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昼夜节律与中医阴阳消长的变化密切相关?

文|吴Sir

编辑|杜仲


不寐,又叫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快节奏、高强度、不规律的生活习惯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失眠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的频繁出现呢?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与过度觉醒机制、脑区-神经递质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内源性生物钟机制等有密切联系。

现代医学大多采用镇静催眠类、抗焦虑抑郁类药物治疗,短期内可有明显疗效,但长期使用易产生戒断反应、耐药性等不良反应。

中医学认为,不寐的发生与阴阳、气血、脏腑、营卫失和有关,但究其根本,其总病机在于“阴阳失和,阳不入阴”。

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在睡眠-觉醒周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昼夜节律与中医阴阳消长变化密切相关。

笔者将基于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从昼夜节律的阴阳机制入手,探讨通过调理阴阳以影响昼夜节律,最终达到改善甚至治愈不寐的目的。

昼夜节律理论概述

昼夜节律,又称近日节律,是生命活动以24 h左右为周期的变动,这种变动主要由地球自转和昼夜更替所形成。

受自然界昼夜交替变化影响,人体亦顺应天地自然变化规律而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此规律称为睡眠-觉醒节律。

而昼夜节律受阴阳消长所影响,一旦阴阳失调,则昼夜节律将会打乱,睡眠-觉醒节律亦将随之失常,继而引发睡眠障碍问题,不寐正是其一。

昼夜节律中的阴阳变化,中医对昼夜节律的变化有相当的认识。

《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昼夜节律本质上是由地球上的光照周期决定的。平旦始,太阳刚出地平线,大地开始以阳气为主导,阳气渐长,阴气渐消,故而为阳中之阳。

至日中,阳气长极,此时重阳必阴,阴气始生,故为阳中之阴。至黄昏、合夜,太阳降于地平线,阳气渐弱,大地开始以阴气为主导,故而为阴中之阴。

至夜半鸡鸣,阴及之至,此时重阴必阳,阳气始生,故为阴中之阳。

昼夜节律对人体阴阳变化的影响,天地之阴阳随昼夜进行节律性变化,天人相应下人体内阴阳消长亦与昼夜节律相合。

《类经·阴阳之中复有阴阳》言:“人之阴阳,亦与一日四时之气同。故子后则气升,午后则气降,子后则阳盛,午后则阳衰矣。”

人与天地自然相应和,人体的阴阳变化当与一日之中阴阳的变化相同,子时过后,气机运动趋升,阳气开始升发旺盛。

午时过后,气机运动趋降,阳气开始沉降衰减,人体阴阳亦遵循此规律。

《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黄昏合夜,人体阴阳处于阳消阴长的动态变化中,在外之阳气渐尽,阴气仍继续生长,在外之阳潜入于阴,处于抑制状态,故人得以入眠。

子后夜半,阴气盛极,阳气始生,此时阳气尚弱,不足以兴奋机体,人尚能维持睡眠。至平旦,阳长阴消到一定程度,阳气开始兴奋,从阴而出,此时人能够醒来。

午时日中,阳气盛极,阴气始生,此时仍由阳气主导兴奋之能,则人得以在白天保持充沛的体力来从事各项活动。

“内阳外阴”本体结构论概述

“内阳外阴”本体论为唐农教授所提出,与“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阴阳之用不同,阐释的是正常人体生命状态的阴阳本体结构。

如《周易·彖传》所言:“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

阳性向上、向外,阴性向下、向内,是阴阳运动的趋向表现,在“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下阴阳才能不断交感化生,天地万物方能自然运化,生命才能够生生不息。

《医理真传》云:“阳之根在乎坎,天一生水,一点元阳含于二阴之中也。阴之根在乎离,地二生火,一点元阴,藏于二阳之内是也。”

坎中之阳即为阴阳本体之阳,为“元阳”“真阳”,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卫外之阳即为所用之阳,是阳气卫外温煦的功能表现。

离中之阴即为阴阳本体之阴,为元阴、真阴,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内使之阴即为所用之阴,是阴气濡养凉润的功能体现。

基于昼夜节律及“内阳外阴”本体结构论不寐的病因病机,不寐病因诸多,外邪侵扰有之,情志不遂有之,饮食失调亦有之,但不外乎内外两因,而其病机更为复杂多样。

总结而言则不离阴阳、气血、脏腑、营卫失调等,其中阴阳为万物之纲纪。

《温病条辨》中征以园先生同参评述云:“卫气留于阳,则阳气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可为一切不寐之总纲。”

此即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总结阳盛阴虚而使阳不入阴是导致不寐的总病机,阴阳不和则阳气不能正常敛藏入阴,阳浮散于外而扰动心神则致不眠。

故可言“阴阳失和,阳不入阴”为不寐之总病机。此中“阳盛阴虚”非为真阳旺盛、真阴亏虚,而是卫外之阳不得归于正位,使阳气蓄积于外,不得潜入于阴,使得阴气相对亏虚。

在阴阳本体结构中,黄昏合夜之时,阴阳趋于平衡,体外阳气渐消,阴气渐盛,阴中所藏之元阳亦随之生长,催动体外之阳气入内交于阴。

本质上是使体外所用之阳气回归阴气所藏的真阳之内,最终人得以寐。

若受内外之因的影响,使得阴阳二气偏失,或阴偏虚者,阴中真阳亦虚,真阳无力催动体外之阳内藏,阳浮于外而侵扰神明致不寐。

或阳偏虚者,真阳及卫外之阳俱有虚损,虽浮外之阳微弱,但真阳亦无力潜阳入内而表现出神昏欲睡但不得眠。

又或受二因影响使气机升降失调,阴阳出入通道受阻,阴阳不得交而致失眠。

至于平旦之时,阴阳再次趋于平衡,体外阳气渐长,阴气渐弱,阴中之元阳驱动阳气出于卫表,人得以寤。

此时若阴虚者,阴中真阳不得内涵阳气,则会过早驱阳入外,可表现早醒之状。若阳虚者,轻则阳气不得内敛,浮越于外亦会早醒,重则阳虚无力外出而表现出神昏嗜睡之症。

基于昼夜节律与“内阳外阴”本体结构论辨治不寐

不寐发生的关键在于阴阳失和导致睡眠节律紊乱,而阴阳失和常以虚者偏多,有阳虚者,常表现为畏寒肢冷,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昏昏欲睡而不得眠。

有阴虚者,可表现为五心烦热,难以入睡,眠浅早醒,口干欲饮等症状。对此,卢铸之先生提出“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治则。

无论阴阳二气何者偏衰,对此二者均可用温潜之法,温扶阳气,潜阳入阴,如用“桂甘龙牡”法。

元阳虚者,可在温潜基础上大补元阳,如四逆汤、潜阳封髓丹之类,扶阳固本,元阳充沛,方能潜体外之阳归于本位。

阴虚连累元阳亦虚者,亦可用温潜之法扶助少火,助阳化阴,稍佐甘凉之品如芦根、灯芯草导热下行,清热生津。

需要指出,此处阴虚者为纯粹之内伤虚证,不含括外邪袭扰、情志郁结、痰湿积滞等所成之邪火耗伤阴分之阴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元阳是少火,“扶阳抑阴、用阳化阴”之阳亦是少火,少火为正气,能生阳化阴,能为生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故温扶阳气可调和阴阳。

诸因袭扰而生之邪火为壮火,壮火能伤阴,能食气,故邪火存内时,不宜用温阳之法,否则将助长邪火,更伤阴阳,此时当先祛火救阴,待邪火祛除后,再用阳化阴、燮理阴阳。

在阴阳引导的昼夜节律下,不寐发生的关键在于阳不入阴,结合昼夜节律的阴阳变化规律及“内阳外阴”本体结构。

不寐的论治应着重用“温潜”之法调和阴阳,潜阳入阴,其中当注意两点:一是注重元阳,阳气是动力,是源泉,阳生阴长,只有元阳充足,才能更好地推动阴气生成,使阴阳和合。

二是注意辨识邪火,百因皆可成邪火,邪火扰阳伤阴,若有邪火,一味温阳反不得其所,须先除净邪火,再扶阳化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节律   元阳   昼夜   阴阳   日中   阳气   阴气   外阴   本体   体外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