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袁绍、曹操官渡之战的谋篇布局,那才叫真正的高手过招真过瘾

#文化历史解析#前言:虽然我不是如某些愤慨的网友所言的姓袁,但是作为一个历史解读创作者,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要把自己理解的历史尽可能真实、客观地呈现给大家。尽管他人怼我千百遍,在我的心目之中,袁绍依然是汉末那段历史之中综合能力排名前三的大神。鉴于此,将会有一段不短的时间和篇幅来详细介绍让袁绍身败名裂的“官渡之战”。如果大家了解完了真实的官渡之战后,依然觉得袁绍是一个漂亮的草包,届时我也一定会识时务地闭上嘴的。

在开始本文的正文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澄清一下关于战争的一些常规认识。

首先,战争并不是从双方摆明车马才开始的,在战场对决之前和硝烟散尽之后,都是有很多事情是属于某一场战争范畴内的,比如前期的谋篇布局和后期的善后收尾;

其次,决定战争胜负的核心因素通常都不在战场之上,战争不是江湖打打杀杀,谁掉血掉得多谁就输了,战争得胜负其实是战略目的得实现与否,它其实更取决战争运行的逻辑设计和效果保障;比如阻击战的胜负就在于挡没挡住敌人、持久战的胜负就取决于熬没熬过敌人;

最后,战争胜负很多时候并不能作为军事能力评价的唯一依据,决定胜负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韩信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汉中打进关中(因为此后的地理条件就变了)的军事统帅,他是很牛,但这并不能说明韩信之后的那些从汉中北伐关中不成功的军事将帅就不牛,诸葛亮就是这种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铺垫完了上述这些事情之后,我们便可以正式开始介绍官渡之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了。

官渡之战的根源分析

众所周知,官渡之战是袁绍和曹操这对绝代双骄之间的北方争霸战,甚至也可以说是天下争霸赛,跟武侠剧中打擂台争夺武林盟主似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去争夺天下霸主呢?自然是高手中的高手!由此可见,袁绍是一个漂亮的草包在逻辑上就说不通。当然,有些人会拿著名草包袁术和吕布来抬杠,那两个草包真没资格争霸天下,他们两个属于得意忘形的自嗨者,没谁太把他们当回事。

同时,大家也都知道,袁绍和曹操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兄弟,两人还携手并肩地渡过了很多风风雨雨,比如袁绍刚取得冀州时陷入了四面环敌的艰难处境时,就只有曹操坚定不移地选择与他生死与共;而曹操进入兖州的前前后后也没少得到老大哥袁绍的支持和赞助。那么,他们两兄弟为何会反目成仇呢?

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都能脱口而出地讲出答案来,不就是政治利益起冲突了吗?这没错!但他们是怎么起的冲突呢?是什么时候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状态的呢?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些问题要善于去追查根源所在。

袁绍和曹操之间的矛盾根源其实来自于他们处于不同的阶级。袁绍是根正苗红的士族代表,而曹操则是相对不被世人所接受的阉党后人。尽管曹操一直在有意识地摆脱自己身上的“原罪”,积极地向士族阶级靠拢、投诚,士族阶级也一度因为看到曹操诚意满满而表面接受了他,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阶级壁垒在袁绍和曹操之间一直存在,且无法消除。

所以,与其说袁绍和曹操之间是兄弟情深,还不如说两人是互相利用。成年人的世界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忘记很多年少时的“狼狈为奸”。

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时,一心想要表现和证明自己的曹操,带着他爹和他家为他准备的第一笔创业资金,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结果不无意外地当了炮灰,他的袁绍大哥是反应十分冷淡的。袁绍的心思很简单,跟你称兄道弟可以,但是要想我为你的行为买单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后来在诸侯联盟中,张邈因为公开对袁绍表示不服,导致袁绍对张邈动了杀心,但是这种激情杀人是非常败人设的。所以,袁绍便指示曹操去刺杀张邈,干我想干的事,坏你曹操的名声,这才叫完美。好在曹操虽然一直在积极拥抱他的袁大哥,但还并没有到完全“恋爱脑”的地步,合理地拒绝了。

但曹操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跟大哥混就必须要给大哥当枪使,后来袁绍杀王匡,曹操还是实实在在地给他袁大哥当了一回枪使。

所以,别看袁绍和曹操从小就一起去偷新娘子,长大后还一直在一个战壕里战斗,但是他们从来都不是一路人,表面上看起来亲如兄弟,背后里该有的算计和利用一样都不会少。

那么曹操为什么一直就这么心甘情愿地被袁绍算计和利用呢?不是曹操不想自由地飞翔,而是实力不允许,势不如人的情况下,仰人鼻息是免不了的。曹操前期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十分依赖袁绍,比如他的正式编制问题、根据地盘问题以及战备支持问题。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曹操不老老实实给袁绍当小弟是说不去的。

但大家也别看袁绍为了让曹操入驻兖州,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送到前兖州刺史那里去当人质了,那只是他当时十分需要曹操给他挡住南方的威胁而已。后来陈宫、张邈造反,兖州被吕布鸠占鹊巢后,已经稳住北方形势的他照样趁火打劫地要挟曹操,要曹操把家人送到邺城当人质。出兵威胁吕布也是趁机将势力手脚伸进兖州范围内。

还有曹操攻打徐州陶谦时,袁绍派朱灵率兵支援,然后朱灵就顺势归降了曹操,这种事情大家不觉得蹊跷吗?其实大家联系到曹操后来突然夺了朱灵的兵权,就基本上能够明白朱灵是袁绍提前在曹操身边安插的一着暗棋。还有官渡之战后曹操当众烧毁的那些下属与袁绍的往来书信,可见袁绍提前在曹操身边安插了多少人?

曹操和袁绍明争暗斗这么多年,为什么在天下大乱十年后才爆发了官渡之战呢?因为之前袁绍和曹操之间的矛盾都是隐性矛盾,且没有上升到主要矛盾。但是随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他和袁绍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剧烈的冲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其实在袁绍眼里,和当初长安乱政的董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袁绍是一心想要实现士族执政的,其他任何人染指至高权柄都是他无法接受的。曹操打着汉献帝的牌子,在名义上要高于自己,这是他一想起来就觉得挺恶心的事情。所以,当曹操拿着汉献帝的公章给自己封为大将军,而给袁绍封了个太尉时,袁绍是感觉十分恶心的。看把你曹阿瞒得瑟得,你都不知道你以前是跟谁混的吗?

虽然曹操后来醒悟过来了,觉得暂时还不宜跟老大哥袁绍闹翻,把“大将军”的封号乖乖让给了袁绍,而自己只封了个司徒。但是有事情插进去再扯出来,就不能当作没有发生过,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袁绍就再也容不下曹操了。

或许曹操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和他之间也迟早会有一战,但这一战绝对不会来得这么急切。按照袁绍那谋定而后动的性子,他绝对会稳打稳扎去步步蚕食曹操的势力。

可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势力和声望都突飞猛进了,豫州、司隶都逐渐落入了他的口袋,再不遏制他的势头,恐怕曹操飞龙在天就无法压制了,所以袁绍必须要提前出招给曹操施加压力。

曹操第一次在宛城吃了败仗时,袁绍就直接写信挖苦过曹操,说他丢人现眼。

曹操打残称帝的袁术后,卷土重来找张绣报仇,也是袁绍扬言要到许昌来劫持汉献帝,从而吓退了曹操大军。其实这个时候就已经进入了官渡之战的热身期了。

综上所述,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其实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两人的阶级矛盾越来越明显和剧烈了,政治利益和立场也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袁绍这一辈子始终代表了士族集团的利益,而曹操则是借用了士族集团的力量和资源逐渐强大起来的,而后慢慢在想办法摆脱士族集团的影响。

官渡之战前双方的谋篇布局

就在曹操揍晕袁术然后调转枪口和张绣死磕的时候,袁绍发话了,他要到许昌去把汉献帝接走,这实际上已经标志着袁绍对曹操宣战了,可以视为官渡之战的开始。

这个消息其实无论是对于曹操还是对于整个天下,都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因为当时的天下确实很乱,曹操的周边更加乱。袁术被收拾得差不多了,但从袁术序列刚刚脱离得孙策却表现出了极强得威胁性,虽然曹操从政治上对其进行了拉拢,但谁也没法保证孙策会不会趁火打劫。徐州的吕布自始至终就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人。宛城的张绣已经是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难缠的角色了。还有荆州的刘表,一直都是袁绍的战略盟友。

与此同时,北方的袁绍却离神功大成只有一步之遥了。幽州方面,公孙瓒和黑山贼张燕快扛不住了;并州方面,袁绍的外甥高干成功进入上党,已经拿下太行山脉大半;青州方面,长子袁谭北排田楷,东击孔融,已经把势力拓展到了东海之滨。冀、幽、并、青四州合成已经初具雏形了。

袁绍之所以在还没有完全统一北方之前就放风出来要揍曹操,主要是曹操在迎回汉献帝之后确实有点飘了。汉献帝刚到许昌的时候,就下过一道诏书批评袁绍,说袁绍光顾着自己发展势力了,根本就不关心君王社稷,看到自己满世界活得跟个叫花子一样却无动于衷,不是个好同志!要反省!这话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是曹操的意思。

袁绍是一个相当精明的人,手下也有的是打嘴炮的人才,当即列举了一大堆例子给怼回去了,说曹操太不要脸,当初跟自己混,现在却跑到老大哥面前来指手画脚了。

曹操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把“大将军”的封号让给了袁绍,并诏令袁绍督冀、青、幽、并四州。

可是,撕破的脸皮是很难完美无缺地恢复过来的。在曹操于张绣手里吃瘪的时候,袁绍就写信去挖苦过他,说他得瑟过头了,遭了现世报。

泥菩萨也有几分土性,曹操被袁绍如此臭骂,不想揍袁绍那是假的,但苦于自身实力有限,只能和自己的得力助手荀彧吐吐苦水,说自己想揍袁绍,但又感觉自身实力不够,咋办?

荀彧在鼓励领导搞事方面历来就很有一套,于是对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四胜四败论”。虽然“四胜四败论”全是务虚不务实的瞎扯淡,但是领导很多时候就是需要这样的言论来给自己打气。

在提出“四胜四败论”的同时,荀彧还明确地提出了:在跟袁绍开干之前,一定要抓紧时间先消灭吕布。因为吕布又投靠了称帝的袁术,这是忠于汉室的荀彧的逆鳞。

曹操虽然十分信任荀彧,但是也还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他说:“吕布其实不足为惧,我担心的是袁绍侵扰关中,引发羌、胡叛乱,再向南引诱刘璋,那样的话,我就要用兖、豫二州来对抗全天下了。那该怎么办呢?”

荀彧却表示,关中一直都是乱哄哄的,没有任何一家势力形成过稳定的统治,袁绍想要短时间搞定关中是不可能的。目前关中只有韩遂、马超势力强一点,如果咱们能及时派人去招抚他们,可保关中不会坏您的事。

被荀彧选定去招抚关中的人是谁呢?正是颍川四大家族的钟家掌门人钟繇。钟繇之前一直在东汉政府中任职,经历了汉献帝东归之前的全过程,对关中的情况和人脉都很熟。当初,曹操首次联系汉献帝的时候,就全靠钟繇居中调度才得以成功。钟繇跟曹操非亲非故,为啥要帮曹操呢?还不是因为他的颍川老乡荀彧?看到没有,这就是荀彧无处不在的价值和作用。

钟繇临危受命去安抚关中,简直就是手到病除,关中势力在后来那场旷世之战时,不光没有给曹操添半点麻烦,还在关键时刻给曹操输送重要战略物资战马两千匹。这两千匹战马是什么概念呢?后来曹操孤注一掷火烧乌巢时,率领的是“精锐步骑五千”,要是没有这两千匹战马,曹操能否在与死神赛跑的过程中拿下乌巢,还真不好说。

关中问题解决后,徐州和吕布的问题也必须尽快解决。这个过程之前已经介绍过了,全靠吕布积极配合,一路作死,导致曹操没有在徐州问题上耽误太多的时间。

在徐州问题的后续处理中,曹操极其聪明地安抚了青徐地区的土霸王臧霸,从而为自己后来屏蔽了兖州东面的军事威胁而埋下了伏笔。

就在曹操剿灭吕布、安抚完臧霸的同时,袁绍也终于搞定了幽州的公孙瓒,并击溃了黑山军首领张燕与公孙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公孙瓒在临死之前求救信上写的那句话,“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鸣于地中,梯冲舞吾楼上。日穷月蹴,无所聊赖”,啥意思呢?就是公孙瓒承认自己被袁绍打得生无可恋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袁绍军事水平很差劲。

袁绍花了近十年时间,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成为了当时当之无愧的霸主。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唯一的遗憾就是花费的时间太长了一点,如果他能够早一两年时间完成这一创举,曹操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到处补窟窿了,或许历史就是另一个走向了。所以,曹操其实要特别感谢公孙瓒的,是公孙瓒强行拖住了袁绍八年时间,为曹操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袁绍刚刚搞定公孙瓒,河内又出问题了,张杨的部将杨丑杀了张杨准备投降曹操,但却被眭固杀了,眭固计划投靠袁绍,但又被曹操派人给杀了,河内郡成为了曹操的地盘。曹操的势力触角正式伸入黄河以北,和袁绍矛盾进一步激发,大战一触即发。

但如果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官渡之战,曹操依然是毫无胜算的,因为他背后还有张绣、刘表、袁术、孙策等危险因素制约他,还有后来借口阻击袁术而重回徐州的刘备也站到了他的对立面,谁在背后牵制他的一部分兵力,他都没法跟袁绍玩。

好在曹操的运气一直不错,袁术病死了、孙策被人射死了、张绣在幕后推手贾诩的操盘下于关键时候再次拥抱了他、而刘表被长沙太守张羡给拖住了,根本没法发兵响应袁绍。

原本重新夺回徐州的刘备是完全有机会拖住曹操的,但遗憾的是,刘备太不争气,根本没来得及有效抵抗曹操就丢下家人、兄弟逃跑了,关二爷就是这样被曹操俘虏的。假设刘备能拖住曹操一两个月,官渡之战就基本不要打了,曹操根本就挡不住袁绍的进攻。

总的来说,在官渡之战前,袁、曹双方都是经过周密部署,在尽一切努力争取有利条件,尤其是曹操,简直就是在与时间赛跑,到处补窟窿,好在他运气不错,在大战前夕,勉勉强强规避了所有致命伤害。

双方的应对分析

官渡之战是让袁绍身败名裂的一战,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失败者永远都是有罪的,都是没有解释的权力和资格的。正是因为官渡之战的失败,袁绍一直被钉在无能的耻辱柱上。其实这种狭隘而又偏激的看法是相当不合理的,袁绍的一生无论是从能力还是成绩上来说,都是无懈可击的。官渡之战以前的袁绍自然无需多说,未尝一败就足以说明一切,官渡之战的战败也是多种复杂原因导致,比如运气等。

从前述双方的谋篇布局来看,袁绍和曹操的决策都是可圈可点的,甚至严格意义上来讲,袁绍的表现还要优于曹操。

袁绍自始至终都没有把曹操当作自己人看待,这从情感上来看显得有点不太合适,但是从政治角度来说,袁绍这样做是对的。有时候,政客是不允许受太多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的。袁绍既然选择了一条要让士族集团掌握最高权力的奋斗之路,他必须要去清除所有潜在的对手和障碍。曹操虽然曾是他最大的帮手,但慢慢发展成了他最大的对手,他不得不去面对他和曹操终有一战的问题。

有些事情,既然无法避免,那就不如早做准备。袁绍对曹操一会儿拉一把、一会压一下,这在战略上其实是相当正确的。他让曹操去做那些败坏名声的事情、趁机要挟曹操和在曹操身边不断安插间谍,都是未雨绸缪的先手。

等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他眼睁睁地看着曹操起势了,所以立马把彼此的矛盾公开升级,这也是对的。不要觉得这是打草惊蛇,而是敲山震虎,不让曹操心安理得进行势力扩张,然后自己抓紧时间解决北方问题,就可以集中力量消灭曹操了。

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为什么袁绍从公元197年就开始嚷嚷着要揍曹操,但直到公元200年才有实质性的动作呢?主要是199年3月以前,公孙瓒的问题一直未彻底解决,像袁绍这样的战略大师,一般都会避开两线作战的。而199年3月以后,袁绍又花了一段时间联络盟友,比如争取张绣,联系刘表等,同时还在寻求最佳出击时间,比如袁绍官渡之战的真实出击时间正是曹操征讨徐州刘备那个时间,只要刘备稍微争气一点,能在徐州战场拖住曹操一段时间,那么曹操的北方防线就根本顶不住袁绍大军,一切局势也就都变了。

又有朋友会问,既然袁绍眼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逐渐起势,为何不早点发动战争?其实不是袁绍没有争取过,而是公孙瓒间接性地力挺了曹操一把。早在公元195年,已经基本被打残的公孙瓒面对袁绍的招降拒不接受,硬生生地苟延残喘了几年。

总而言之,在官渡之战前的布局,袁绍其实是没有太多纰漏的。他更多是输给了运气,比如他去争取张绣,正常情况下是十拿九稳的,但谁能想到张绣背后有一个“毒士”贾诩在默默导演了一切。还有盟友刘表突然被长沙太守张羡给拖住了、准备发兵浑水摸鱼的孙策突然意外死亡了等等。

相反,相对于袁绍来说,曹操在政治上算是后知后觉的了。他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其实是有点飘飘然了,比如他在实力还不允许的情况下去恶心袁绍、在宛城忘乎所以地要睡张绣婶婶、全然不停下属劝告死活不愿除掉刘备,还让刘备借口去拦截袁术而再次占领了徐州,其实都是比较重大而又低级的政治失误。

但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操虽然老是“犯错”,但架不住他的运气好。关中问题被一个钟繇帮他解决了;青州问题被他安抚的臧霸给解决了;袁术、孙策自己先下线了;张绣原本可以要了他的命,但是被一个贾诩扭转了局势;刘表原本可以背后捅他一刀,但是被长沙太守张羡临时叛变给拖住了;刘备也本可以将其活活拖死,但是刘备却关键时刻掉链子了……

曹操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这种人非常可爱,因为他一旦心血来潮就喜欢得瑟,然后再灰头土脸地站起来战斗,简直不要太可爱了。

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其实做人应该多学学曹操,因为不会让人感觉太无趣。但做事更应该多学学袁绍,太滴水不漏了。

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为人处事,是应该具备相当的大局观的,是应该走一步看三步的。尽管很多时候人算不如天算,但是我们依然要学会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方向去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兖州   太守   关中   公孙   挟天子以令诸侯   士族   徐州   过瘾   势力   布局   战争   高手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