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大的昏君,因为此人,世界第一的大唐帝国彻底走向覆灭

李适是唐朝第十代皇帝,庙号为德宗,“德”听起来是个比较好的评价,但是为什么欧阳修说他:

至于唐亡,其患以此

而且有人说他是昏君,有人说他是明君,为什么世人对他评价是如此的褒贬不一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下李适饱受争议,又颠沛流离的一生。

生逢战乱

安史之乱可谓是唐朝最大的战乱了,当时李适才十四岁。十四岁的年纪正是读书,朝气蓬勃的年纪。李适却跟着家族成员走在逃亡的路上。

在宫中长大的十四岁少年会在的逃亡路上会看到很多触目惊心的场景

逃难的百姓吃不上饭,穿的也破破烂烂。也会有小孩子和他的母亲说:

母亲,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不用逃荒啊?

母亲含着泪回答他:

明天就不用了,你先把今天的干粮先吃了。

李适看在眼里,哀在心里。这和人民安居乐业,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的盛唐相去甚远。此时的李适肯定在想:我定要扭转这一局面。让唐王朝再度昌盛起来。

大展宏图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即位了。他随即颁布了多条诏令。不仅废止全国的过度进贡,同时也释放了三百多名宫女回家。

而且将藩镇李正己、田悦所献的三万匹缣全归度支,以代租赋。这些举措都代表了李适作为皇帝想要重新振兴唐朝的决心。

前期的李适是排斥宦官,亲近朝廷官员的。同时李适力排众议的推行杨炎的两税制,也为国库快速充盈奠定了基础

如此看来,前期的李适还是想要当一个好皇帝的。

用人不当

李适在位的时候忠臣也是有的。

陆贽,就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他曾多次建议李适关心百姓疾苦,同时也修正之前皇帝留下的弊端。当然,有些话确实会不好入耳,尤其是当着文武百官面。

所以这就看出来李适的气量了。最后任用卢杞这个奸臣也就让人不觉得奇怪了。卢杞为相的时候,给唐王朝搅的是一塌糊涂:

陷害忠臣,增加赋税。下面的百姓气愤不已。这也成了奉天之难的导火索。

奉天之难

李适时期的藩镇割据非常严重,加上中央统治力较弱。节度使按耐不住挑战中央的心,开始有意无意的冒犯。

由于泾原兵路过长安时,士兵不满这种粗茶淡饭的待遇。随即反叛,迎立朱泚为主李适见此仓皇出逃,跟着他出逃的只有宦官。这让李适的心凉了半截。

内忧外患

此时李适在逃亡路上是什么心情呢?一方面是觉得自己无能,国家在自己手里变成了这个样子。另一方面也感慨人性。

有难出逃的时候只有宦官和我一起。看着身边的宦官,心里觉得暖暖的。还是宦官对我好啊

此以后,李适开始任用宦官,对于藩镇的态度也不再强硬。但事情远不会就这样平复下来,唐朝与外敌吐蕃的战争也是连年不断

战争时间越长,对财政的消耗就越大。加上天灾,百姓的日子过得更为辛苦。可李适还是以各种手段来敛财。

外面的纷纷扰扰有点累了,还是过几天舒服日子吧。当然,内忧就忧吧,外患还是得管的,李适听取李泌的提议,联合回纥,南诏,大食。共同夹击吐蕃。为之后的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

最后的路

李适的儿子李诵常年生病,正月初一也没法前来祝贺他。李适想想这些年的经历,不禁潸然泪下。

我自己颠沛流离也就算了,连我的儿子也是常年生病。身为一国之君应当以天下为先,可话说回来,谁又会对我的经历感到悲痛呢?

没过多久,李适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德宗

结语

单看李适的所作所为,后人对他评价昏君确实非常正当,任用奸臣,中央权力在他这里变得越发薄弱

虽然两税制的推行和联合其他国家夹击吐蕃比较出彩的一面。

但还是掩盖不了李适在重大决策上的失误。同时,我们不难看出,李适是一个感性的人。无论是上任时的以身作则,还是临终前关心自己的儿子。只能说皇帝这个角色不适合感性的人吧。

但是后人只能评价,却没法改变唐朝走向衰退的事实不是吗?所以我们不妨理解李适心酸往事,同时也指出李适的不足。这才是评价正确历史的方法吧。当然,仅此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吐蕃   奉天   唐朝   庙号   藩镇   大唐   王朝   昏君   宦官   帝国   皇帝   走向   评价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