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为饮,源于神农”-唐朝长江地区的茶园分布概况

文/木桥看世界

编辑/木桥看世界

前言

长江流域自古就是我国茶业的重要产区,湖北随州一带仍有“神农于离山授人以陶器煮茶”的神话,因此,“茶之为饮,源于神农”的说法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20世纪80年代早期,考古学家们在贵州晴隆县的云头山上,在一片原始丛林中,发掘出了一百万年前就已存在的茶叶种子。

自20世纪初期以来,在云南,贵州,四川,四川,湖北,安徽等长江地区相继发现了一些古老的古茶树。

其中云南省镇沅县九甲乡的钱家寨有两株生长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近2700年、距今近2500年的古老乔木,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一株。

近年来,由于人们喝茶习俗的普及,导致对茶的消费急剧增长,仅依靠野生茶已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要。

因此,在我国,以人工栽培为基础的茶园数量不断增加,并逐步成为我国茶产业的核心区域。

对于唐朝的茶园,今人根据各种历史资料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现以《茶经》、《膳夫经手录》、《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全唐诗》等文献为依据,概括出唐朝长江地区的茶场分布概况。

一、论长江上游茶业

唐朝时,长江上游地区大体由剑南道,山南西道,山南东道,西南黔中道组成,大体与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西南部的略阳等地区构成。

唐朝时,长江上游66个州,包括南诏县在内的23个州都有茶叶生产,该地区的茶州虽少,只有全国的1/3,但其出产的茶品种却是多种多样。

川西茶区包括蜀州,彭州,邛州,益州,雅州,眉州,绵州,还有泸州,渝州,涪州,忠州,夔州,归州,黔州,夷州,思州,费州,播州等州,位于长江主干与涪陵水边。

其中川西茶区的茶业最为悠久,自汉朝以来,武阳就已经有了一个特殊的茶市,当时“武阳买茶”的童子远也是最早的一次购买茶水的纪录。

在《华阳国志·蜀志》的“南安县”一栏中,常璩说:“南安,武,以茶叶闻名。”由此可见,嘉州的茶叶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出名了。

唐朝时,长江上游各州出产许多名茶,而最有名的就是蒙古茶叶,《元和郡县图志》说:“茶叶以民风为贵,茶叶以民为尊。”

“剑南人有一种叫‘青莲’的植物,名为‘青莲’。”关于蒙鼎茶在唐代之前的记录寥寥无几,但在唐代曾有过贡茶。”

但《新唐书·地理志》中“雅州卢山郡”条云:“土贡金、茶叶、石菖蒲、落雁木。”

中并没有提到蒙鼎茶的确切来源和名字,在《茶经·八之出》中,陆羽对“剑南茶”的评价中,以彭州为上品,雅州为次,并指明了“名山县”、“百丈县”的主要产地。

可见“蒙顶茶”在唐朝初期是不出名的,雅州蒙山产的茶叶,直到9世纪以后,才逐渐跻身于著名茶叶的行列。

据《元和郡县图志》中“剑南道严道县”的记载:“蒙山在县南十余公里处,每年奉上的茶叶,皆为蜀第一”。

元和之前,一捆捆的锦缎不能抵得上一斤先天蒙头,是以,人们都在为茶叶的优劣而争论不休。

短短几十年,新安草市一年的产量,就达到了百万两银子,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是最好的底子,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这就是它的难处,蒙山附近的茶户为了牟取暴利,都在种植茶叶,以假茶叶为名。

新安茶是蜀茶中的佼佼者,虽然比不上孟尝茶,但胜在物美价廉,“无论南来北往,百里之地,其香味始终不减,每一年,都有几百公斤的粮食,撒向东方,这是一种美德。”

关于唐朝长江上游地区的茶,历史上没有具体的记录,只知道“新安草市,一年出产几百万石”。

和浮梁茶一样,属于“以多为贵”的大众茶。其他的一些著名的茶叶,虽然没有“蒙顶茶”那么稀有,但是数量并不多。

但长江上游的茶,已出口海外,邛州的火番饼销往西番和党项,绵州的昌明野味,也曾在吐蕃的赞普大营中见到过。

《太平寰宇记》中的《黎州民情》中说,黎州是西域和蛮族的聚集地,“元无市,只有西域和汉域之间的交易,没有货币,汉域用的是丝绸和茶叶,西域用的是辣椒和盐巴,还有马匹。”

由此可以推断,一般民族所喝的茶,主要来源于边境互市,而汉人在黎州附近的雅州,邛州,眉州,嘉州,则可以推断。

虽然吐蕃的赞普营也有一些从长江中下游运来的茶,但这些茶都属于稀有货色,很难流传到民间;民间所用的茶,大多来自于川西的上游地区。

二、茶业在长江中的应用

唐朝长江中游区大体由山南西道梁州与洋州,东北山南东道,东黔中道,西淮南道,以及江南西道组成。

该地区的茶园面积很大,其中产茶州超过半数,其茶园主要集中在峡州,襄州,荆州,鄂州等江汉茶园。

洞庭湖盆地以岳州,朗州,潭州,衡州和邵州为核心的茶叶产区;在彭蠡湖盆地,以江州,蕲州,饶州,洪州为核心的茶叶产区。

以三大茶区为中心,在三大茶区周围,还散落着几个小型茶区。三大茶区都以盛产名茶著称,而江汉茶区中的峡州更是数一数二的,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将远安,宜都,夷陵三县的茶称为“最好的”。

只有淮南的光州,湖州的顾渚,越州的余姚,剑南彭州的剑南彭州,才能与之媲美,而《唐国史补》中的“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四种茶。

在《膳夫经手录》中,“茱萸簝”属于“顾渚之流”,并说:“宜陵附近,有一种小江源茶,虽然同出一种,但却更胜茱萸。”

把“小江源茶”排在峡州的第一位,可见峡州的茶,也是一种有名的茶。洞庭湖一带的茶区中有岳州的江邕湖和衡州的衡山。

彭蠡湖一带的茶区中有洪州的西山白露,蕲州的祁门团黄,以及荆州的江陵的南木,这些都是从这些地区得到的。

这五个品种都是《唐国史补》中记载的,而《唐国史补》中记载的20多个品种中,就有9个品种分布在长江中游一带,可见该区域的名茶数量之多,也证明了该区域的栽培和处理技术在唐朝的发展也是非常成熟的。

唐朝中游区域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国,尤其是以浮梁为主要品种的中、低级品种最为丰富。

浮梁县是我国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每年“产茶700万担,税赋15万贯”。

“驮”字不是官方称的负重,它是一种马儿所能负重的东西。结合有关唐朝茶税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德宗建中时,就已开了茶叶税,并以十分之一的茶叶作为赋税。

到了武宗时期,整个国家的茶叶税收在40万到50万之间,浮梁一县的税收就达到了15万,超过了整个国家的1/3。

相较于长江上游的茶叶产区——长江上游的剑南道,每年缴纳四万贯的茶钱,其巨大的产出,足以让江南的商贾们趋之若鹜,就像《茶酒论》中说的“歙州浮水,四海来寻”,又像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说的“重利轻离合,前两个月浮水来寻茶”一样。

不仅在浮梁,在衡州,蕲州,鄂州,都以出产丰盛的茶叶著称,《膳夫经手录》中说:“衡州衡山有一种茶叶,每一年都有上百万的茶叶。”另外,《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等,其收入和赋税,更于浮梁。

在唐朝,长江中游地区的饮茶范围很大。像茱萸、邕江、西山白露这些珍贵的茶叶,都是用来进贡给朝廷的,甚至还出口到了海外,在《唐国史补》中,就有一篇关于祁门和邕江的文章。

茶叶价格昂贵,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送礼的好东西,齐己就曾写过一首诗,向朋友致意,说过:“惟有江宁,岂是凡夫俗子?”

名牌茶终究是少数,长江中游地区的消费市场还是以中等偏下的茶类为主,其中就有“山东关西,闾阎村里都食用”的浮梁茶。

有“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陈,蔡,北,幽,并,南,人们都还其”;“衡州衡山,出产大块大块的糕点,从潇湘到五岭,都是以此为供品,交趾之人,也是以此为供品。”

又有“羊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香茶,施州山茶,只在江陵和襄阳一带,千里迢迢而来。”

虽然这种大众化的茶叶“味道短促,韵低微”,但它的销售已遍布南北,北方到幽州,南方到交趾。

三、长江下游茶业

唐朝的长江下游区域,大体指的是东部的淮南道,江南的宣州西道,以及江南的东道,它们分别对应的是今天的安徽的东南部,江苏的南部,浙江和福建的部分区域。

唐朝时,长江下游二十八个州中,有二十二个州是茶叶产地,其茶叶产地以常州,湖州,苏州,润州,宣州,歙州,杭州,睦州为核心,以太湖为太湖腹地。

浙东茶叶产区包括越州,明州,台州,婺州和温州;淮南茶区主要是以舒州、寿州和扬州为主体,闽南茶区主要以福州和建州为主体。

太湖是长江下游茶叶质量最好的地方,出产茶叶之州也大多出产名茶,其中以常州和湖州出产的顾渚山最有名,《膳夫经手录》称湖州的顾渚出产的竹笋“除了蒙着头,再也找不到第二”。

《茶经》也将湖州列为“第一”,其次才是“常州”,其实常州的“阳羡义兴”也是远近闻名的“名茶”,可以追溯到两汉年间,据《桐君录》记载:“昔阳,武昌,庐江,晋陵佳品。”

这里的“晋陵”指的就是唐时常州。在唐宗永泰年间进入朝觐,比湖州古渚的紫竹林还要长。

湖州古渚的紫色竹叶,以明月峡为尊,在会昌时期,当时的湖州总督张文规曾作过一首诗:“山下青绿。吴兴三绝莫离,吴会行劝子强”,有“吴兴三绝”之称。

唐朝时期,长江下游的茶业也很发达,歙州的婺源县,祁门县,以及宣州到德县的茶业,都与浮梁县不相上下。

刘津在《婺源诸县都制置新城记》中写道:“太和年间,婺源,浮梁,祁门,德兴,有大量的茶业。”

“又有军士甲胄,十分殷实,号称奥区。其次是乐平、干越,悉岀厥利,统领议议,辅佐时政,并在必要时,隶彼四邑,以婺源为治所,征募军饷,以治所为。”

“以婺源为都城,征募军部赋税,由其管辖”,可以看出,婺源县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要比其他三县强得多。

茶叶的生产也要比浮梁好得多,加上祁门、至德等地,太湖中部的茶区,茶叶的生产也是相当的。

杨晔在《膳夫经手录》里把茶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多为贵”类型,主要有浮梁和新安两种,这两种类型的茶都是大而粗糙的;另外一种是“少而精者”的著名茶叶,如蒙顶茶叶。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认为,长江地区的制茶历史,在中国古茶史上占有重要位置。首先,从茶园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除了去岭南道的韶州,容州和象州以外,其他地区的茶园基本上都是在长江一带。

唐代建安年间,随着北朝饮茶风气日盛,大批茶园从长江一带向北运输,使茶园自南北走向南北,形成了一个十分繁荣的茶园。

尤其以扬州为核心的京杭大运河,被誉为“扬一益二”,是唐朝茶场南下的一个主要集散中心,而京杭大运河作为内陆水路,既是南北向的快捷货运渠道。

又是古代农耕时代货物长途跋涉的最佳途径,又是衡量唐朝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关键指标,因此,也凸显出唐朝中晚期国家经济中心由北向南向南的明显转变。

其次,唐产于长江地区的名茶和贡茶,是唐朝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中及之后,南疆各类经济栽培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茶业,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名茶作为茶叶种植的支柱产业,不仅能够带动周围的茶叶的种植加工、茶叶贸易,还能够推动手工艺及家庭化手工经销的发展。

也可以说,长江地区茶业的兴盛,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起到了一定作用。再次,长江地区在唐朝的茶树栽培上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

以长江上游为代表,巴蜀一带有着丰富的茶树栽培和茶马交易的传统,雅安蒙顶山茶主要销往吐蕃,边境与藏族等各民族进行着广泛的交易。

尤其是藏族“七天不吃一顿饭,一天不喝一杯茶”,将茶视为血液和生命,使得川藏茶马古道成为汉藏交流的一条长达数千年之久的丝绸之路。

云南境内的一座茶山上,居住着布朗族,哈尼族,傣族,白族等多个民族,他们日以继夜,辛苦耕耘,精心培育和保护着古老的茶树。

比如临沧的凤青红茶,思茅的普洱茶,都经过腾冲和瑞丽的腾冲和印度,销往南亚和东南亚,极大地推动了茶叶和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沟通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张泽咸《汉唐时期的茶叶》

王洪军《唐代的茶叶生产——唐代茶业史研究之一》

方健《唐宋茶产地和产量考》

程启坤、姚国坤《论唐代茶区与名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长江   茶园   彭州   祁门   唐朝   湖州   浮梁   地区   名茶   神农   茶叶   概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