥泪与宁儿告别,将宁儿寄养在他的大伯陈岳云家中。

宁儿不知道母亲这一去究竟是为何,但他早已习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也习惯了母亲早出晚归和一连好几天都不回家的生活。

可怜的宁儿,幼小的宁儿,他还以为这次和之前一样,母亲只是去几天很快就回来的,赵一曼也觉得在自己主持完东北三省的工作之后,自己也能很快回到宁儿的身边。

可是母子俩都不知道,这一相别便是阴阳两隔,这一世母子二人再也无法相见。

寄宿在陈岳云家中的宁儿,平日里非常乖巧懂事,只是越来越不喜与人交谈,每天最爱的事情就是躲在大伯的书房里看书。陈岳云对这个孩子非常的关爱,把他自己当做亲生儿子看待,给宁儿也起了一个期望极高的名字,陈掖贤。

母子相认

1936年8月,革命英雄赵一曼在东北惨遭杀害,从此之后,一代英雄,红枪白马女政委,热心赵大姐,永远的与他的儿子宁儿阴阳两隔了。

此时远在中央苏区的宁儿,年仅7岁。他并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的消息,也不知道在当时去世的女英雄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李一超。

陈掖贤在伯父陈岳云家中生活了数十年,在这数10年中他迟迟没有等到母亲回来。

某一天远在莫斯科的父亲陈达邦,乘坐飞机回国,在陈岳云家中与陈掖贤相认。在陈掖贤出生之后的十几年间,陈达邦一直在莫斯科工作,他只从赵一曼寄给自己的信和照片中知道自己有一个从未相见的儿子。

思家心切,于是陈达邦放弃在莫斯科的工作,毅然决然踏上了回国的飞机。陈掖贤平日里不喜与人交谈,少言寡语,性格孤僻。在看到自己这个素未谋面的父亲突然来到自己眼前时,陈掖贤一时间呆住了。

从小缺失父爱的他,从来都不知道父亲对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只知道母亲就是他的世界的一切。

看着眼前高大帅气的父亲,正值青春时期的陈掖贤,内心突然产生了一丝波动。也许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吧,即使出生之后从未相见,可是当陈达邦与陈掖贤相见的那一刻,两人心中的壁垒瞬时间融化。

陈掖贤站在陈达邦面前嚎啕大哭,抱住自己的父亲,喊出了陈达邦多少年梦中的那一个声音,“父亲”。

父子二人相见之后非常的激动,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父子二人都沉默下来。因为在这个时候,他们早已经收到了他们的母亲,妻子在东北牺牲的消息。

可是由于革命局势动荡的原因,他们只知道他们的母亲,妻子在东北牺牲,但是并不知道到底在何处牺牲,以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名字牺牲,这也成为了父子二人一直压在心上的一座难以抹开的大山。

赵一曼走了,她带着中国革命炙热的火焰走了,这份火焰不会熄灭,但现在这份火焰还没到传承的时候,陈掖贤慢慢的长大,革命的火种越烧越旺。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陈掖贤进入北京工业大学进行教书,在这期间他一直没有放弃对母亲的寻找。

他多次来到东北,想要获得母亲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消息。可是由于赵一曼牺牲的时候,用的不是之前的名字,并且由于当时的时代原因,许多人都不知道.赵一曼到底之前用的是什么样的名字。

多次寻找无果之后,陈掖贤非常的落寞,曾经朝思夜想,日夜思念的母亲,如今连她牺牲在哪里都不知道,陈掖贤感到非常的痛苦。

每年清明节的时候,陈掖贤都会默默的走上街头,看到那些为自己亲人哭泣的家庭,陈掖贤的心中也升起一份寂寞与一份落寞。

他也想为母亲哭泣,他想得到一个答案,得到一个自己母亲的答案,他想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清明节的时候自己能够去到母亲牺牲的地方,好好的陪一陪母亲。

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当时有一部名为《赵一曼》的电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它记录了革命烈士赵一曼的在中央苏区的工作以及对比敌人俘虏了之后誓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的全过程。

这部电影陈掖贤和父亲一起去看了,奇怪的是陈掖贤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突然觉得影片中的赵一曼颇似自己母亲的模样

当时从自己的姑姑陈琮英口中得知,母亲进入东北革命根据地之后,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声,叫做赵大姐。他心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想法,难道自己的母亲赵大姐,就是革命烈士烈士赵一曼吗?

之后的好几年,陈掖贤一直隐隐约约的觉得自己的母亲就是赵一曼。直到某一天,中央的工作人员找到了陈掖贤,向陈掖贤确认了他的母亲,就是革命烈士赵一曼。

寻找多年的问题突然有了答案,陈掖贤却一点高兴的神色都没有,转而是深深的沉默。

但在场的所有人,这些都只是这个孩子的伪装。

果不其然,在送走中央工作人员之后,陈掖贤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呆坐了一天一夜,在凌晨的时候,家中突然传来陈掖贤放声大哭的声音,哭声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哭声逐渐嘶哑,直到哭声逐渐消失。

他再也遏制不住,也再也不想隐忍,迅速乘坐火车来到东北,来到赵一曼的纪念馆,并从工作人员手中得到了母亲写给自己的绝笔信。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陈掖贤看到信之后哭倒在地上,抱着母亲给自己的绝笔信,嚎啕大哭,哭声感动了纪念馆内所有的工作人员。至此之后,母子二人终于相认,赵一曼的衣钵终将传承下去。

孤僻的一生

陈掖贤的一生都活在孤僻之中,慢慢的他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偏激带有偏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的这种固执也逐渐变成了他最大的缺点。

而正是他偏激、孤僻的性格也使得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讽刺信,他错误的认为党没有与人民站到一起。

当毛主席看完陈掖贤封信之后,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对他的秘书说6个字”他是可怜孩子”。

陈掖贤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他继承了母亲赵一曼的革命精神,可是又由于他的生长环境,使得他充斥着固执与孤僻,最终在53岁的时候自杀而亡。

他永远与人民站在一起,就像他的母亲那样,他把革命的火种埋藏起来,种在心中,也传给了自己的后人,因为虽然自己选择提前离开了人士,但他最终留给自己女儿的不是谆谆教诲,不是殷切寄托,而是一句“你奶奶是你奶奶,你是你,不要给组织和国家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母亲用大爱诠释了大义,儿子终究却是未能幸福的过完一生,这是老一辈革命者的选择,而正式这般的无畏和牺牲,值得所有的崇高和缅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莫斯科   宜昌   儿子   苏区   我党   颠沛流离   孤僻   烈士   牺牲   丈夫   父亲   主席   母亲   中央   孩子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