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35万朝鲜族人,有家却再也回不去,他们是从何而来的?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大核有料

编辑|大核有料

提到朝鲜族,大家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往往穿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能歌善舞。除了中国外,朝鲜族还是韩国和朝鲜的主要民族,其世界总人口超过8000万。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远离朝鲜半岛5千多公里外的中亚,也生活着35万朝鲜族人,这个发源于东亚地区的民族如今生活在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背后却有一段令人心酸的历史。

朝鲜族的起源与历史变迁

朝鲜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最开始他们是从中国迁过去的殷商族后人。根据史料记载: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这里的武王指的就是周武王,因受不了商纣王的暴虐,他带着诸侯百姓们开始伐纣灭商,商朝自此覆灭,西周取而代之。

而箕子是商纣王的亲叔叔,因当初被封地在山西地区而被称为箕子。箕子虽是商纣王的叔父,其为人却与他大不相同,以仁义著称。箕子与比干齐名,是商朝末期的“殷末三仁”之一。

当初纣王还没有体会到奢华生活的快感时,箕子就已经有所察觉,眼看着纣王一步步将商朝推向深渊,他也已无力回天。

商朝被灭后,箕子深感痛心,只恨这个不争气的侄子不听劝告,多少大臣为保他出谋划策,结果他全当耳旁风,整个朝堂被搞得乌烟瘴气。

箕子回到了自己曾经的封地,他本打算就此隐姓埋名地生活下去。然而,周武王与纣王不同,他唯贤是用,对于箕子他一直抱着十分尊敬的态度。

费尽千辛万苦,周武王终于找到了箕子,并坦言希望能请他为自己传授治国之道。然而箕子却觉得自己是前朝老臣,国家灭亡本就让他心怀愧疚,所谓忠臣不事二主,纣王再暴虐无度那也是他的亲侄子,前朝的君主。

箕子婉言谢绝了周武王的请求,箕子因国家被灭,更无颜在周朝的土地上生存,为保住殷商一族的血脉,箕子便带着一众人马开始向东迁移去寻找新的居住地。

他们穿过无数山林和大海,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黄海边上发现了一处风光秀丽的土地。

因景色宜人,依山傍水,又在中国东边,太阳会先从这里升起,箕子便将此地命名为朝鲜。箕子便与随行的几千人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开荒种地,建造房舍,并由箕子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当时被称为“箕子朝鲜”,也叫“箕子王朝”,也就是如今的平壤地区。

不久后,箕子受到周武王赐封,箕子朝鲜便成了周朝的诸侯国。虽然没了商朝,起码子孙后代是保住了,还好这周武王是位明君,对他们不仅没有赶尽杀绝,反而还给予优待。

箕子也打消了先前的顾虑,他知道周武王不会做出赶尽杀绝的事,如今自己和族人也有一片领地,这样倒也安稳。

箕子在朝鲜半岛传授农耕知识,训教百姓懂得礼仪并且会自己生产丝绸等织物。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他还牵头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法律。

对待周武王,箕子朝鲜虽然是诸侯国,但是他与周武王并不以君臣相称,二人难得相见,论及国事,周武王都是虚心请教,像是个学生向老师寻求问题的答案。

就这样,箕子朝鲜存在了近千年,一直到西汉时期,这个国家传了四十多代才江山易主。

刘邦建立汉朝后不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便开始以各种借口屠杀大臣。这些开国功臣皆受了刘邦封赏,分去了他不少土地,于是这些人还没高兴几天便被他杀了个遍。

刘邦有个叫卢绾的部下,他是刘邦的发小,俩人自幼关系甚好,在刘邦打天下时他也没少为他卖力。卢绾本来喜滋滋地被刘邦封为了燕王,领地就在箕子朝鲜旁边,这里有大片的良田,经营得当的话将活得非常滋润。

然而他看到刘邦杀红了眼,便也开始感到害怕。刘邦连韩信都杀,他便清楚汉朝已经不需要他们了,越是功高盖世的人越容易被屠戮,眼下还是逃命要紧。

在一次攻打匈奴的过程中,卢绾和张胜一起叛变了,刘邦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即让樊哙带兵追击。

就这样,卢绾的部下卫满一路边打边逃地来到了朝鲜半岛,此时箕子朝鲜的国君名叫箕准。基准是一路世袭下来做的君主,平日里过得风平浪静的,哪里会想到还有人能打过来呢。

卫满虽然是逃过来的,但是军队实力摆在那,箕准被他赶下了皇位,往南部逃去,以汉江为界,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小国,并自称为“韩”。

而卫满这边占据了箕子朝鲜,自立为王,将其改名为“卫满朝鲜”。结果,不足百年这卫满朝鲜就被刘彻派兵灭掉,这里也被汉朝重新设立了郡县,归西汉所管。

后来到了西汉末年,三国争霸,东北地区扶植高句丽国,这些人又南下蚕食了汉四郡,修建城池,也就是后来的韩国首尔。

后来隋唐时代东征才将高句丽打垮,与新罗国建立和平关系。说到这,很多人已经明白了,朝鲜半岛的起源其实还是中国,那为何我国又有朝鲜族呢?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因朝鲜半岛与我国东北地区接壤,唇齿相依,两地的居民也往来频繁,但是中国真正有大量朝鲜人入境还是在清朝末年。

朝鲜半岛位置特殊,只要他们陷入危机,那我国的东北地区也会进入紧张状态。相对地,倘若我国遇到麻烦,尤其是东三省,那么朝鲜半岛也不得不担忧自己的处境。

中国出现朝鲜族其实没那么早,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朝鲜半岛的人来到东北定居,而这些人只是少部分,真正的民族大迁移还要看在这几百年后的清朝末年。

东北地区多是宝贵的黑土地,非常适合种植粮食,而吉林又是满族的发源地,清朝政府又是以满洲贵族为首的封建王朝。

自康熙年间,清政府就为了保护好老家,为自己留退路,便下令对关东地区实施封禁政策,严厉禁止汉人入关。

19世纪,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和侵略,他们看到了中国这块肥肉,硬是用炮火轰开了清政府封闭已久的国门。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陶瓷丝绸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在他们的眼中,东方大地遍地都是黄金,这些来自中国的精美器具成了欧洲贵族阶级的奢侈品,白银大量涌入中国。

于是英国人开始向中国人倒卖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军舰开进了广东沿海地带,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黄河流域连年灾害,百姓们叫苦不迭,中原大地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没有了足够的食物便只能饿着等死。

就在此时,清政府因外敌入侵,放松了对东北地区的管控,那里又有大量良田,有足够的食物,于是中原地区的百姓为了生存铤而走险,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闯关东”。

沙俄看到中国被西方列强打得认栽,对我国东北地区也打起了歪主意,屡屡进犯我国的黑龙江等地区,所以中原百姓迁移到东北对清政府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然而《瑷珲条约》的签订,直接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拱手让给了沙俄,来到这里的中原汉人和部分朝鲜族人就一下子成了俄国人。

甲午战争后,日本从清政府手中夺走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自此朝鲜半岛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是个很擅长渗透其他民族的国家,在占领朝鲜后他们对当地人开始洗脑,用教育和宣传来使其软化。

经过十几年的软磨硬泡,日本人以为这里已经被自己收拾得差不多了,原住民也该归顺了,便决定将自己的旗号插在这里,将当地朝鲜族的百姓“升级”为大日本帝国的子民。

而日本的这种行径无异于是在宣示半岛亡国,直接从朝鲜族手中将他们的土地收入囊中。

部分朝鲜人不甘土地被日本人占领,便跑去了外东北地区,投向了沙俄的怀抱。

一开始,沙俄并没有把这些逃到外东北的朝鲜族当回事,他们虽说割走了中国的土地,但是外东北的人口并不多,朝鲜族的到来还能制衡一下数量不小的汉人。结果过了没多久,这些朝鲜族才知道自己来错了地方。

前有沙俄后有苏联 朝鲜半岛并不太平

朝鲜族也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他们来到外东北整日劳作,兢兢业业地,人口数量也在稳步攀升。

沙俄一开始是对汉人感到担忧,为此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汉人在外东北地区的活动,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为什么朝鲜人繁衍得这么快,眼看就要与汉人持平了,到时候外东北控制权就岌岌可危,于是沙俄也将屠刀挥向了朝鲜族人。

这些朝鲜族见识到了沙俄的残暴,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与苏联红军联起手来打败了沙俄。本以为新政权的建立就可以让自己一劳永逸了,没想到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而此时,外东北在他们眼中就成了一块唾手可得的肥肉。

日本人派出大量间谍前往外东北搞破坏,这让斯大林很是头疼。本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斯大林下令对外东北地区通敌的朝鲜族进行“大清洗”,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但即使是这样,苏联政府依然不能安心,他们便将这些朝鲜族人从外东北转移到中亚地区,实则是一种流放。

中亚地区荒无人烟,土地需要临时开垦,这里和西伯利亚原本是一样的,都是关押犯人的地方。朝鲜族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却感到十分满足,他们辛勤地开荒种地,在这里繁衍生息。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被分成了5个国家,这些漂泊一百多年的朝鲜族人再次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国家,这令他们感到十分痛苦。

如今,有35万的朝鲜族人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地区,经过这么多年,他们虽然容貌混合了原本中亚人的特点,但是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一直都是朝鲜族人。

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而因为历史原因,他们再也无法回到当初的地方。

相比于这些被迫漂泊中亚的朝鲜族人,我国对朝鲜族的态度就高下立现了。朝鲜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我们国家的公民,任何时刻他们都不用担心自己的归属,背靠一个强大的祖国,又怎么会无家可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朝鲜   中亚地区   沙俄   族人   朝鲜半岛   朝鲜族   东北地区   中亚   汉人   刘邦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