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这么多乱世中,唯独只有三国时期最为人所熟知?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说起三国,几乎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如果从曹丕称帝(公元前280年)到“三家归晋”(公元前220年)算的话,其实也只有短短60年的历史。

同时三国又有一个让人想不透的的地方,就是在《资治通鉴》里没记录三国所有的人事,司马光写了汉后,接着写的是魏,中间并没有提及三国,之所以有三国,是因为陈寿写了《三国志》,史称“良史”,且裴松之为之作了注。

那么为什么偏偏就是这个只有60年历史,并且《资治通鉴》都不提及的三国,却让后人所津津乐道呢?

(电视剧三国剧照)

一、《三国演义》的传播

三国这么有名,《三国演义》功不可没.

人物塑造对于叙事类小说非常重要,人物的个性描写是否鲜明生动,直接关系着整部作品的层次感。

首先,为了突出鲜明的人物特点,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人,罗贯中在对《三国演义》的一些情节的虚构当中,增加了原本没有的桥段,比如他是这样写曹操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因刺杀董卓失败后到处逃命,途中牟县认为曹操敢于刺杀董卓是一大壮举,救下曹操并弃官跟随曹操逃亡。

(吕伯奢 剧照)

后来到吕伯奢家中借食觅宿,吕伯奢准备杀猪烹食款待他们,但是杀猪要磨刀,家仆们商量着先绑着猪再杀,商量的声和磨刀声让曹操误以为吕伯奢要杀他,于是将吕伯奢的的家人全部杀死。

发现错杀后曹操与陈宫逃走,途中遇见买菜回来的路伯奢,曹操不顾陈宫的劝阻又一剑解决了毫不知情的吕伯奢,并对陈宫说,宁愿我负了全天下的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

其实在《三国志》的有关记载中,并没有最后杀吕伯奢这一出,罗贯中以这一事件为基础,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通过曹操杀吕伯奢一事,将曹操猜忌多疑、心狠手辣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曹操 剧照)

本来就因为误会杀死人家全家男女老少,已经很过分很残忍了,在得知自己错杀那么多条人命后仍不悔改收手,不惜再杀死吕伯奢一条生命,只为自己心中的信念“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简直走火入魔,真让我们读者恨地咬牙切齿。

不仅如此,罗贯中在小说中特地加入陈宫与曹操同行,从陈宫的反应及表情可以侧面写出曹操的残忍,丰满曹操的人物形象,使得这件事更生动逼真,也提高了小说的艺术层次。

(陈宫 剧照)

又例如,罗贯中为了丰富小说内容,增加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采用多种方法塑造诸葛亮“料事如神,颇似神仙”的形象。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草船借箭说的是孙权,史实中,诸葛亮并没有这么神,作者有意张冠李戴并神化诸葛亮,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使读者能在小说中体会到情节的峰回路转,奇妙无比,更加能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例如人物张飞相比较于三国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大幅增加了张飞这一人物的形象描写,使得张飞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个性更加鲜明。

(张飞 剧照)

首先,三国志里张飞字“益德”,而在《三国演义》了罗贯中将“益”改为如虎添翼的“翼”,这不仅给读者更多的遐想,也符合书中描写的“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人物形象。

其次,《三国志》中,张飞只是勇猛并无智谋,而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则被刻画成不仅勇猛善战,且粗中有细。比如在张飞用计生擒刘岱和张翼德大闹长坂桥的情节中,张飞都表现出有勇有谋的形象。

正是有了这些虚构出来的情节,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的同时也让小说更加精彩,大大提高了阅读体验,如果只有《三国志》没有《三国演义》,那么,三国传播的广度将会大大受限。

(三国演义 剧照)

有位名人曾说,《三国演义》是最有温度的杰出巨作,我想,这温度应该是最近似人体的温度,才会使得《三国演义》被我们所熟悉。

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并不是完全地回归历史,那么史实的三国时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吸引着我们吗?

二、三国时代的特殊性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三国是一个战争频繁,但又英雄辈出的特殊时期。

首先,三国出现了太多的英雄,使得这个时代的竞争更加激烈。曹操集团的谋士有“奇佐”郭嘉,“王佐之才”的荀彧,武将有击败吕布的典韦,单手拖牛的许褚,箭术高超的夏侯渊,还有曹彰,乐进等;

(赤壁之战 剧照)

刘备集团的谋士诸葛亮,马良,庞统等,武将赵云,张飞,关羽等;孙权集团的谋士:鲁肃,周瑜和张昭等,武将有程普,黄盖和韩当等,可谓英雄人才层出不穷

其次,天下三分的局势,注定少不了征战,一时间,风起云涌。

赤壁之战是促使当时天下成三分之势的战争,这场战争充分证明了鲁肃的“吴中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的正确性,刘吴联军扬水战之长处,巧用火攻,以又少又弱的兵力打败曹操大军,成为中国史上最著名的战场之一

官渡之战又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曹操用二万的S兵力打败袁绍十万大军,以此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官渡之战 画)

三国时期有太多的战争,有太多的英雄,每一场战争都是英雄之间的较量,而他们的胆识,智慧与谋略,然我们传了一代又一代。

三、咏三国诗的影响

三国及三国以后的诗人们留下的诗赋,是影响三国知名度的又一原因

咏三国诗的吟咏对象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事,同时又有着非常庞大的受众群体,传播历程中起到了普及历史知识和启发艺术创作等功效。

唐诗杜牧的《赤壁》为例,描述了前朝战场的景象,不禁让人联想起,如果不是东风的缘故,赤壁之战取胜的会不会是是曹操呢,大乔小乔会不会也被关入铜雀台呢?

(大乔 小乔 剧照)

还有杜甫的《八阵图》和《蜀相》,刘禹锡的《蜀先主庙》,温庭筠的《过五丈原》等唐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感情浓郁,可以说是对三国历史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学化”与“普及化”工作。

也正因如此,这些咏三国的唐诗连同三国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同时为三国小说的成文也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画)

咏三国诗启发艺术创作提现在诗本身富有的传奇性、故事性的内容,成为三国小说的素材来源。

如杜甫《八阵图》中诗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苏轼在《仇池笔记》中,说杜甫托梦给他,让他驳正“世人误会《八阵图》诗”。

可见宋人已经拿“遗恨失吞吴”为据产生“先主、武侯欲与关羽复仇”的故事;

还有,杜牧《赤壁》一诗,被后世造为诸葛亮激周瑜的生动情节,小说中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秋风五丈原、二乔故事等著名片段,都与唐诗的相关描写有一定的程度的联系。

(三国戏曲 貂蝉)

除了文人诗赋外,民间戏曲说唱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国的传播,如《借东风》、《空城计》等。

参考文献

胡敏宽. 乱世出英雄——对三国时期谋士人才的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 8(7):1.

赵君秋. 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浅谈《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1.

潘晓玲. 唐宋咏三国诗对"三国"小说创作的影响[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0(3):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谋士   唐诗   演义   剧照   乱世   中国   生动   人物形象   情节   形象   三国时期   人物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