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入伏,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有三大特点,早知晓

导语:7月11日入伏,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有三大特点,早知晓

明日小暑,自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将开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暑是小热的意思,要到大暑时才会最炎热!

小暑一到,三伏天就跟着来了,根据古人“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的方法来推算,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1日开始正式入伏,持续40天。其中,7月11日-7月20日为初伏,共计10天;7月21日-8月9日为中伏,共计20天;8月10日-8月19日为末伏,共计10天。

老人说,今年三伏天不一般,“三人要防暑”,是指哪三人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一、为何说今年三伏天不一般?

1、今年加长版三伏天

三伏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老话说,“夏至三庚便入伏”,庚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七个汉字,庚日就是带有庚的日子。由于十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但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今年,夏至当天就是庚日,出现的比较早,这样一来,如果中伏10天的话,末伏就不能出现在立秋之后了,不能和热天相匹配。所以,中伏就要延长一个庚日,让末伏出现在立秋之后。

因此,今年是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共计40天,是个加长版的三伏天。

2、今年是母伏

古人认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而阳对应的是“公”,阴对应的是“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单数和双数是对农历来说而不是公历。

今年入伏那天是公历五月二十四,二十四是双数,很明显今年是“母伏”。

老话说“公母凶,母伏爽”,“公伏热,母伏闷”,“雨打公伏头,晒破狗舌头”,“雨淋母伏头,炕头长蘑菇”。

看来,按古人总结的经验,母伏也热,但要比公伏稍微凉爽一些。

3、今年是“处暑出伏后”

老话说 “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

今年公历8月20日出伏,8月23日是处暑。很显然,今年是“处暑初伏后”按古人总结的经验,秋粮应该能获得丰收。

二、哪三人要防暑呢?

近日,疾控专家提醒:“当人们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时,容易引起中暑、热射病等,如果不及时处理,甚至危害生命。”下面这三类人要特别注意一下:

1、敏感人群

所谓“敏感人群”指的是像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一些体质偏弱的人,在高温下行走容易引发不适。

建议,儿童要在阴凉的地方玩耍,老人在高温时段最好就不要出门了,孕妇尽量避免独自外出,有中暑症状时要及时寻求他人帮助与照顾。

2、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人群

有慢性病的人需要补充水分,而在高温酷暑的条件下,人体的毛孔打开,水份流出快,更要及时补充水份。

所以,像患有高血压、肾脏疾病、糖尿病等人本身就有基础病,高温天气更不宜外出,以防中暑和热射病。

3、从事户外作业人群

这类人群指的是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从事户外作业的人。这类人,最好不要在酷热天气的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段时间劳作行走。

当然,现代人生活压力比较大,不出去工作,就没钱花,没饭吃。但是,长期在高温下工作对身体显然是有害的,尤其是酷热天气。

既然,我们为了生活,不能放弃工作,就要保护好自己,天气炎热时要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适量喝水降温。

总之,酷热的三伏天要来了,上面这三类人要防中暑和热射病!

#小暑#​#三伏天#​#三伏时间表#​#广东疾控:三类人群要注意高温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伏天   初伏   处暑   小暑   中伏   双数   立秋   作业   公历   夏至   节气   古人   高温   人群   天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