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如此强大,汉朝为啥能战胜他们?其实是汉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头条创作挑战赛#

匈奴,一个曾经让中原王朝闻风丧胆的游牧民族,他们骁勇善战,弓马娴熟,男女老少都能上马杀敌,他们纵横大漠南北数百年,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匈奴飘忽不定,不讲契约精神,他们来如风,去如电,让人防不胜防。他们更是以其凶猛强悍、残忍野蛮的民族风格,建立了一个体制完备的强大游牧帝国。

如今,匈奴虽早已不复存在,但匈奴之名却永久铭刻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丰碑上。

匈奴,到底从哪里来

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讨伐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夏朝就此灭亡,而夏桀则逃亡到南巢生活,三年后去世。

夏桀去世后,其儿子淳维带着夏桀留下的妻妾、奴仆、下属官员等部众逃到北方。此后,他们依托于茫茫草原,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也就是匈奴民族。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史记·匈奴列传》

所以,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匈奴人其实是夏朝人的后裔,也属于汉人血统,和大家一样都是华夏民族的一分子。

不过,关于匈奴的起源史学界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观点。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记载,商周时期的鬼方、混夷、獯鬻(xūnyù)、猃(xiǎn)允,春秋战国时代的戎、狄、胡人,都属于匈奴的分支。

也有人认为,匈奴是先秦时期的北方游牧部落,比如东胡、义渠、林胡、楼烦、大荔等众多民族都属于匈奴。

甚至还有人说,上述的所有民族都不属于匈奴,匈奴实际上是从西边迁徙到北方的游牧民族,在秦汉时期才开始发展壮大。

所以,司马迁在《匈奴列传》中匈奴属于夏朝人后裔的记载,只是匈奴起源的其中一种说法而已。

匈奴一词,在中国正史中正式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318年(战国晚期),在此之前,历史上是没有匈奴这个称号的。

匈奴正式兴起也是战国晚期,当时,匈奴时不时就跑到中原肆意烧杀抢掠,他们没有受过任何文明教化,行事野蛮粗鲁,毫无规矩可言,给中原汉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匈”与“凶”为谐音,形容野蛮凶恶;“奴”,即奴隶、奴才,带有鄙夷的色彩,匈奴两个字合起来,意思就是“凶恶的奴隶”。

因此,战国时期,中原人民为了表达对这个游牧民族的恐惧、憎恨和鄙视,就将其统称为“匈奴”。

长城,匈奴入侵中原的现实阻碍

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人为抵御匈奴入侵而产生的积极战略防线。

当时,中原人在长期与匈奴等游牧民族抗击的过程中发现,对付匈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措施。

即在北方边境的山脉上,修筑具有警示作用的堡垒、瞭望台、烽火台,然后通过城墙将其连接起来,用以抵抗匈奴南下入侵的障塞,这就是早期长城的基本雏形。

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秦国、燕国、赵国,都曾为了防御匈奴,在各国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

“当是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史记·匈奴列传》

但是,当时的长城存在很大的漏洞,不仅相对简陋,而且,秦、赵、燕三国的长城不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因而匈奴还是经常越过空隙,入侵中原。

尤其是秦王嬴政亲政后,一心只想着兼并东方六国,统一中原,中原诸侯国也因此陷入长期混战之中,根本无暇再顾及北方蛮族。

此时,汉人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位匈奴单于——头曼,趁着中原互相厮杀之际,采取“蚕食”战略,将阴山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以及河套地区的很多地方一步步占为己有。

这段时间里,由于中原各诸侯国对匈奴心有余而力不足,匈奴遭受的来自中原的压力骤然减轻,因此头曼单于“蚕食”中原地区的计划屡次得手,匈奴发展可谓顺风顺水,实力得到很大提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自称秦始皇,中原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头曼单于显然头脑简单,完全没有用心研究中原政局。在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他不但没有及时收手,胆子反而越来越肥,甚至还多次对中原边境地区进行大规模骚扰。

试想一下,如果有个贼天天翻墙到你家里偷东西,这你能忍得了?别人不知道,但秦始皇这种血性男子肯定是忍不了的。就这样,秦、匈之间,一场规模浩大的对战拉开序幕。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出秦国名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暴揍匈奴人,两军开战后,秦军所向披靡,一举收复了阴山地区以及河套地区的千里草原。

匈奴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灵活性超一流,主打一个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此战,匈奴元气大伤、损失惨重,所以,为了留存最后一点卷土重来的实力,再一次选择撒丫子跑路了。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以报怨。”

——《过秦论》

在秦始皇看来,匈奴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现在虽然被秦军打得落荒而逃,不敢南下牧马,但如果选择放任不管,将来必然会给大秦王朝带来灭顶之灾。

于是,秦始皇决定将战国时期秦国、赵国、燕国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完善,并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一道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防线,终于修缮完毕。

这项彪炳史册的伟大工程,史称“万里长城”。自此之后,万里长城成为了一道横在中原与茫茫草原之间的屏障,匈奴想要进入中原抢掠,就必须跨过万里长城。

那么,万里长城到底能不能挡住匈奴为祖辈报仇雪耻的步伐呢?

匈奴崛起,万里长城也没挡住

匈奴惨败秦军后,头曼单于带着匈奴残部克服重重困难,来到苦寒的漠北草原休养生息。

公元前209年,因头曼单于想要废长立幼,其长子冒顿(mò dú)怀恨在心,于是残忍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和弟弟,并自立为匈奴单于。在莫顿的带领下,匈奴才算真正进入强盛时期。

秦始皇去世后,蒙恬很快被杀,中原陷入一片混乱。秦朝为了对付反秦势力,便将驻守在匈奴故地和长城边塞的精锐秦军大量调回。趁着边塞实力真空的阶段,匈奴人又悄悄回到了漠南草原。

由于秦军大量被撤走了,漠南草原上便形成了匈奴、月氏、东胡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莫顿单于野心勃勃,为称霸漠南草原,不久后就将东胡和月氏灭掉了。

不过,此时的万里长城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将士驻守着,匈奴骑兵依然无法大规模入侵中原。正因为如此,楚汉争霸时期,尽管中原无暇顾及匈奴,冒顿单于也只能将精力重点放在征服其他草原部落上。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而莫顿单于也成功统一了漠南草原和漠北草原,带领着匈奴强势崛起。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经过连年战争,国力疲困,百废待兴,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继续发动战争。而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之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制完备的强大游牧帝国,整体战斗力正处在最强的状态下。

然而,尽管匈奴盛极一时,但如果想要抢掠中原的人口和财富,首先就要突破横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万里长城。莫顿单于血气方刚,他认为,就算万里长城固若金汤,也一定存在它致命的弱点。

于是,为了尽快找到长城的弱点,冒顿单于下令匈奴军队沿着万里长城开展试探性进攻。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冒顿单于得出结论:万里长城战线过长,需消耗大量防守人力。因此,只要匈奴选准某个防守相对薄弱的关口强行进攻,就能突破万里长城。

最终,冒顿单于将马邑作为突破口。因为马邑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离单于王庭距离较近,如果能够强行突破,匈奴大军便可以长驱直入。

公元前200年,莫顿单于派出几路大军佯攻长城其他关口,与此同时,又集结匈奴大军围攻马邑。

当时驻守在马邑边界的韩王信,看到刘邦对待其他开国功臣的态度,内心十分害怕。韩王信不想跟韩信一样接连被贬,最终就选择了背汉投匈,直接将马邑献给了匈奴。

就这样,匈奴不费吹灰之力大举越过长城,深入中原尽情抢掠,给还没从战争中喘息过来的汉朝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灾难。

消息传到长安后,刘邦决定御驾亲征,不料老谋深算的刘邦竟完全不是匈奴的对手,不仅没打赢,还被匈奴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简直屈辱至极。

最后,刘邦在陈平的帮助下侥幸脱险,好不容易才捡回一条小命。大丈夫能屈能伸,刘邦很清楚,此刻汉朝的实力想要战胜匈奴难如登天。

再加之,经过多年战争的洗礼,汉朝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将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放在首要位置,若是此刻与匈奴展开旷日持久地征战,估计很快就得玩儿完。

刘邦遂决定,暂停汉匈之战,与匈奴签订和亲政策,以确保汉朝继续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刘邦之后的文帝、吕后、景帝时期,皆对匈奴采取怀柔的“和亲政策”。

虽然匈奴人总是不讲契约精神,屡次侵略汉朝边境,但碍于和亲关系,双方始终没有彻底撕破脸,这无疑为汉朝休养生息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匈奴克星——汉武帝,屡碰匈奴死穴

对于匈奴而言,汉朝的前几任皇帝都是些很好拿捏的软柿子。而汉武帝刘彻则不然,他是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帝王,而且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下,汉武帝拥有丰厚的家底发动战争,无疑就是匈奴最大的克星。

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空前强大,但匈奴实力同样不容小觑,面对曾经屡次将汉朝踩在脚底下的匈奴,汉武帝又是如何一击即中,战胜匈奴的呢?

事实上,汉武帝能够在漠南、河西、漠北等多场战役中溃败匈奴,原因不仅仅在于汉武帝拥有卫青、霍去病等一代战神,更是因为汉武帝屡次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众所周知,中原汉人属于典型的农耕民族,不轻易流动,最大的特征就在于依赖土地生存。而匈奴则过着典型的游牧经济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机动性、流动性非常强,不会在占领某地后长期驻扎下来。

也正因为匈奴像狼一样,作战能力机动灵活,眼见形势不利直接就撒丫子四处跑路。因此,中原军队每次主动出击匈奴,都无法达到将匈奴彻底击溃的目的,中原边患也就一年又一年地重复上演着。

研究一下匈奴每一次入侵中原的时间,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即匈奴会在秋季频繁入侵中原,而春夏季基本都会主动撤离到塞外。那么,匈奴为什么会选择秋季频繁入侵中原呢?

首先,匈奴人熬过严冬后,在春夏水草肥美的时节,一般都会集中精力放牧。到了秋季,经过春夏时期的养精蓄锐,匈奴的牛羊马匹最为肥硕健壮,兵力也是最强盛的时候。

另外,中原汉人一般在春夏季节从事生产,到了秋季,所有人都在忙着秋收,战斗力最为羸弱,所以,秋季是中原最不适合大规模征战的季节。

秋季对于匈奴而言,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匈奴只要抓住这个节点就可以最大程度击败中原,抢掠更多的人口和财富。但是,这一切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发生了转折。

大漠草原的冬季非常寒冷且干燥,此时,不管是人还是牛羊马匹都会非常难熬。因此,每年冬季之前,匈奴都会抢掠好足够的物资,然后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定居下来,以寻求平稳过冬。

但即便如此,由于大漠天气严寒恶劣,经常出现暴风雪等极端天气的侵袭,匈奴饲养的牲口在冬季往往会饿死冻死一大批。

因此,春天一到,匈奴战马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匈奴人必须在春天降临之后抓紧时间养精蓄锐,照顾牲口,完全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应对战争。

此外,冬季是匈奴人和动物交配的高峰期,所以,到了春季,匈奴女人和牲口基本都有了身孕。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安心养胎,如果此时怀孕的女人和牲畜再跟随军队作战或者四处逃窜,难免会造成大量流产死亡。因此,春季是匈奴最不适合行军作战的季节。

而汉武帝也正是发现春季作战是匈奴的死穴,于是,就把同匈奴作战的时间调整到了春季,这样一来,汉军就能在敌人最脆弱的时候抓住他们的命门狠狠打击。

而且,汉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即便是冬季,汉朝也一样兵强马壮、粮食充沛。再经过一个寒冬的休养生息,到了春天,万物又开始复苏,汉军的战斗力反倒是更加所向披靡了,此时出征再合适不过。

由于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城池,因此,一旦汉军来袭,怀孕的女人和动物只能选择跑路。而且,古代的生产率本来就很低,若是再经过战争的一通折腾,匈奴的生产率只会低到谷底。

如果汉武帝每次远征匈奴都选在春季,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的牛羊马匹和新生人口数量自然就会呈锐减趋势。

所以,汉武帝春季出征,即便最后输给了匈奴,从长远来看,也必定会导致匈奴的战斗资源大量减少,他们未来的战斗力必然就会越来越弱,对匈奴来说可谓是致命一击。

除此之外,由于匈奴是靠牛羊、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所以,对他们而言,如果没有了牧牛羊的风水宝地,没有了牛羊维持基本生计,一样很快就得玩儿完。

因此,汉武帝先后发动战争夺回了河南、河西、漠南等肥美的水草之地,让匈奴失去了天然牧场。此外,每次大战之后,卫青都会收缴匈奴大量牛羊,匈奴食物因此大大减少,战斗力自然也会跟着减弱。

正是因为汉武帝一次次抓住匈奴死穴猛攻猛打,一次次削弱他们的有生力量,才创造了“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辉煌战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汉武帝   汉朝   匈奴   单于   万里长城   漠南   中原   游牧民族   长城   刘邦   强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