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万人敌-杂谈古代将门的不传之秘

首先,“万人敌”指的是兵法,能统率千人万人,去击溃敌军万人的带兵打仗本事,而不是指某人一身武艺,能一个人打一万人!

而这个统兵打仗的“万人敌”本事,也正是古代将门的秘诀。

冷兵器时代的将门世家有没有什么不传之秘?

北宋名将杨业

说起这话题,大概有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那肯定有啊,比如杨家将的杨家枪法、岳武穆的岳氏散手等等精妙武艺,那应该就是不传之秘。

然而,所谓杨家枪与岳氏散手,那都是明朝开始的武艺套路化、神秘化之后才出现的江湖套路,真正的杨家将与岳武穆等将门,又哪有什么秘传枪法与拳术!

明末技击家吴殳在其《手臂录》中,回忆了少年时跟随枪术名家石敬岩学枪的经历,直白的阐述了枪术是怎么练出来的。

毎日执枪五百戳、一千戳,戳满二三年,其技自成。世上从无绝世精妙武功,通过五十万次、百万次以上单一动作重复,把“一戳一打”的简单动作练成肌肉记忆,这就是最精妙的武艺。

而在中国文武一体的先秦汉唐时代,这个道理谁都懂,士大夫几乎人人都在这样练习击剑与枪矛。故而那时代,从无什么技击宗师、武林高手的记载。

所以,所谓刀术枪术等个人武技,真谈不上是什么将门之秘,也从来不是“万人敌”。

真正的将门世家不传之秘——就是兵法!

有人会问:咦,是《孙子兵法》吗?

答:当然不是!

将门的兵法,是以运用之术为主,而与着重论道为主的《孙子》,那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先来聊聊以论道为主的兵法。

中国古代兵家众多,最著名的就是被宋朝列为武学必读目录的武经七书。分别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这七部书,堪称为宋朝之前的古代中国军事著作精华。

然而,读了以上这七部书,就能为将、统兵、打仗了吗?

答案是:真不行,门都没有!

因为《武经七书》上,全是理论与大道理,涉及到具体战斗指挥,兵力编制,训练作战等具体运用之术上,几乎是没有的!

至于《六韬》倒是在具体上稍有涉猎,然而终究是一笔带过,并没有细节说明。

所以在宋朝时,朝廷一方面将此列为武学必读书,但同时也是允许可以公开刋印发售这些书的。

因为说白了,若有谁想凭这些通篇全是战略论述、却罕有具体运用的《七书》去练兵,那就是纸上谈兵,连门都还没有!

所谓秀才造反、十年难成。

这句话说得就是,秀才虽然学富五车、饱读兵书,然而都是些空头道理。真正能派得上用场的具体应用之术细节,秀才是读不到的,所以他就算想造反也是十年难成。

然而将门的兵法,那就不一样了!

将门兵法不会像《孙子》一样与讨论国家大势、战争时机、权谋诡道等等这些大道理。

将门专注的,全是具体如何带兵的应用之术。

所谓应用之术,就专注于怎么样把一千平民训练成一千精兵、然后如何去攻城拔寨、摧锋破阵的具体战斗操作细节方法,

比如下面列出的这些问题,就是细节上的应用之术。

像以上这些问题,是一个古代领兵将军必须要熟悉掌握、了然于胸的。然而,在《孙子兵法》等兵家名著中,找得着这些运用方法吗?

答案明摆着,显然是完全没有!

所以,这些具体运用之术,是为古代将门世家的实践总结,不传之秘,才是真正的“万人敌”!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兵法实际应用之术进行系统性的文字化、并汇编成书的,那就是戚继光了。

当然,戚继光根据自己的练兵实践心得体会,编辑《练兵实纪》时,那也决不是拿去刋印发售的。

事实上,戚继光是用来上奏朝廷的。他是希望朝廷采纳他的建议,把练兵方法系统性推广全军。只可惜,明王朝看了一眼后,便将之束之高阁了。

《练兵实纪》这本书,虽然成书在明朝,但必然是不会公开发行的。该书真正流入到民间,那也是清朝中后期的事了。

而那时候,战争已经进入以火枪火炮为主的时代。

戚继光的兵法。

戚继光从奉调东南平倭开始、到蓟镇练兵,击败蒙古骑兵入宼、最后被贬斥,数十年间,带了大半辈子兵,一直在研究军队的营伍编制、训练作战方法,以及武器革新。其人所著两部教科书级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通篇没有半句理论,全是实打实的练兵、编伍、行军、宿营、交战的干货。

他的兵法从来不管什么时候该打仗,什么时候不打仗这些事。而是只管一旦打仗时,军队怎样出动,怎样用我的一千人去与敌军一千人面对面交战,然后赢得战斗的细节。

戚继光的兵书与历史上那些兵法名著比,有这样一个特点:

一:

如果某人能读透《孙子兵法》《三略》等兵书,那么让他带一支三千人的部队去打仗,他在具体事务上仍然是两眼一抹黑,不知该怎么办。

因为他只知大道理而不懂具体运用,虽然兵法倒背如流,却对实际交战之术一无所知,就算让他指挥三十人,他也仍然玩不转!又何况三千人乎?

二:

然而,如果他读通了《纪效》《实纪》二书,那么他在理论上至少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千夫长的水平,只要有充足的人力财力支持,给他二三年时间,只须照着书本抄,他也能抄着练出一支精锐之师来。

这就是运用之术,将门世家的不传之秘了。

所以戚继光的兵法,那也不是戚继光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前人不断总结,再加上自己体会。

戚继光之先祖戚详,乃是明太祖朱元璋身边的亲兵队长,因作战骁勇,屡建军功而获升迁,外放为将。明朝建立后,戚祥作为统兵将领,随大将傅友德征云南时阵亡,后世子孙承恩荫得世代为将,这是妥妥地大明将门。

平时按部就班操练、战时结硬寨打死仗——这就是古代将门秘诀。

真正打仗,战略谋划,三十六计等等奇谋,实际只止步于中军帐内。到了具体战斗上,那就再无奇谋妙计,全是硬碰硬,刀刀见血的“结硬寨、打死仗”。

比如曾国藩练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就是秉持了这个原则。

然而,自从文武分道之后,中国古代士大夫们愈发的“重道而轻术”。

宋朝之后的文官们,每论兵事,就只喜欢大谈兵家战略与天下大势,而打心底瞧不上将门兵法中的那些结硬寨打死仗的具体运用之术。

否则的话,戚继光上呈的《练兵实纪》也不会被明王朝废弃不用了。

然而,对历代王朝“运用之术”的态度,往往又是决定该王朝军队战斗力的。

瞧得起运用之术,和瞧不起运用之术,所造成的结果又是完全不一样的。

汉唐时代的文人统兵。

班超征西图

所以,同样文人统兵,汉唐时代的文人个个勇猛如虎,他们平时也能谈经史、论大道,但是一旦带上了军队,那就能摧锋破阵。

比如两汉陈汤、班超,唐朝裴行俭、张仁愿、刘仁轨等人,就是代表。

那是因为汉唐崇武,文人亦习武艺,学过兵法运用,自己本身具备当百夫长、千夫长的指挥能力。

所以兵凶战危时,汉唐的文官往往敢于亲自披甲陷阵,指挥起来不慌不忙,故而才能屡战屡胜。

宋朝之后的文人统兵。

然而到了宋朝之后的文人统军,那些文人们对《孙子兵法》等兵家名著能倒背如流、烂熟于胸,讲起战略来一套一套。

可是,对于具体指挥一千人、一百人,平时如何组训,战时如何攻城拔寨、如何野战争锋这些具体事务上,却是无从着手了。

当这些重道轻术的文官成为方面统帅之后,一旦战场突变,被敌军精锐甲士逼近身前时,这些不通具体战斗指挥的文人们就会在惊吓之下,把一肚子《孙子兵法》忘了一个一干二净,然后只想着扭头便跑。

这就是为什么宋朝军队明明甲坚兵利,将军们可以自主指挥的千人级别小仗经常赢,然而几万人的大会战却多数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实际上,就是因为统军的文官们只学大道理、却不屑于学实际运用之术,然后上战场,那就出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死仗   孙子兵法   将门   兵书   文官   作战   汉唐   宋朝   兵法   文人   杂谈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