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个特殊官职,权力比皇帝还大,200多年来只有2人任职过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国家权力的核心始终都是围绕皇帝展开的。

这就是家天下的特点,所谓皇权至上,臣子的权力来自皇帝赋予,臣子的生死决定于皇帝的喜好。

这一制度或者是习惯,早已成为了古代的一种定式,无人反驳。

皇帝就是权力的拥有者、施舍者,整个国家的中心。那么在中国古代还有比皇帝权力更加高的人吗?

按理说皇帝已然是权力的顶峰了,但在清朝却出现过例外,在两百多年摁动清政府的统治之中,出现过一个极为特殊的官职。

在朝野之中,这个官职的权力甚至超过了皇帝,某种程度上能够限制阻碍皇权的实施。

当然这种特殊的存在,对于皇权无疑是极大的威胁,因此在清朝数百年的统治之中,前后也不过出现了两个人曾担任此官职。

而这个官职就是清朝赫赫有名的摄政王。

01 皇权专制

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其实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而本文所讲的摄政王的出现围绕的就是皇权专制的问题。

皇权专制问题自秦朝建立开始便不断出现。

秦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再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宋代的二府三司,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那就是皇帝的权力在不断加强。

其实上述所说的一系列的制度、官职等,其所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削减以丞相为首的百官的权力,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

皇权的加强,是皇帝作为君主的必然诉求。等到了明代,为了皇权的集中,朱元璋直接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使得皇权更加集中。

明清时期已然没有了丞相这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官职。

但这也造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那就是皇帝个人会变得非常劳累,大量的工作都会挤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这是皇权集中带来的必然问题,因此在明代出现了内阁,清代先后出现了军机处等用于帮助皇帝分担压力的机构。

但我们也要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权力能够维持也和皇帝本人有着巨大关系。

那就是皇帝能否彻底掌握自己的权力,并且在无数的妄图分裂皇权的大臣之中维护自己的权力。

在中国古代,经常会出现少年即位的皇帝,此时主少国疑,很容易出现动乱,而这个时候就流行了很多特殊的职位,例如我们经常提到的辅政大臣,以及本文提到的摄政王。

努尔哈赤一统女真,改为满族,之后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遗志,逐步在东北地区稳固政权。

此时清朝早期的政治雏形基本仿照的就是明朝,设立了六部,进行国家的管理。之后皇太极为了加强皇权还设立了内三院以及都察院,目的是限制满族贵族的权力,加强皇权。

本文所讲的摄政王其实也是清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皇权设立的。其实在清朝也有着所谓的顾命大臣,主要的职责就是负责辅佐新任帝王,辅佐皇帝。

但顾命大臣只是一种称呼,并非职位。就如同我们经常提到的丞相和宰相的区别,丞相属于职位,而宰相在古代一般指的是位于皇帝之下的第一大臣的尊称。

例如在清代,并没有丞相这一官职,但是很多臣子还是习惯称呼那些地位崇高的大臣为宰相。

但是摄政王可就不一样了,严格来说在清朝摄政王的地位远在顾命大臣之上,和皇帝平起平坐。

甚至说在小皇帝即位初期,摄政王的权力远在皇帝之上,有着能够废立皇帝的权力。

因此摄政王是极其特殊的职位,一般情况之下是不会轻易任命的。

在整个清朝时期,一共就任命了两位摄政王,分别是顺治时期的多尔衮,正值清政府入关初期,另一个则是清朝灭亡前夕的载沣。

可以说这两个人虽然都是摄政王,但可谓天差地别,完全不是一个水平。

02 顺治年间——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的名声想必载沣可以说一个天,一个地,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多尔衮。皇太极的死,较为仓促,对于事后的继位者而言,没有明确的规定。

要知道清代顺治帝乃是皇太极的第九子,按理说是轮不到其即位的。

而且当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不论是实力还是当时的声望都在顺治之上。

顺治能够即位,依赖的就是多尔衮的帮助和支持。多尔衮作为皇太极的弟弟,是当时清朝之中用着绝对话语权的人物。

其实当时顺治能够即位,是满族权力中心的妥协,豪格固然优秀,但是对于满族贵族而言,豪格不易掌控,无法满足各族的需求。

当时支持豪格的势力,包括缘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

图尔格、索尼、锡翰、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德高望重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等都倾向于豪格。

但是多尔衮也绝非等闲之人,当时很多人甚至认同多尔衮登基。

当时的正值斗争严重,很可能引发宫廷政变,导致内乱,因此各方势力都小心翼翼。其实多尔衮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即位的,那样只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最终清朝的权力集团选择了妥协,选择了年仅六岁的福临也就是之后的顺治即位。这个结果虽然不是最合适的,但却满足了各方势力的诉求,豪格失去了即位的机会,而多尔衮也稳定了自己的地位。

但当时也设立了两位摄政大臣,那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

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因此其出任第一摄政,也是在变相稳定豪格。

多尔衮任第二摄政,是为了稳定多尔衮一方的势力。济尔哈朗并非帝王直系子弟,其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论身份地位其实不及多尔衮。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地位大增,一切行为甚至远超皇帝。多尔衮出行,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侍候传旨,并且迎跪送如皇帝。

甚至说逢年过节,大臣在从明朝贺礼皇帝之后,便立马赶到了多尔衮府邸之上。

此时的多尔衮嚣张跋扈,真正的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这种行为,也为他之后的无休止的争论奠定了基础。

多尔衮死后对他的弹劾不计其数,荣辱就在一瞬间,甚至还被挖出鞭尸。但多尔衮的功绩也是无法否认的,他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

而除了多尔衮之外,第二位摄政王就是清朝末年的载沣。

03 晚清摄政王——载沣

相比多尔衮凭借实实在在的实力登上摄政王位置,载沣就要逊色许多。

这个平日庸碌不堪的清朝贵族,能够成为摄政王依赖的就是其儿子。

作为宣统帝溥仪的生父,慈禧驾崩之前将载沣立为摄政王,让其辅佐溥仪。

其实清朝的灭亡和载沣并没有直接关系,毕竟此时的清朝早已病入膏肓,载沣能够做的就是尽力延续,但也无能为力。

作为皇室子弟,载沣早年的生活还是非常稳定,同时也接触到了新学,其实对于当时的形式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的。

载沣在晚清时期主持新政,组建皇族内阁,等一系列用于维持晚清统治的手段,都能够说明载沣也是有着一定认知的。

但奈何病入膏肓的清政府,不是一人之力能够维持的。

论个人手段,载沣地区不怎样,他出发点大都位于皇权维护,满清贵族统筹,其个人又刚愎自用,因此看似在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发展,实则是加快了清政府的灭亡。

果然在一众清朝贵族的折腾之下,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最终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

这位清朝最后的摄政王也彻底倒台,这时的载沣并没有像其他遗老遗少一样大哭大闹,反而是认清了现实。

之后载沣便开始追求自己的生活,不再过问政治。其实在担任摄政王期间,载沣对于政务就不上心。

也正是这种态度,使得载沣能够善终,一直活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不论是载沣还是其子女,生活都还算安稳。

而载沣做得最值得称赞的一件事,便是溥仪成立伪满洲国之时,日本人曾多层邀请载沣前去担任要职,但都被载沣拒绝了。

甚至面对儿子溥仪卖国求荣的行为还曾进行声讨。但此时的载沣不过就是一个无人搭理的遗老遗少罢了,无人在意。

相比其他遗老遗少坐吃等死,最终流落街头,载沣对于子女的教育是比较好的,溥杰、溥任都有着不错的未来,并且先后有着很高的成就。例如溥杰是海内外知名的书法家。

摄政王一职的出现,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皇权斗争之中的妥协产物。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比较摄政王的职责就是保证皇帝权力的稳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官职   清朝   满族   皇帝   权力   太极   摄政王   皇权   顺治   大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