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孙权,为何《三国演义》要安到诸葛亮身上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三国演义·罗贯中)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讲述诸葛亮为了化解周瑜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刁难,从鲁肃那里借了二十只装满草人的小船,趁着大雾划向曹营,利用曹操的多疑而从他那借到了十万多支箭,轻松化解周瑜的为难。那“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故事来源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发生于建安十八年(213年)的濡须之战而非《三国演义》中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主角自然是孙权而非小说中的诸葛亮。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魏略)

根据《魏略》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图谋代汉的曹操带领大军南征孙权,两军隔濡须口对峙。而孙权为了探明曹军虚实,便乘着大船前去观看曹操的水寨。

曹操见孙权突然驾船前来,以为他是要突袭自己,于是命弓箭手放箭以击退孙权。曹军万箭齐发,很快就将孙权的船舷射成了刺猬,导致大船受力不平衡,有翻船的风险。

孙权急中生智,急命水手掉头,让船的另一侧面向曹军。很快曹军的箭矢就把船舷的另一面也射成了刺猬,使得大船重新恢复平衡,孙权也就安安稳稳的驾船回了老家。

《魏略》中孙权“借箭”的故事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极为相似,应当就是罗贯中创作此事的原型。然而《魏略》并未提到当日有大雾,孙权也没有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样在船上扎草人误导曹操。可见罗贯中为了让故事更好看,所以丰富了不少细节。

二,事件区别

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吴历)

《吴历》中对孙权在此次濡须之战的表现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然而与《魏略》并不完全相同。《吴历》称孙权主动向曹操发动进攻,不仅取得大胜,还俘虏了3000多名敌军。接着吴军乘胜继续向曹军挑战,但曹操却吓得坚守不出。

然后孙权亲自乘坐快船驶向曹营,而曹军众将认为孙权此来是轻视曹操而亲自前来挑战,便向曹操请求出战。但曹操认为孙权只是想亲眼观察自己的军营并打探虚实,便命全军严阵以待,不得擅自射箭迎击。

孙权驾船巡行了五六里,见曹军严阵以待,便一边从容回撤,一边让人击鼓吹箫。曹操见孙权的舟船器械十分严整,军队纪律严明,于是感叹说:“生儿子一定要生个像孙权那样的儿子,刘表的儿子真是蠢笨如猪。”

随后孙权给曹操送来书信,劝他赶紧撤军,不要在此空耗时间。同时孙权在信中附了一张纸条,称曹操不死,自己就一天不安。曹操看了,知道孙权要跟自己死磕到底,而自己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便选择退军。

《吴历》中提到曹操勒令大军严整待敌,不得乱发箭矢,似乎并无孙权“借箭”的事情。不过《魏略》是曹魏史官所做,肯定偏向曹魏方面,自然对魏军的战绩是“扬胜讳败”。而孙权“借箭”正显示其大胆睿智的一面,可见此事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而《吴历》是孙吴史官所做,立场自然偏向孙吴方面,对孙权的优秀自然是大加褒扬。而《吴历》之所以不记载孙权“借箭”之事,可能是为了突出曹操对孙权的欣赏,以显示孙权是不同凡响的英雄。

三,小说改编

《三国演义》中将“草船借箭”安排在赤壁之战时,称吴将周瑜忌惮诸葛亮才智过人,担心其以后会对孙吴造成巨大威胁,便决定借曹操之手将诸葛亮杀死。随后周瑜故意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三天造十万支箭的难题,还让他立了军令状。

由于《三国演义》尊刘贬曹,而孙吴只是打酱油的存在,所以书中的诸葛亮不仅上知天文地理,还会奇门遁甲,可以说是被塑造的“多智近乎妖”。那周瑜作为与诸葛亮敌对的反派,自然是嫉贤妒能。因此诸葛亮轻易就识破了周瑜的借刀杀人之计,找到好友鲁肃求助,趁着大雾驾驶草船迷惑曹操,轻易借到十万多支箭而化解了周瑜的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草船借箭   演义   建安   孙吴   史官   大船   大雾   船长   主角   身上   自然   故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