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给的体面,郭台铭学不会,到底谁给谁饭吃?非被印度坑了才懂

我的信息流里已经好久没有看到过台湾省知名省企富士康的新闻了,结果没想到,这一来就是个大的。据英国路透社报道,7月10日晚间,富士康对外发布消息,宣布它们将退出印度的半导体计划。

一、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富士康曾于去年同印度知名企业韦丹塔(Vedanta)展开合作,双方计划共同成立一家半导体合资企业,总估值高达195亿美元,预计建成之后,它将为印度带来28纳米级别芯片的生产能力。

富士康和韦丹塔之间的合作是在2022年2月才宣布的,按照富士康当时的说法,它们将在一开始为这项合作投资1.187亿美元,作为回报,富士康可以得到合资公司40%的股份。

很显然,单凭富士康这区区一亿多美元的投资,这家合资企业的价值是很难估算到195亿美元的,它的潜在溢价之所以高得那么离谱,主要还得归功于2021年12月,印度科技部长对外放出的一则消息。这则消息称,莫迪政府已经批准了一项价值100亿美元的激励计划,全球各地的半导体制造商,只要愿意来到印度这片热土投资建厂,而且符合相关条件,就都有望从中分得一杯羹。

事实上,不仅是印度的科技部长,就连莫迪本人也亲自站出来为他的这项激励计划背书。他还曾先后多次同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现任董事长刘扬伟见面,并向刘扬伟热情地介绍了印度在半导体领域的壮志雄心和宏伟愿景,甚至还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明送秋波,“诚邀”鸿海集团来印大展宏图。

在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政策背书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寻找合作伙伴了。在经过多方权衡和博弈之后,富士康最终选择了和韦丹塔搭台来唱这出大戏。韦丹塔是印度最大的铝生产商,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也有建树,属于典型的金属冶炼和能源供给皆有修为的第二产业巨头。虽然韦丹塔此前并未太多涉足过半导体领域,但考虑它毕竟也具备了一定的先天优势,所以富士康在印度的芯计划也算是开了个不赖的头。

既得到了莫迪政府的政策背书,又找到了实力还算雄厚的本地合作伙伴,再加上印度本身拥有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都已经一年多过去了,按说富士康和韦丹塔的这项合作怎么着也应该跑起来了。这么大个项目,双方在中间有些磕磕绊绊是很正常的,一时半会儿拿不出实际成果来也不算什么大事。

印度人做事的效率有多高人尽皆知,我不信富士康过去投资之前没有做过起码的调研。如果单纯只是因为工期拖延就宣布撤资跑路的话,这个代价未免有点太大了。更何况双方的合作这才刚开始了一年多,这么短的时间谁能看出什么端倪来?真要是奔着195亿美元的大买卖而来的生意人,别说一年半载了,就是等上个三年五载甚至是十年八载,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出在了莫迪政府先前用来吸引鸿海来印投资的那个百亿补贴大礼包上。印度政府以工期拖延、标准不符、劳工待遇和环境保护等原因为由,一再推迟之前承诺好要发放给鸿海和韦丹塔的数十亿美元补贴。莫迪那边迟迟不肯开闸放水,这么大个摊子仅凭鸿海这根小水管显然是难以为继的。眼见事情都到这个份上了,印度政府却还是没有半点松口的意思,富士康那边无可奈何,最终只能鸣金收鼓,宣布撤出同韦丹塔的半导体合作计划。

至此,从轰轰烈烈的开局到一地鸡毛的收场,鸿海集团那野心勃勃的开辟印度半导体新阵地的宏大计划,仅用时一年零五个月,便宣告无疾而终。

二、吃惯了大陆的软饭,郭台铭忘了自己的斤两

我不知道各位同志和朋友在看到这条新闻之后,内心是个什么想法。反正对我而言,我几乎立刻就想到了2019年,鸿海集团创始人郭台铭和台湾省知名键美(键政+健美)网红陈之汉之间进行过的一番对话。在谈及鸿海集团、富士康和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时,郭台铭是这么说的:

“我帮中国大陆创造外汇、提供超过百万个就业机会,他需要我、大于我需要他。富士康一家就占了中国大陆出口额的约4%,是我给中国大陆饭吃,不像有的人需要中国大陆的市场,还得跟大陆要饭吃。虽然想得挺美,但是这项合作打从一开始就跑偏了调子。”

耐人寻味的是,郭台铭说出这番话来的日子,也是当年的7月份。那时正值台湾省选举前夕,郭台铭也打算冲一下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位置,但要进入最后的角逐,他首先就得通过国民党内部的初选。因此当时就有分析认为,郭台铭之所以如此语出惊人,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初选吸引人气。

台湾省那个政治氛围大家也知道的,但凡对大陆说话还算客气点的,早都已经被排挤到边缘地带了,剩下那些还在权力舞台上活跃着的,要么是主张对陆强硬的,要么是主张对陆更强硬的。

而在这一点上,一向撕扯不断的蓝绿两营倒是达成了惊人的默契,虽然谁都知道郭台铭现如今是吃着大陆的、喝着大陆的,但是他也抵抗不了粪坑般的台湾省政坛那股子蛙有引力,所以他哪怕再清楚自己的衣食父母其实就是大陆,到头来也只能说出“是我给中国大陆饭吃”这种黑白无常听了都要皱眉头的鬼话来。

虽然把得罪大陆人民的违心话给说出去了,但是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郭台铭并没有撑过国民党内部的初选,国民党到头来也没有拿下当年的台湾省选举。

官场上的失意不是郭老板在过去几年来遭遇的唯一挫折。就拿他自认为最擅长的商场来说,无论是鸿海这个大家也好,还是富士康这个小家也罢,郭台铭和他手底下的那帮人这几年来的日子其实也不怎么好过。在美国反华浪潮和新冠疫情危机等多重外力因素的冲击之下,郭台铭和他的鸿海集团开始有意识地向美国的“全球供应链计划”靠拢。对于以往高度侧重的大陆市场,鸿海的关注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和印度这些看上去似乎安全得多的避险地。

之所以说“似乎”,是因为美国和印度这两个看似安全的地方,对富士康而言实际上反倒处处充满了危险。2022年5月,美媒《华尔街日报》曾经刊载过一篇题为《富士康美国超级工厂计划流产,威斯康星小镇只得重撒网》的报道,篇幅不算太长,也就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富士康赴美投资建厂一事从兴到衰的始末。

富士康威斯康星州建厂项目最早于2017年正式宣布。按计划,富士康将在威斯康星州兴建一所生产大尺寸平板显示屏的巨型工厂。该项目的直接投资预计将高达数亿美元,未来有望创造1.3万个就业岗位,富士康也将因此获得近30亿美元的税收抵扣。当时还是美国总统的川普对这个项目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不仅在推特上肉麻地将其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且还在开工当天亲赴现场,和郭台铭一同为工厂奠基。

开局的调子就定得那么高,结果当然是不出意外地出意外了。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富士康威斯康星工厂前前后后遭遇了大量的麻烦,各种丑闻和质疑声不绝于耳。美国人嫌弃富士康出工不出力,说好的产能迟迟提不上来,洋工磨到2020年拢共也才创造了579个就业岗位,连先前承诺的1.3万这个数字的零头都不到。而富士康则埋怨美国人请客不买单,用人成本居高不下,请了一堆大爷也就算了,结果威斯康星州政府在税收减免政策还打小算盘,富士康实际能得到的税收减免额度比美国承诺的少了一大半,核算下来连富士康投下去的钱都平不了。

你不情,我不愿,双方都觉得对方没有在合作上拿出应有的诚意,那这个项目自然就开展不下去了。

三、有人画了饼,有人想吃饼,就是没人肯烙饼

耐人寻味的是,《华尔街日报》刊出这则报道的时间,距离鸿海集团宣布进军印度半导体行业,前后仅相隔了3月。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回过头来看看鸿海在美国和印度失的这两次前蹄,也不知道郭老板此时此刻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纵观富士康在美国和印度的这两次失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都是对方先画出了一张天大的饼,富士康这边觉得自己的牙口和胃口还行,吃得下去、消化得了,所以就双方一拍即合,大干快上。结果在烙饼的过程中,双方却因为面粉谁出、锅谁来买、工钱谁付和油价怎算等事情龃龉不断。面都没和好呢,就为饼该怎么分的问题而闹个没完。如此一来,富士康的吃饼计划自然就泡汤了,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泡汤。

说白了,富士康和美印政府之间的矛盾本质,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双方都希望自己可以在尽可能少掏腰包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占对方的便宜。一个是画饼的,一个是吃饼的,它们在画和吃这两环节上其实没有太多争议,真正问题出在了烙饼这个环节。谁来烙?烙饼的成本算谁的?怎么算?如果没办法在这个主要矛盾上达成共识,那那张饼就永远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画出来的饼是没办法充饥的,富士康不可能永远跟着你们美印饿肚子,所以这样的合作最后就只能流于形式,直至无疾而终。

话虽如此,但是大家倒也没必要在这件事情上给美印政府和富士康打上好与坏的标签。招商引资这种事情最后搞的一地鸡毛才是正常的,我这些年走南闯北见得太多了。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谁不希望自己能出少了点力、获多点利呢?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政府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资本也不是来给你做慈善的,关键是支出去的摊子得撑起来。

不是政府要坑企业的钱,也不是企业要讹政府的钱,而是大家分工合作挣第三方的钱。政府挖了个池子,企业装了个泵,大家目的是要从外部引进活水,有了活水才能养鱼养虾,才能形成正循环。要是引不来活水,那你的池子就是挖得再深,你的泵就是转得再快,它到头来也一样只是个臭水坑子,玩不下去是早晚的事情。

我都能琢磨明白的道理,我不相信他郭台铭一个在商海里浮浮沉沉了几十年的大资本家会想不明白。而事实也的确如此,2022年11月,就“富士康计划将代工产能转移到中国大陆之外的地方”的传闻,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亲自站出来辟谣,宣称富士康不仅不打算撤出大陆,而且明年(2023年)大陆仍然是鸿海整体资本支出比例最高的地区。

看吧,到底哪块是能养鱼养虾的活水池子,哪块是只能养乌龟王八的臭水坑子,人家鸿海那帮人门儿清得很。虽然这些年鸿海加大对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的投资力度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小心思,但在铁一般的客观规律面前,鸿海的小心思终究还是败给了市场的大环境。

四、是大陆给你郭台铭饭吃,而不是你郭台铭给大陆饭吃

说到刘扬伟亲自站出来,为“富士康计划将代工产能转移到中国大陆之外的地方”的传闻辟谣一事,我还想起了一桩旧闻,也是发生在去年11月份的。受新冠疫情和薪资待遇等因素影响,富士康郑州工厂在去年秋季再次陷入了招工难和用工荒。而为了帮助富士康渡过时艰,河南省各级政府积极伸出援手,主动下场为富士康招募工人。为了能让郑州富士康新招过来的工人待得住、干得稳,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守刚甚至还亲赴现场视察慰问。

因为这一次的帮扶力度和规格远超以往,所以河南省政府去年在想办法帮富士康渡过难关的同时,还一度承受了来自国内网络上的巨大舆论压力。很多中国网友质疑河南省政府这样对待一家台资企业是不是有些过于殷勤了?富士康要真觉得用工难,它们自己提高工资待遇不就行了吗?你的待遇上来了,还愁招不到人吗?抓耗子本来就是猫的分内事,犯得着我们多管闲事吗?

考虑到富士康这家企业多年来背负的一桩桩丑闻,再想想郭台铭先前对我们大陆说过的那些昧良心的浑话,我非常能理解大家在河南省政府大力帮助富士康解决招工难问题一事上的心情。但是理解归理解,我们也得尊重现实。现实就是现阶段的河南和富士康是谁也离不开谁的依存关系,大陆可以没有富士康,但是河南不行。河南不是广东或江苏,没有那么多可以纵横捭阖的本钱。

我们今天的嘴瘾过爽了,明天郑州富士康要是倒了,那河南那么多工人哪个省能消化得了?广东?江苏?还是浙江?谁都接不了。明天富士康要是真倒了,哪个省的龙头企业愿意舍弃自己的根基跑去河南安营扎寨的?广东?江苏?还是浙江?谁都舍不了。

我也不喜欢富士康和郭台铭,但客观现实就是客观现实,我们就是再不喜欢它也是客观现实。除非哪天河南也能拥有一批在实力上可以同粤苏当地名企一较高下的真正顶流,否则我们就没办法轻易将富士康这个脾气不小的三线小咖给轰下台去。现在的市场大环境这么难,轰它倒是容易了,可轰走之后又能找谁来代替呢?

但是,对我又要说到但是了,道理虽然是这么个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不光适合用来提醒我们自己,也同样适合用来警示鸿海和富士康。接触过招商引资的同志和朋友应该都知道,池子多泵少是常态,所以一般有泵的都是大爷,但是大爷也怕把泵安错地方。美国和印度的那两次投资已经一再向鸿海证明了,至少就目前来看,中国的重要性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所谓的“去中国化”和“全球供应链”纯粹就是狗屁而已。

中国要是有这么好润出去,那么多外资企业早润了,你们鸿海有什么惊破天的核心技术是它们和我们没有的吗?没有你们搁那儿嘚吧个锤子?少拿美国和印度来给我们抬价,没有中国大陆你们鸿海和富士康什么也不是。大陆那么好的市场,河南那么好的环境,满世界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第二个。不要把“企业有难,政府帮忙”当成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了,这也就是在中国,换了美国和印度,你看人家理你死活吗?

去年5月,曾经有台湾媒体爆料,宣称富士康将在当年端午前后从郑州抽调20多名员工,派往印度工厂传授经验。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我认为富士康在这件事情上干得都是相当不体面的,它虽然没有违反任何的法律法规,但是却伤了我们大陆民众的人情人面。设想一下,要是我们和印度对调过来,富士康把他们在印度的员工派到中国来传授经验,印度舆论会怎么评价?我觉得鸿海高层就是不死也得脱层皮。

而我们呢?我们非但没有计较这件“不起眼”的“小事”,而且政府还亲自下场帮助郑州富士康解决用工荒问题。河南省和富士康是荣损一体没错,但河南省政府和人民对待富士康也的确称得上是仁至义尽了。大争之世,最宝贝的是能力,最可贵的是眼界,最稀罕的是胸襟,最难得的是仁义。这四样东西都有的国家和地区,全世界能有几个?鸿海不在大陆维持最高的资本支出比例,还能把钱投到哪儿去呢?

因此,是中国大陆让郭台铭体面、为他攒下亿万身家创造了机会。郭台铭需要我大陆,大于大陆需要郭台铭。中国大陆没了富士康,出口额依然会节节攀升。是中国大陆给郭台铭饭吃,而不像有的人吹嘘的那样,明明仰仗中国大陆的市场,明明是跟大陆要饭吃,却偏偏还总喜欢把话反过来说。

结语、河南不仅要有富士康,还应该有豫积电

在今天这个话题的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虽然我前面借用了引来活水养鱼虾这个例子来比喻招商引资,但我真正想表达的原意其实远不止于此。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你郭台铭在大陆都混了那么多年了,直到现在也就停留在见一见小鱼小虾这个级别,那是你们富士康这个泵的问题,不是我们大陆这一方市场的问题。再这么下去我看你们也别顶着鸿海这块招牌了,改名字叫浅池算了。

这一次河南省政府为帮富士康解决用工难问题出了大力气,这是我们的体面,但是体面这种东西是双向的,现在,鸿海和富士康差不多也应该向我们展示展示自己的体面了。美国和印度并不是鸿海和富士康的福地,台湾省也不是。商业投资押错了还可以撤,可要是政治站位站错了,那恐怕就没有太多可以反悔的余地了。到了那时,别说是区区鸿海和富士康,就是把台积电变成豫积电,我看也未尝不可。

商人就应该好好在商言商,而不是把精力用到那些无关紧要的地方。

河南需要几家可以在国际上站得稳、敲得响名头的民营企业,我们不介意让鸿海和富士康体面,只要郭老板能吃得下。否则的话,我们更不介意帮鸿海和富士康体面,无论郭老板吃不吃得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印度   体面   台湾省   大陆   活水   郑州   河南   美国   中国大陆   半导体   中国   美元   计划   政府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