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求仕只为建功立业?夜发清溪向三峡是长江三峡吗

李白求仕只为建功立业?

这个问题好像有点蠢。

因为李白在自己的文章里已经给出了答案:要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真的就这么简单?

恐怕不是。

我们来看看李白一生最倾慕的三个人都是谁。

第一位,恩师赵蕤。赵蕤“博学韬衿,长于经世”,并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但他视功名如粪土,夫妻二人隐居于梓州长平山,潜心著书。唐玄宗数次征召,回答只有两个字——“不去”。

第二位,司马承祯,道教上清派的第十二代宗师。他博古通今、文化素养极高。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数次邀请他进京讲学,并请教帝王之术。司马承祯的答复是:唠嗑可以,做官不行。

第三位就是“襄阳老孟”了。孟浩然为了完成老爷子的遗愿,走出鹿门山、前往两都求取功名。科考失利、干谒无果后,在张九龄的幕府做了个小小的幕僚。上班后才发现现实和想象之间是有差距的,自己根本不是当官的料,于是请辞还家。从此归隐田园、醉心于山水之间。

这三人对李白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而李白,确实也有隐逸之心。

再看看李白的求职经历。

他一生中先后干谒了苏颋、李邕、裴长史、张说、玉真公主、韩朝宗等人,皆无果。最后在贺知章、司马承祯等人的举荐下,弄了个虚头巴脑的“翰林供奉”。干了没三年,被唐玄宗扫地出门。晚年的他脑子进水,又跟着永王李璘“造反”。幸亏张镐的力保,这才保住了性命,被流放至夜郎。

是什么原因,使得李白对求取功名一事如此的执着呢?

肯定不会是“建功立业”四个字这么简单。

他应该是背负有“家族使命”。

我们从李白的身世之谜着手,找一找其中的端倪。

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李白故去后,把他的诗稿编撰成书,是为《草堂集》。李阳冰在序言中写道:“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

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

李白的祖上到底犯的是什么大罪,致使一百余年后的后人还深受其害?

肯定是被所有皇家所忌惮的罪行。否则也不至于都改朝换代了,还得不到赦免。

李阳冰那一脉没有受到牵连,但他也是心有余悸、讳莫如深,不敢在明面上说。

如果当时有百度的话,你输入“李白的家世”,会提示你“敏感词汇,不予显示”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三好学生”李白在得知自己不能参加科考时,有多么的沮丧。720年,李白又连续两次干谒受挫,初出茅庐的他饱受打击。回家后的李白肯定会找老爷子抱怨:干谒这种觍着个脸求人的事我做不来!我们那位祖上到底犯了什么过错?直至现在还让我们受牵连?

老爷子或许回答了,这种事没必要隐瞒自己的子孙。

但他肯定还跟李白说了,你是家族的希望,让你读书的目的就是盼望你能建功立业、高居庙堂。只有这样,才能在皇帝面前进言,去掉百余年来压在家族头上的耻辱。

来龙去脉都跟你说了,何去何从,你自己拿主意。

所以,才有了后来沉寂的四年。

史书上对李白这四年的记载了寥寥无几。只是说他在大匡山隐居读书。

我个人以为,这是李白思想斗争的四年。曳裾王门、摧眉折腰非我所愿,但又背负着为家族清洗耻辱的重任。

四年后的李白双拳紧握:“我是李白!我一定要成功!”

《别匡山》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不是我不爱这宜人的景色,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开创一番事业。

所以才有了“仗剑出蜀”。

所以才有了李白矛盾的一生。

或许临行前,李白在老爷子面前发过誓:不达目的,誓不返家。所以他出蜀后,再也没有返回家乡。

辞别了家人的李白南下峨眉山,在普贤寺(今万年寺,因明神宗朱翊钧赐匾额“圣寿万年寺”而更名)住了一月有余。他与得道高僧怀一法师相谈甚欢,最后从老和尚那里“顺”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陈拾遗集》。

然后,李白乘船顺平羌江东下,途经嘉州前往渝州。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平羌江:即青衣江。因附近为青衣羌人而得名。东汉时在此地平定羌乱,所以又称平羌江。

平羌江南口东岸有个小镇,名叫板桥溪,唐时,这里是一个驿站,就是诗中提到的清溪驿。

渝州就是重庆市。

半轮秋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映在江心唯有江水在流。

夜间乘船,从清溪向三峡进发,想你却难相见,我顺流而下,直奔渝州。

根据诗意,其中的三峡在清溪和渝州之间。所以绝不会是重庆下游的“长江三峡”。而是位于平羌江上的“平羌小三峡”。唐时,“平羌小三峡”是另外一个名字,叫“外江三峡”。

杜甫晚年忆及旧友嘉州刺史岑参,曾在诗中写道: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

两首诗中的三峡,都是指“平羌小三峡”。

平羌小三峡风光

《峨眉山月歌》中的“思君不见”是个谜。有人说这个“君”指的是“故乡的月亮”。这纯粹无稽之谈。李白的家乡在绵阳的青莲乡,跟峨眉山的月亮有啥关系?再说了,李白也不会不知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道理。

有人说是思念“家乡的恋人”,这也纯属胡说八道。李白这一去,直至病逝,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如果家乡有恋人的话,那他真的是个花心大“渣男”了。

最好的解释是“友人”,而且是在渝州的友人。

而这个友人很有可能是要跟他一起出蜀的“吴指南”。

这首诗音韵流畅、节奏明快,怎么会在结尾突发转折,思念起故人来?理解成要赴好友渝州之约,所以才会连夜出发。这样就解释得通了。

这首诗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而不显突兀。地名连接起来,就是一幅“千里蜀江图”。

与李白并称“李杜”的诗圣杜甫,也曾写下一首诗。连诗题包括在内,一共用了八处地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洛阳

当然,这里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中游河南和河北的广大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建功立业   李白   峨眉   襄阳   峨眉山   司马   老爷子   河北   河南   家乡   江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