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了繁华盛景,也推向了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到底有何意义?

引言:

西周的发家史,常常被写进神话故事当中,在当今社会也广为流传。

《封神演义》这部作品,描述的正是周武王伐纣时的过程。

武王伐纣,取商朝而代之,最后建立西周,并且在西周社会建立了一项独特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分邦建国,这就是分封制最本质的特征。

有人说,就是因为分封制的存在,西周才没有变成一个短命的王朝,反而延续多年。

也有人说,分封制使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这才导致周天子受到制约,最终成为了有名无实的君主,它加速了东周王朝的覆灭。

西周社会的分封制,到底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涵?它究竟是社会繁荣的推动力,还是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权责统一,拱卫中心

武王伐纣,在历史上被认定为替天行道之举。

商纣王倒行逆施,通过各种残暴的政治手段剥削大臣,剥削底层百姓,致使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周武王揭竿而起,率领各路英雄豪杰,对着商朝的政治中心发起了进攻。

神话故事中,作者总是有意弱化统治者的种种弊病,从而把祸国殃民的罪责怪在所谓的妖精身上,这是不真实的,更不能被人们当成历史知识来学习。

在真正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商朝灭亡,完全是统治者自作自受。

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中,除了周武王自己发动了起义之外,其他诸侯国也蠢蠢欲动。

从北方到南方,从东边到西边,每一个人都举着屠刀,面向自己的政治对手,收割性命。

哪怕周武王已经建立了西周,诸侯纷争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各个地区,战火依旧没有完全消失。

中国这么大,西周的版图更是辽阔。身处政治中心的周武王,没有办法幻化出三头六臂,亲力亲为地管控国家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

他的精力有限,他的能力范围也有限,他只能做好一位领导者,把实际管理的事情交到其他人的手中。

这就是分封制诞生的时代背景,这也是周朝天子在考虑现实情况后作出的最优选择。

周武王建立分封制以后,赋予了每一位诸侯王极高的权利。

在自己的封地范围内,他们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可以享受封地内所有百姓的尊重。

他们需要对经济发展负责,每一位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最终都会收归于诸侯王所有,每年定期征收的赋税,最后也会交到诸侯王手中。

拿到了财政自主的权利,那就意味着诸侯和王在封地内有着说一不二的自由。

本封地是发展农业还是畜牧业,是发展渔业还是缫丝产业,这些都由诸侯王自主决定,产业发展的成果,他们也是最大的享受者。

除此之外,军事上的自主权利,也是周天子给予他们的优待。

他们可以在封地内自行组建武装部队,这些部队都需要对整个封地的安全负责,换言之,他们也成为了护卫诸侯国安全的私人武装。

之所以将之称为私人武装,那是因为大多数士兵都不会听命于周天子,他们只会直接听从诸侯王的调遣。

周天子如此大胆地放权做法,其实也为后来诸侯国的动乱埋下了隐患。

试想一下,如果诸侯王守中没有掌控军队的实际权利,那么即使他们想要违背统治,国内也无人可用。

地方上的军队力量无法与中央的军队势力抗衡,他们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效。

可偏偏为了巩固当时的社会发展,周天子大胆尝试。

这一制度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但之后也渐渐让诸侯王产生了一些不该拥有的心思。

诸侯王手中的第三大权利,那就是世袭制度。

每一个国家的第一任诸侯王,都由周天子自己任命,他们需要接受周天子的检验,也需要看着周天子的脸色行事。

但是从第二代诸侯王继承王位开始,周天子就没有办法直接插手诸侯国的私人事情。

诸侯王会在自己众多的儿子当中,选择嫡长子作为继承人,这就是中国古代流传甚久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享有诸侯王最多的权利,其他儿子则会作为辅助角色而存在。兄弟通力合作,共同治理国家。

如果说第一代诸侯王因为从属关系而对周天子有所忌惮,从第二代开始,周天子自上而下对诸侯王的约束作用就会不断减轻。

大约从第三代和第四代起,诸侯王就不会再对周天子有所敬畏。

春秋战国初期的周天子式微,和这一制度的弊端也有着很大关系。

分封制讲究权责统一,诸侯王除了享受权利之外,他们也需要承担义务。

每一年的固定时间,所有诸侯王都会从各自的封地汇集到国家的政治中心,亲自向周天子汇报本封地内的一切情况,包括税收的具体明细,包括产业发展结构,包括军事训练强度。

周天子可以以天下共主的身份,直接插手各大封地内部的各项事务,周天子作出的决定,即便是诸侯王本人也没有权利推翻。

跟着他们一起来到京城的,还有封地内的诸多发展成果,比如特色农产品,比如文化艺术作品,比如更加直接的钱财。

这些都是诸侯王需要向周天子上供的物品,它们也代表了诸侯王应当承担的义务。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应当如是。

从本质上来说,诸侯王只是周天子分散到各个封地之内的管理者。

他们虽然拥有周天子赋予的权利,但他们的社会地位无论如何也超越不了周天子这座高峰。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就是分封制背后的最大精神内核。

等级森严,秩序严明

分封制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等级森严。

位于金字塔顶尖的人物,当然是绝无仅有的周天子,在周天子之下,他所分封的各位诸侯王,又享受着各自的巨大权利。

诸侯王掌控一个封地,自然也没有办法亲力亲为,他们需要寻找帮手,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笼络人才,卿大夫便出现了。

相比于诸侯王而言,卿大夫反而是对诸侯国内部各项事务更为熟悉的群体。

他们很像封建王朝中三省六部制度的各部门首领,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需要对上负责,又需要对下传达。

他们是整个诸侯国发展的中流砥柱,也代表了诸侯国最为强大的人才水平。

在卿大夫之下者,则为士,“士为知己者死”,讲的正是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的出身一般并不显赫,所以在年少时曾经吃过不少苦头。

得益于诸侯王的赏识,他们能够通过个人的才能改变命运,因此会将自己视为千里马,将诸侯王视为伯乐。

为了报答诸侯王的知遇之恩,他们能够付出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生命。

士以下,就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会受到有限的法律制度的保护,是社会最为普遍的生产劳动者,常常会受到来自上层阶级的剥削。

但他们并不是最惨的一群人,比他们更没有人权的是被贵族视为附属品的奴隶。

奴隶从生理特征上来说是人,从社会属性上来说,却并不能算作完全的人。

他们更像是贵族的物品,可以随意买卖,也可以被随意处死。

严格的等级划分,让整个社会的秩序十分严明,因此分封制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也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而且对于周天子来说,分封制可以为他解除最大的忧患。

他处于政治中心,自然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需求开发边陲地带。

如果有诸侯王镇守边境,他们就能开发更多的土地,让整个国家的社会资源快速流动,从而提升经济的繁荣。

对于一些边疆事务,他有时也会觉得鞭长莫及,有了诸侯王为他分忧,他也自然可以高枕无忧。

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能够在分封制的运转下得到充分地利用。

比如北方地区的大片土地,以及南方地区适宜的气候条件,都能够分别为各自的农业生产创造优势。

如果周天子独自一人管理偌大的国家,那他必定没有办法充分利用黑土地,也没有办法在雨热同期之时敦促农民耕种。

通过层层递进式的网络来提升政治工作效率,这就是分封制为周天子带来的最大的好处。

因此有历史学家称:“分封制延续了西周的寿命,让一个很有可能短命的王朝,在各个诸侯王的共同推动之下站立起来。它加速了西周的繁荣,也让这一时期成为了历史发展的符号。”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分封制一定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优势的同时,它也正带着无法忽视的破坏。

弊端暴露,社会淘汰

放任地方权力做大,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而分封制,恰好卡住了喉舌。

周天子给了诸侯王最大的自由,他们能够通过地方的财政力量来扩充个人的实力,也能利用军事权力来组建心腹武装。

到最后,周天子会遭到来自分封制的反噬。

另外,分封制也导致不同诸侯国之间的隔阂逐渐加深,不利于经济交流,更不利于文化繁荣。

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之前,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在思想领域做出多么突出的成果,社会秩序混乱之后,百家争鸣的现象才渐渐形成。

意识到分封制的诸多弊端,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便果断地放弃了这一制度。

他通过郡县制,把整个国家的行政制度划分为不同级别,以官僚体系掌控郡县发展情况,实际决策权则掌握在自己手中。

西汉时期的分封,也在西周时的分封上有所创新。

汉武帝的推恩令,一步步削减诸侯的权利,通过嫡长子与其他儿子分权的方式,使诸侯王的优势变得荡然无存。

从后世统治阶层的做法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已经被时代所淘汰。

结语:

如果没有分封制,周天子不可能维持整个国家的高速运转,西周也不可能走向繁荣。

如果没有分封制,诸侯国便没有发展壮大的机会,东周也不可能最终覆灭。

我们需要正视分封制的优势,但也不能忽略它的弊端,从历史沿革中获得教训,这才是历史研究的意义。


参考资料:

《左氏春秋传》

《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西周   王朝   封地   盛景   长子   诸侯   繁华   权利   意义   政治   制度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