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什么叫“一人灭一国”?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在威名远播西域的一代雄主李世民的支持下,有一支三十余人的使节团从长安出发,朝着遥远的西域诸国进发。

不过对于唐太宗来说,本次出访的目的地——天竺是个并不那么重要的地方,因为太过遥远,大唐的烈烈雄风似乎也没必要吹到天竺的大街小巷。

但对于使节团的一把手王玄策来说,出使天竺是他的命之所系,位卑言轻的他虽然我无法像李靖等当世名将策马边疆,威震西域,但能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大唐这一伟大国度的名字流传于天竺诸国,也算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让王玄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次出访并未能像是数年前载誉而归的玄奘法师一样,得到天竺诸国的礼遇,反而无端被卷入了当地的一场政变中,三十余人的使节团因为寡不敌众尽数被俘,只有王玄策和副手蒋师仁得以逃脱。

按照一般人的思路,如果在异国他乡遭遇当地政府的重点针对,稍有不慎就是死路一条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赶紧溜之大吉。

但不是一般人的王玄策却在蓬头垢面,孑然一身跑到邻国后,做了一件让人至今想来都很疯狂的决定,并由此奠定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大唐小人物的万世之名。

如果在天有灵的王玄策看到如今的人们盛赞其“一人灭一国”的不朽战功,他应该会哭笑不得吧,毕竟这位仁兄的最高官职也只是个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

王玄策的心里话一定是:“你们都夸我一人灭一国,可正史连我的传记都没有,难道我不配吗?”

王玄策身处的时代算得上是大唐帝国最值得让人怀念的时代了,没有建国初的兵荒马乱,只有君臣和谐的盛世气象。

大唐贞观四年(630年),大唐名将李靖巡镇西北,嚣张一时的东突厥势力被尽数歼灭,走投无路的东突厥颉利可汗在逃亡路上被生擒,自此大唐李世民的名字便永远铭刻在了西北诸国的骨血里,心悦诚服的西北诸国共同尊奉李世民为“天可汗”,大唐的文治武功到达前所未有的顶峰。

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旧唐书·李世民本纪》

作为大唐的子民,王玄策于盛世气象中茁壮成长,想要为国家开拓疆域,远播威名的理想就像是一颗种子植根于他的内心深处,随着他年岁渐长,这一梦想成为了他人生的方向。

虽然如今的人们提起王玄策时,都会对他心向往之,但在贞观年间的大唐子民看来,王玄策实在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微末小官而已。

作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人,王玄策的相关事迹只散见于一些记载中,大唐正史中甚至都未曾给他留下一篇专门的人物传记。

因为贞观年间的历史大舞台实在是太拥挤了,文臣如云,武将如雨。

文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更有魏征这样的铁骨谏臣匡正朝纲;武就更不必说了,李靖、徐世绩、尉迟敬德、苏定方等一众不世出的名将都拱卫着大唐帝国的辽阔边疆,像王玄策这样的小人物,在大唐正史之中未曾留下专门传记不足为奇。

所以当我们试图通过史书的寥寥数语还原一个真实的王玄策时,会发现这位当世无名、后世有名的仁兄,居然连生卒年这样重要的信息都无处可考证,至于其前半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也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滚滚风沙中了。

我们不知道王玄策的家族传承,不知道王玄策是否考取功名,不知道王玄策生老死葬,唯一知道的,是王玄策曾经担任过融州的黄水县令,而这也是有关王玄策的信息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的记载。

总而言之,渺小的王玄策就这么悄然出现在了大唐的政治舞台上,紧接着有关于他的记载便是在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了。

一心想要远赴西域为大唐扬名的王玄策终于等来了机会,当年三月他便作为副使跟团护送婆罗门使者回国,并在摩伽陀国的著名打卡圣地——摩诃菩提寺立碑,为遥远的东方大国——大唐扬名。

面对着异国他乡的不同风土,立碑的王玄策一定于胸间激荡出大国子民才有的骄傲,这场浅尝辄止的异国之行也让这位年轻人深深爱上了万水迢迢远赴异域的征服感。

在王玄策之前,玄奘法师曾孤身穿越茫茫风沙,并于天竺诸国之间盘桓数年,以精深佛法让天竺诸国一众高僧折服,更是被当时一统北印度的戒日王顶礼膜拜。

当玄奘法师于贞观十九年(645年)返回长安时,不仅带回了无数佛学经典,还让大唐子民们了解到了遥远西方的故事。

于是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玄奘法师重返中土后的第二年,王玄策带着唐太宗的期待,向着玄奘法师曾走过的天竺诸国进发了……

按照玄奘法师带回来的消息,遥远的天竺有一位名为戒日王的君主,他所治下的中天竺国国力雄厚,同时还对神秘东方大国大唐充满了好感,所以一开始的王玄策并不觉得此次出访会有什么变故。

当进入天竺境内后,王玄策终于彻底放心了。

因为沿途诸国对大唐使节团的到来都很友善,纷纷献上了本国的宝物,但等王玄策等人进入那个传说中被戒日王治理得蒸蒸日上的中天竺国时,情况开始两极反转。

才不过是两年光景,玄奘法师走的时候还活蹦乱跳的戒日王,此时已经病故,没有留下明确继承人的他就这么突然离世,留下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和一大堆狼子野心的臣属。

算起来,戒日王应该算得上是印度历史上继阿育王之后又一个伟大的君主,能重新把一盘散沙的北印度地区归于一统,但他打造的大一统帝国在他死后又迅速陷入了分裂与混战。

当王玄策等人到达中天竺国的时候,该国内部的斗争基本接近尾声,一个名为阿罗那顺的臣子成为这场动乱的最终胜利者,当他美滋滋地坐在王座上享受万民朝拜的时候,来自遥远东方的王玄策等人落入了他的眼中。

和前任戒日王想要和大唐搞好关系不一样的是,阿罗那顺看中的是王玄策等人携带的奇珍异宝。

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

趁着王玄策等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之下,阿罗那顺带着本国军队对着只有三十余人的使节团发动了猛烈进攻,寡不敌众的使节团全军覆没,只王玄策和副手蒋师仁两人逃出生天。

此时掉头回长安是最安全的办法,但王玄策一辈子的名声估计就毁了。

更重要的是,阿罗那顺袭击使节团的行为是个很严重的政治问题,尤其是对于王玄策这种把国格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来说,宁可自己死,也绝不能丢了大唐的颜面。

于是“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的王玄策逃到邻国吐蕃,一气之下就地摇人。

对于那时的王玄策来说,所能凭借的只剩下自己大唐使节的身份而已,但对于西域诸国来说,“大唐使节”这四个字就是煌煌天威,就是“天可汗”的化身。

所以当王玄策开始摇人的时候,一众想要跟大唐搞好关系的国家都马上响应,比如大唐的女婿——吐蕃赞普**干布就派出了一千两百精锐骑兵,泥婆罗国(尼泊尔)也派出七千骑兵支援。从未领过兵打过仗的复仇者王玄策,就这么带着不到一万的人马冲回中天竺国找场子去了。

王玄策和阿罗那顺的战斗在史书上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大概是因为对于大唐来说,这种等级的对手实在不值一提,花大篇幅来记载这样的战争实在是有些不好意思。

历史上只记载了本次战役的结果:

第一战王玄策三日破城,斩首三千,溺毙一万;

第二战蒋师仁斩首千人,生擒阿罗那顺;

第三战蒋师仁再度破城,王公贵族尽数被俘;

最终俘获男女一万两千余人,牲畜三万余只,归降城池五百八十座……

王玄策很淡定,因为在他的心中大唐就是战无不胜的,自己只不过是又一次证明了这个事实而已(虽然这些军队不是大唐的嫡系部队);天竺诸国很惶恐,一个大唐的使节就这么能打,而且还是直接碾压天竺最强大的帝国——中天竺国,那要真是大唐有心来攻打天竺,那还不如直接等于灭国了?

史书上用了“天竺震惧”这四个字来描述此战的效果,瑟瑟发抖的东天竺国国王送来三万牛马犒军,沿途一众国家更是直接献上地图以示归诚,而“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则压着这一万两千俘虏和三万牛马牲畜踏上了回国之路。

路途迢迢,沿途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敢打这支家底颇厚的使节团主意,王玄策就这么大摇大摆地穿过漫漫黄沙,回到了他的母国大唐。

对于长安城中的百姓来说,三十人出城的使节团去的时候好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了数万人马牲畜的庞大队伍,如果不是兴奋的王玄策在沿途叫门,只怕这队人马会被当成敌袭吧。

当抵达长安城的时候,一万二的俘虏还在,但牛马死的只剩下两万了,但就是这样丰硕的战果在李世民的眼中似乎也不算什么,立下如此不朽之功勋的王玄策最终也只是被封了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

历史上对于他的记载,也只剩下他在唐高宗显庆二年时曾奉命第三次出使天竺的记载了,寥寥数语成为了这位传奇人物在史书上的最后背影。

自此之后,王玄策这个名字便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记载中,也许是他人到暮年致仕还家;也许是他人微言轻无声故去,在大唐那段耀眼的时代里,王玄策就像是一颗遥远又孤独的星辰,虽然发着属于自己的光,却鲜少被人注意到

但对于王玄策本人来说,一生能建立如此功勋,已然不枉此生了。

大丈夫当如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贞观   天竺   使节团   西域   人马   大唐   可汗   帝国   法师   遥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