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中国航海日,乘着这艘福船出发→

今天(7月11日)

是第19个中国航海日

让我们穿越回600多年前的明朝

跟随中国航海家郑和的队伍

扬帆,启航!

01

宽若球场高如楼
可容数百人的“海上巨无霸 ”

远洋航行

必须得有靠谱的交通工具

福船称得上是古代的“海上王者”

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

△福船模型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早在唐代,这一船型就已经形成

北宋便有“海舟以福建船为上”的美誉

到了明代

福船更是驶向“船生巅峰”

郑和下西洋时乘坐的“宝船”也是她

福船“高大如楼”

据记载,哥伦布所乘坐的旗舰“圣玛丽亚”号的长度为35米,排水量为130吨;达·伽马的旗舰“圣加布里尔”号排水量为400吨;麦哲伦所乘坐的“圣特立尼达”号的排水量仅为110吨。

而《明史·郑和传》记载

郑和的船队中共有宝船63艘

最大的长44丈4尺

今天看来约有150米长

比当时的西洋船要大上好几倍

可分数层,容纳数百人

这艘船模以郑和船队中的海船为原型

仿照明代福船的样式复刻而成

船首和船尾处

分别绘有狮子头和鹢(yì)鸟

并绑上了红绸带

生动还原了昔日远航时的英姿

600多年前

郑和一行人便是乘着她

开启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02

福船为何不易翻沉?
揭秘独家“黑科技”——水密隔舱

福船又高又大

但在海上却不易翻沉

这归功于其“底尖上阔”的优越船型

和独特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福船突出的V形船底

增加了吃水深度、利于破浪

在厚实的船体内部

有一根根“肋骨”

“肋骨”间固定着一块块隔舱板

工匠们历尽无数日夜

在隔舱板和船壳板缝间敲上艌料

使各个船舱之间

形成密封不透水的“防水壁”

这就是中国独创的“水密隔舱”

水密隔舱结构使船身更牢固

即使船只被礁石撞出个洞

也不会让水淹没整个船舱

同时,这些隔舱还能装载大量货物

可谓实用MAX

“水密隔舱”的“黑科技”

让福船真正成为不沉的“有福之船”

△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也采用了水密隔舱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

现代的远洋货轮、集装箱船、渔船……

一直在沿用“水密隔舱”技术

而航空母舰很难击沉的秘密

也藏在其拥有的2000余个水密隔舱中

古人的造船智慧

千年后依然不过时

03

古代没有“GPS”
如何确保海上不迷路?

除了靠谱的交通工具外

古人远洋航行的壮举

还离不开这些“导航神器”的应用

△清代航海罗盘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罗盘就是古代的指南针

可谓出海必备“神器”

但是,光靠指南针还远远不够

在航海图没有出现前

人们会使用针路簿进行导航

△清道光辛卯年针路簿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针路簿是中国传统的“航海日志”

是古人根据长期的航海经验

总结出的“航海秘籍”

上面记载了航线方向及沿途的地理信息

白天靠针路簿

夜间导航就要用到牵星板了

△牵星板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郑和下西洋时所用的过洋牵星术

就是以牵星板为观测工具

利用星辰的位置来确定船只的位置

牵星板由12块从小到大的木板组成

使用时,观测者需伸直手臂

将木板的下沿与海平面齐平

通过更换大小不同的木板

使上沿与被测星体重合

便能得出星体高度的“指数”

从而确定船只所处的纬度

△《过洋牵星图》

牵星术为郑和船队提供了重要支撑

代表了十五世纪初期天文导航的最高水平

试想郑和及船员们

在远离陆地的印度洋上

瞄准颗颗星斗,做出牵星之势

顿时生出一种

“以星为马,驰骋天海”的气势

古代没有科技与狠活

却依然可以驰骋在大海之上

中国航海日

一起见证古人的航海智慧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孙煜祁

视觉丨喻偌洢

技术丨蔡子旭

统筹丨刘莹 田昊原

特别鸣谢丨中国航海博物馆 总台上海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责任编辑:贾宏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中国   隔舱   船模   船队   博物   船只   远洋   木板   古人   海上   日历   文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