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刘统勋与刘墉是什么关系?

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提起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似乎人们脑海里马上闪现出一个疾恶如仇的清官忠臣形象。其实,这仅仅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罢了。因为在封建社会皇帝专权的情况下,一个大臣即使有通天的本事,如果老是逆龙鳞,处处与皇帝对着干,其下场也好不了,而且官也不可能做长。

乾隆时期,在乾隆皇帝的眼里,刘统勋是个才品兼优的清官,也是个不辱皇命,与君一体的能臣,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众多汉官中脱颖而出,官拜东阁大学士,直至出任领班军机大臣。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统勋通晓方圆智慧、精于方正圆滑、明哲保身的糊涂为官之道。

刘统勋的疾恶如仇、对皇帝忠贞无人可比,否则他也不可能被乾隆帝打破汉人不能居军机大臣首席的惯例,并且在死后被称为“真宰相”。

雍正年间,刘墉五岁那年,父亲刘统勋进士及第,乾隆年间曾任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获授翰林院编修,刘墉随家人一起迁居北京。刘统勋的大公无私,让乾隆倚为得力助手。

刘统勋随后历任太子太保兼陕甘总督、漕运总督、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查办了一批贪污渎职的官员,筹办兵饷。

乾隆十七年,刘统勋成为乾隆年间的倚位得力助手,在军机处行走,成为乾隆的左膀右臂。

乾隆二十一年,刘统勋、傅恒等以大学士刘统勋、傅恒主办《西域图志》修纂,刘统勋亲率绘测队踏遍天下获取大量资料,因此《西域图志》成为后来新疆地图的蓝本。

此后,刘统勋又先后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翰林院掌院学士兼上书房总师傅、兵部事务、阁大学士兼国史馆总裁、殿试阅卷大臣、东兼管刑部、吏部等。

据《清史稿》记载:“统勋岁出按事。”著名的如广东粮驿道员明福违禁折收钱粮案,云贵总督恒文、巡抚郭一裕借上贡之名勒索属员金钱案,山西将军保德侵吞钱粮案,江苏布政使苏崇阿误论书吏侵蚀库帑案等。乾隆中期许多有关地方大吏贪赃枉法大案,无不由刘统勋负责审理,这也足以证明乾隆帝对刘统勋的信任和寄予的厚望。

当然,刘统勋的这种疾恶如仇是与对皇帝忠贞不贰紧密相连的,有时为了不惹怒龙颜,他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这就是为官之道“方正圆滑,明哲保身”的精髓。

从他弹劾三朝元老张廷玉徇私枉法、擅作威福,显示出刘统勋为官刚正、清风独标的秉性。因此乾隆亲笔御赐匾额“赞元介景”。

然而,刘统勋在乾隆三十八年赴早朝的时候,在途中突然双目紧闭 。乾隆闻讯后,赶忙派在御前当差的一等公兼驸马福隆安携药赶往救治,但为时已晚。

据《清史稿·刘统勋传》记载,刘统勋死了,乾隆帝亲自前往刘府邸吊唁,到刘家门口时因家门太窄小,轿子无法通过,把桥盖卸下才勉强通过。乾隆进去后,看到刘家居简朴,为之感动。回宫后,乾隆忍不住涕泣,对大臣们说:“朕失一股肱。”

刘统勋之所以能成为乾隆的股肱重臣,是因为乾隆最欣赏的是刘统勋的才干、品行端方。

刘统勋死后,乾隆命令其儿子刘墉回京城治丧扶棺、守制。

刘墉是刘统勋长子,字崇如,因为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父亲刘统勋,因此,刘墉拥有一个特权,即恩荫。

乾隆十六年(1751),他以恩荫举人的身份考中了进士,普通老百姓如果要考到进士的话,首先要考中秀才,这就很难了,然后是举人,就更难了,再接下来是考进士,可谓难上加难,都是千里挑一的人才。

但是刘墉不一样,他有恩荫,不用先考秀才再考举人,他的起点就是举人,直接考进士。当然考得也相当不错,以他的才学,即使按照惯例一步一步考,也能考中进士,但毕竟由于恩荫,他的起点和别人就不一样。

乾隆二十年(1755)征准噶尔的时候,他父亲刘统勋因为逃跑被处置,刘统勋和刘墉父子二人双双被下了大狱。

后面乾隆又赦免了刘统勋,他也被释放,重新回到翰林院当编修。总的来说,刘墉的宦海其实不是太成功,乾隆十六年中的进士,十五年后还是个知府,基本上想入阁成为大学士那是无望了,但没想到他活得很久,连乾隆都给熬死了。

乾隆四十一年,刘统勋已经去世了,乾隆非常怀念他,就想到他的儿子刘墉。乾隆说刘墉“学问尚优,人亦似有出息”,就让他“服阕来京,着以内阁学士用,遇缺即补”。

后又任湖南巡抚,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在左都御史任上,刘统勋奉命与理藩院尚书和珅查山东巡抚国泰舞弊案,顶住和珅及宫廷等各方面压力,据理力争,最终使国泰伏法。

乾隆五十年五月,刘墉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然而,刘“包公”官做大了,问题也来了。他不断犯错,一是泄密皇帝与阁臣的谈话内容;二是主持祭拜文庙不按礼制行事,甚至还被牵扯了一桩乡试贿赂案。

这两件事引起乾隆帝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刘墉觊觎大学士的证明,因而训斥后,与大学士一职擦肩而过。

常言道:“祸从口出。”嘴巴好比一道关卡,舌头好比射箭的弩。刘墉由于说话不慎,而将到手的大学士丢了,就是最好的明证。

此后,刘墉的性情大变,他担任上书房总师傅时,众师傅总不到位,他不闻不问不作为。更有甚者,权臣和珅专宠于乾隆帝,“方炙手可热,刘墉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装傻充愣,随波逐流。

乾隆五十八年(1793),刘墉出任会试主考官,办事失当,以至于造成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因此被乾隆严行申饬。

后来他的学生嘉庆帝上台,虽然给了他一顶大学士的顶戴,但还是指责他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而且说是因为实在无人,才将他擢升此任。

嘉庆九年(1804)十二月,刘墉去世,终年八十五岁,赐谥号曰“文清”。

刘墉的一生,将为官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保全了身家性命,得以寿终正寝。

刘墉擅长书法,尤以小楷为胜,他的书法用重墨,貌丰骨劲,别具面目,与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

刘统勋、刘墉父子两人先后入朝为大臣,虽仕途坎坷,但最终都得到乾隆的宠信和重用。

刘统勋勇于谏诤,在朝中有“真丞相”之称;刘墉勤于吏事,在民间有“清官”之誉,两人均堪称清朝昌盛时期的名臣。

论历史影响,刘墉即便被人赞为“名相”,但作为和风范还是不及其父刘统勋。

不过,近年来,以《宰相刘罗锅》为首、以及多部影视剧,大肆渲染刘墉如何如何同和珅斗智斗勇、斗气斗法地斗了半辈子,捏造了一个伟大的大清相国。这是刘统勋在现代娱乐历史的大环境下,难以企及的。

刘墉虽还算清官,晚节不亏,其实,他的那些所谓不拘小节表现,并不是与和珅斗志,本身就是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体现,他故而顶多算在乾嘉高层官场上扮演一个名丑。电视剧不好给他人设定义,便在他背上隆个驼。

写到最后

乾隆时期,乾隆这个人,在用人上比较重满轻汉,但是他也提拔任用了一些汉族大臣,最著名的叫刘统勋,就是刘墉刘罗锅的父亲。刘墉在民间故事中很有名,但是他父亲在历史上,比刘墉可重要多了。

刘统勋和刘墉父子俩,可谓世家文章翰墨、两代庙堂词臣。刘统勋善书法,笔墨清简,亦颇有书卷气;其子刘墉承其世家学问与政治地位,以书法闻名天下,是清朝中叶四大书法家之一,尤精于翰墨,秉承齐鲁文脉,结合南帖北碑,不为媚俗之体,喜用秃笔饱墨,故其书体丰腴肥美,天趣恬然,可谓笔墨相得而最为佳妙。同时期诸城书家还有窦光鼐,其笔翰则神采飞扬、畅酣淋漓,犹如龙飞凤舞。若与刘墉笔墨相较,诚谓“环肥燕瘦”,各擅其美。

什么关系?当然是父子关系。按照反转基因的水军的描述,他们会说——你凭什么说刘统勋和刘墉有父子关系?刘统勋和刘墉的父子关系是“砖家”说的,现在你们可以说是父子关系,但是未来有一天,说不定就会把父子关系推翻了。一切皆有可能嘛。

如果我出示《清实录》和刘家的家谱的证据,告诉这些反转基因的水军,刘统勋确实是刘墉的父亲,刘墉确实是刘统勋的儿子。这些反转基因的水军就会不屑一顾,呸,凭什么你说这些证据就是证据了?你看见了?说不定是刘墉为了拔高自己伪造了家谱呢?

如果我说,刘统勋和刘墉有父子关系,这是有生物学证据的,比如,我们可以检测刘统勋与刘墉的DNA,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父子血缘。这些反转基因的水军就会说,呸呸呸,凭什么用DNA就可以做亲子鉴定,科学就不会出错吗?你太迷信,迷信科学,科学是最大的迷信!

如果我说,刘统勋和刘墉是父子关系早就是历史学界的定论,这些反转基因的水军还是喋喋不休。他们会说,什么狗屁历史学界,你真是“井底之蛙”,不知道刘统勋和刘墉是不是父子关系在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吗?我问,哪些历史学界没有定论,这些反转基因的水军就会骄傲的挺起脖子,说,我啊。

总之,反转基因的水军是不会承认任何事实的。“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迷信科学”,“没有定论”,就是他们反智的三大法宝。按照他们的逻辑,大清国从来就没有建立过。

刘统勋和刘墉见了反转基因的水军,也会落荒而逃。不能和他们这些不正常的人啰嗦,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刘统勋与刘墉是什么关系?就算天王老子来了,刘墉也得喊刘统勋为“爹”,绝对亲生。

刘统勋:小子,老父肚里全是学问,你以后当官别给我丢脸。

刘墉:爹,我也不差,腹里诗书都装不下了,都挤到背上去了。

刘统勋操起扫把就打,骂道:背了个罗锅,会找借口了?我没告诉你读书坐姿要对?

玩笑归玩笑,在历史上刘统勋的名气比刘罗锅大多了!

刘家底子有点厚

历史上一门五进士的家族,一只手就能数过来,读书能人尽往刘家扎堆。

祖父刘必显,顺治年间进士;父亲刘棨,康熙年间进士;刘统勋,雍正年间进士;长子刘墉,乾隆十六年进士;孙子刘镮之,乾隆四十四年进士。

进士稀罕吗?

我们来温习下以前苦苦的学习之路。

小学毕业,半梦半醒考上了初中(乡试中举人),开始有点懂事了,加把油又考上了高中(次年会试中贡士),为了改变命运,黑灯瞎火熬进了大学(殿试中进士)。

问题来了,最后一关是皇帝把关,能上殿试的文化水平都差不多,这时候不拼爹拼运气。

皇帝一看,这家伙英俊潇洒,就比我差一点点,走出去能镇住场子,给个状元吧;第二个家伙诗书倒是背得滚瓜烂熟的,就是有点畏手畏脚,以后办事估计要沾泥带水,搞人际关系肯定是把好手,探花是你的了;至于榜眼,剩下几个都挺适合的,我就来个“点一点,点到哪个那个是榜眼”,那谁谁谁,恭喜你中了榜眼。

为什么要说进士呢?只有进士出身,才能最快、最可能官至一品,死后才可能被赐下“文”谥,如果能得到文臣梦寐以求的谥号“文正”,那最少可以吹嘘三代人,而刘统勋就得到了“文正”的谥号,拿到了文臣的最高荣誉。

清朝276年,得到“文正”谥号的仅有8人,凭功劳得到的只有刘统勋、曹振镛、曾国藩三人。

“文正”的谥号为什么那么难以得到呢?

“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通古博今的学识是“文”谥的通行证,“内外宾服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公正大义的品行是“正”谥的敲门砖,两者兼备该多难?

事实上,刘统勋就是这么一个人。

完人刘统勋

做到“文正”,便等同于完人,来看看刘统勋过去那些事。

一、父子两相宜

刘统勋中举人两年后,刘墉呱呱落地,这下子就把刘统勋整蒙了,刘家两代进士,自己就混了个举人,以后儿子问起,这老脸往哪儿搁?于是埋头苦读5年,收获进士头衔,担任编修。

刘墉一看见老爹刘统勋总是在读书,自个儿也就搬了张小板凳,坐在旁边,可惜他不认识那些字,那些字也不搭理他,但他总能静静坐着,慢慢养成了喜静的性格。

刘统勋乐了,开始教刘墉认字;刘墉本就聪慧,很快就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这些书本上的字一旦认了亲,就无私地为刘墉展开了怀抱,管够。

老爹因为儿子奋发图强,儿子因为老子努力进取,所谓父子两相宜不过如此。

刘统勋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并很快展现了其过人的天赋,升任刑部侍郎,留在浙江继续治水。

因母亲病逝,刘统勋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刘墉也就被架在火上烤了三年,这把火刘统勋放得很猛,把刘墉肚里的墨水掏得一干二净;逼急了的刘墉不得不一头扎在书堆里,来应付老爹的考核,学识像火箭一样窜上了天。

等孝期一满,乾隆赶紧把刘统勋调回京城,任左都御史,监察百官言行。

结果出大事了。

二、蚂蚁打大象

左都御史刘统勋把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给告了,就像一只小蚂蚁对着两只大象挥出了拳头。

三朝元老张廷玉、正宗镶黄旗军机大臣讷亲,别人讨好都来不及,哪敢去得罪,还一下带俩,刘统勋简直是不想活了;文武大臣都在等着看笑话,这两人的门生每个吐一口水,准保能把驾船的刘统勋从黄河送进太平洋。

乾隆本说了几句身正不怕影子歪,大臣就该有气度,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指责的堂面话,没等张廷玉、讷亲琢磨出味来,转身就把两人革职了。

原来乾隆在借刘统勋的奏疏打老虎,一口气干掉俩,解决了朝中拉帮结派的局面。

很快,过河拆桥的乾隆就把刘统勋派去了他真正该去的地方,任他为漕运总督,督修河道、治理水患,然后就是走马观花似的升职,调任刑部尚书,兼陕甘总督,暂代河务总督等多职,一句话,乾隆指哪刘统勋就去哪,还能把事情办妥了。

刘墉的运气也就来了,不用乡试,直接去会试,然后噼里啪啦考中进士,刘家四进士了!

当然这有乾隆施恩的成分在内,以刘统勋的功劳,给刘墉个状元都行,并且刘墉的才学也受得起,但刘墉长期伏案读书,背就曲了点,活像个罗锅背在身上,这身材便与状元哥无缘了,毕竟状元某种意义上代表朝廷颜面,乾隆也不好太过分了。

刘统勋曾因进谏伊犁军务问题被不明真相的乾隆革职,但很快从宽免罪,补授刑部尚书,受牵连的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

刘统勋的忠心,绝对让乾隆放心,所以又是一连串的升职,挂的头衔两手都数不过来,而他一直兼任着的刑部尚书的官职,却没想到会让自己与器重的学生纪晓岚公堂相见。

三、私密查案

刑部尚书刘统勋,接了个乾隆亲自下令查办的案子,主审两淮盐运使贪污泄密案。

两淮盐运使尤拔世上任,清点盐运库银,发现账面上的钱被上任普福置办玉器、古玩等花了大半,上门找普福求证,结果连个面都没见到;再找高恒,这位盐运使来头更大,是雍正慧贤妃的弟弟,根本不搭理他,于是尤拔世一气之下把这事捅到了乾隆爷面前,说前任都有贪污嫌疑,因此两度作为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也牵涉在内。

乾隆爷大怒,居然有人打他腰包的主意,还是最信任的退休大臣,黑着脸就开始三步走。

一令江苏巡抚彰宝会同尤拔世共同审案,二令秘密缉拿卢见曾,三令隐秘查抄卢家。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卢家就铜钱数十千,这哪是贪官,比清水豆腐还清白……

一调查,邻居说这家挺有钱的,非常气派,怎么一下子就没钱了?奇怪。

乾隆当然也不信,奏章上明明说卢见曾令商人办买价值一万六千余两古玩,却一分没给,难道这些贪下来钱长了脚不成?真相只有一个,有人泄密!

于是,身为刑部尚书的刘统勋奉旨主审泄密案,一查,纪晓岚有嫌疑。

四、人外有人

卢见曾在文化界其实是个名人,“扬州八怪”是其座上宾,资助吴敬梓写出了《儒林外史》,还考证过李清照的八卦——晚年是否改嫁张汝舟。

就这?

卢见曾可是三朝元老,以治水闻名,不管他走到哪儿,一定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为民造福。

来到四川洪雅县,“ 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来到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恢复了西湖蓄水工程;来到扬州,禁止盐商联合官府与民争盐池;任永平府知府,解决了洋河泛滥的问题,回调扬州,再次修坝排淤,彻底解决了扬州因地势低洼造成的水患隐患。

很显然卢见曾是务实为民做事的好官,无论身在何处,在民间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还不是最神奇的地方!

雍正继位,早就从康熙帝那听说了卢见曾的声名,自然要重用大用。

还没见面呢,卢见曾的父亲去世了,卢见曾守孝三年,雍正只好等呗。

三年没过,大夫人又去世了,卢见曾继续守孝,雍正还得等。

没等孝期满,卢见曾的生母又去世了,这要等到什么时候?雍正急了,下旨一切从简,治水要紧,直接将卢见曾派去四川洪雅县做知县,从此开始了身兼数职治水的旅程。

雍正驾崩后,乾隆一上位,立刻升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

无论是学识还是理政,卢见曾的声名都很显赫,纪晓岚便把长女许配给了卢家长孙卢荫文,结成了姻亲。从这层关系来说,纪晓岚泄密便有了动机!

可是纪晓岚当时只是供职于翰林院任从四品侍讲学士,根本接触不到刑部秘密查抄卢家的旨意,他是从何得知消息并隐秘地通知了卢家?

刘统勋百思不得其解。

万事怕认真,刘统勋仔细地排查,很快将嫌疑人锁定在了刑部二把手刑部郎中王昶身上。

五、打磨纪晓岚

王昶是卢萌文的恩师,最钟爱的便是卢萌文这个得意弟子,当拿到秘密查抄卢家的公文后,王昶心忧弟子的前程,心急火燎的就到了纪晓岚的家,并告知了实情。

纪晓岚知道事态紧急,但也知道此事的分量,稍一不慎,卢家难救,纪家也难保全,便想出了一个隐秘之法。

王昶派人快马奔卢家递上一封无字书信。

卢见曾拆开信封,只有一把盐,一把茶叶,微一沉吟,大惊失色,明白了纪晓岚之意:盐案事发,查封在即!

刚想毁掉盐茶,卢见曾叹了一口气,依样封好,放在了案头。

卢见曾为官清正,并不曾贪污巨款,为了不被牵连,便将老家资产稍微转移了一下,也不过是些字画、家具之类。

刘统勋很快审清了案情,王昶供认不讳,纪晓岚也画了押,泄密案真相大白。

刘统勋很是惋惜纪晓岚这个学生,虽有急智才华,却有些恃才自傲,做事轻狂失了法度,便依律判以流放之罪,发配新疆。

王昶革职留用。

卢见曾判监待旨,一个70好几的老头,清誉了一辈子,如今锒铛入狱,心头郁结,不久后就病死在狱中。

刘统勋也是治水能手,与卢见曾惺惺相惜,但乾坤盛怒之下难以周全,只能隐晦提示罪不及家人。

乾隆略一沉呤便明白了其用意,若追究株连,牵连甚广,其中库银所买珍宝玉器大多落在王妃大公重臣手上,难不成要治罪母妃?最后乾隆下旨只诛元凶。

《清史稿》记载:乾隆三十二年,查治两淮盐运体引,前盐运史卢见曾坐的罪,昶尝客授见曾所,致使做漏言夺职。

纪晓岚被发配新疆的这段时间,以观察民俗民风打发日子,记录了各地的奇闻异事,最终写进了《阅微草堂笔记》。

陈统勋铁面无私依律办事,不徇私枉法,往长远了看,其用意更多是在打磨学生纪晓岚的张狂之气,玉不琢,不成器!

六、文正天下

乾隆三十六年,乾隆打算干一件大事情,可以超越祖父康熙帝功绩的大事,那便是编写四库全书。

这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使,学富五车都不够用,还得有一副好身板以及敏锐的洞察和判断力,是个烧脑耗力的大活,满朝找不出两三个这样的人来。

举贤不避亲,刘统勋极力推荐流放的纪晓岚,于是,乾隆一纸诏书,最终把纪晓岚送上了《四库全书》总纂官的位置。

也是借这个机会,刘统勋为卢见曾昭雪。乾隆重用纪晓岚,卢见曾也该无罪了,明眼人都知道卢见曾是被贪污案拉去凑的人数,两度身为盐运使,一生就收受了价值万余元的器物像话吗?乾隆显然是在借题发挥收回盐运使的大权而已。

刘统勋其实最大的功绩不在这儿,他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守护住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安全,最可贵的是,他最后死在去早朝的轿中,难怪乾隆称他为“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刘墉   乾隆   翰林院   雍正   刑部   大学士   进士   尚书   大臣   父子   时期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