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谈列宁:最大失误,是把一个统一国家改造为国家联盟



文|慧泓

编辑|SHI


2016年初,一则“普京痛批列宁!认为列宁要为苏联崩溃负责”的新闻传遍网络,在东西方世界的舆论场引发民众热议。

众所周知,“导师”列宁是建立苏联的主要人物之一,堪称红色帝国的缔造者。

那为什么普京会将之认作是苏联的“掘墓人”呢?


锐评风波

事情要追溯到2016年1月21日在莫斯科举办的“科学教育委员会咨询会议”上。

在那场会议中,主持会议的总统普京针对1918年由列宁主导制定《苏俄宪法》中,允许“各民族共和国自愿加入和退出联盟”的条文进行评论。

用普京自己的话来说,列宁的思想对苏联的存续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同时“还在俄罗斯大厦下埋藏一颗核弹,而这枚核弹正在缓慢引爆”。

普京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引发巨大的争论,引发外界对如何评价苏联的多番热议。但倘若我们以此便认为普京对列宁与苏联持否定态度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普京在俄罗斯电视一台的议政节目中,同样提出过“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是没良心;谁若是想回到苏联时代,谁就是没脑子。我们必须向前看待问题。”的观点。

可见对普京,乃至于所有俄罗斯人而言,他们对苏联及领导人都普遍抱持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同样,就普京对《苏俄宪法》及列宁民族自决思想的评论,也需要放在更加宏观和完整的视角来审视。

事实上,苏联内部瓦解的原因是复杂的,并非都是列宁的错。但列宁在国家构建上的“理想主义”,确实为苏联的分崩离析和如今俄罗斯的危机埋下伏笔。

普京认为《苏俄宪法》中该项条文,是列宁“民主集中制”观点在民族自决问题上的政治主张。

虽然这条政策为如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民族共和国加入苏联奠定基础,但也为其后续从联盟中脱离提供法律依据。

所谓“大厦下的核弹”,指的就是列宁与斯大林之间在国家构建上的“路线之争”。

在革命领袖商讨未来新生国家的形态时,布什维克中出现了两种声音。

斯大林认为,他们应该削弱各个共和国的自治权,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管辖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而列宁则坚持认为新生的国家,应该是以经济联系和共同价值主张为基础,由不同地区组成的“联盟”。

各个地区享有自治权利,彼此间地位平等且享有退出联盟的自由。

用普京在2016年1月25日,在“全俄人民统一阵线”会议上的讲话解释,列宁在建立国家时赋予加盟共和国过多的自主权力。

这导致苏联在成立后一直没能构建强大的国家认同,始终没能将各个加盟国凝结成一个完整的国家。

在国力强盛时,民众会因为福利服从并认同中央政府的政策,但一旦国家出现经济或政治危机,各个地区的民众和政治精英想的并不是团结一心、救亡图存,而是退出“联盟”,另谋出路。

苏联时期存在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问题,客观上拖累了俄罗斯国家的发展。

同时依托于列宁民族自治、可以退出国家的思想,也在地方留下数不清的民族分裂危机。这就是遗留在俄罗斯大厦下的“核弹”。

当我们回顾苏联末期和俄罗斯独立初期的历史,我们确实能够普京此番言论的合理性。

但作为一手缔造红色帝国的“革命导师”,列宁意识不到这种思想对国家的危害吗?为什么他还会提出这种民族主张呢?

折中妥协

以目前的视角审视,列宁关于民族自治和国家联盟的主张确实略显“幼稚”。但如果身处那个国家艰困,局势诡谲的年代,列宁的主张却是凝聚人心,维护国家统一的良药。

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沙皇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的现状是催生列宁民族自治思想的重要基础。

其一,沙皇俄国民族成分复杂。

当时沙俄国内人口约有1.6亿,民族超过200个,光是语言和方言就有146种。

而沙俄长期缺乏主体民族,人数最多的俄罗斯族人口仅占全国的43%。这导致沙俄民族矛盾突出,边境地区局势持续紧张。

其二,歧视性的民族政策不断激化民族矛盾。

为保证俄罗斯民族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沙俄长期执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民族歧视政策。

在沙俄,俄罗斯族人地位最高,其次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东斯拉夫兄弟民族,如高加索人,鞑靼人等少数民族则被称为“外籍人”或“异族人”。

对非俄罗斯民族,沙皇政府推行各种歧视和语言同化政策,力求在政治上压迫,经济上剥削,文化上奴役。

用列宁在1914年《沦民族自决权》的话来说,俄罗斯人在国内高人一等,享有各种特权,不断利用国家工具压迫其他民族,形成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传统,也不断加深其他民族对其的厌恶。

其三,民族主义国家的政治理念在当时的欧洲是政治潮流。

17-19世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欧洲大陆展开。

为瓦解旧有的封建王国体制,资产阶级革命者、思想家提出民族觉醒,民族主义的概念,打出“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号,团结民众,打倒腐朽的教会和封建阶级。

尽管民族主义的兴起确实存在进步性,但也被错误地将民族和国家混为一谈,甚至变为“一族一国”等扭曲观念,致使欧洲各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越分越小”,逐渐变成无法团结的碎片化小国。

不过这种思想对被欺压的民族却十分有市场。

在民族主义革命的浪潮之下,如奥匈帝国、沙皇俄国等多民族国家,民族分裂份子越来越多。塞尔维亚独立运动份子的刺杀更是直接导致一战的爆发。

综上,基于沙俄的国情,一旦中央政府崩溃进而出现权力真空,出于对民族压迫制度的厌恶,国家极有可能彻底分裂成多个细碎的小国。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十月革命后到苏联建立的5年十年内,原沙俄境内相继出现俄罗斯、乌克兰、鞑靼、巴什基尔等多个自治共和国,整个国家已呈现分崩离析的趋势。

伟人说过“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此时摆在列宁等革命者面前的首要责任并非是如何建立大一统的新生国家,而是如何尽可能避免国家分裂,先生存下来。

故而列宁的民族自治理论诞生。

事实上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在著作《国家与革命》中提出,各个被压迫的民族享有在政治上自由分离,直至彻底独立建国的民族自决权。

依据平等、民主和自愿的原则,各民族地区可以在集中制国家内自治,各族团结建国。

列宁的主张在当时极富政治勇气和开创性,给与各族群众一个新的选择。各民族革命者们意识到,自己无需打碎过去的一切,独立建国。

他们完全可以在一个自由平等的联盟中“抱团取暖”,谋求更好的出路。《苏俄宪法》无非是对其观点的法律化实现。

在列宁威望与政治主张的感召下,新生的共产主义政权得以避免内部分裂的险境,在国内百废待兴,国外群狼环伺的环境下凝结国力,生存发展。

但当时在苏共内部却有人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那就是“慈父”斯大林。

1922年,斯大林在文章《关于俄罗斯联邦和各独立共和国的相互关系》中,认为新生政权需要重新构建各个地区的关系。

他建议各个加盟共和国放弃主权,以自治区的身份合并到俄罗斯联邦之中,彻底将新政权整合为一个统一国家。

但因为忧虑斯大林此举会重新激起各民族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痛苦回忆,进而引发加盟共和国退出联盟的后果。因此列宁认为斯大林的该项建议“不合时宜”。

可以说列宁的民族自治观点是一种在特殊国情下的折中办法。民族自治主张在短期内确实可以避免国家分裂,团结各民族。

但长期上看,这种思想确实为后来俄罗斯的治理埋下隐患,那就是此起彼伏的民族分裂问题。


道阻且长

尽管苏联解体后,分离倾向最强的加盟共和国均以独立。但作为红色帝国最大继承人的俄罗斯联邦依旧存在复杂的民族问题。

俄罗斯独立后有23位总统。

是的,在新生的俄罗斯联邦中,共同存在23个总统。其中一个是我们最熟悉的联邦总统普京,而剩余22个总统均为俄境内自治共和国选举出的总统。

要说俄罗斯的自治共和国是国中之国一点都不夸张。

自治共和国领导人不由中央政府委派,而是由民众选举产生,共和国可以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当地不仅拥有经济和税收上的自主权,每年还能从联邦政府领取大量经济补助。

此外,自治共和国内甚至可以拥有独立的外交部门,只要不违逆联邦政府的大方向,俄罗斯自治共和国可以和任何外部政治实体签订协议和条约,展开独立外交。

如近年来在网络上颇有人气的卡德罗夫就是23位总统之一,即车臣共和国的总统。卡德罗夫所在的车臣有独立武装部队,但是并不完全服从国防部的命令。

整个车臣共和国在国内向来“听调不听宣”,与联邦政府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

其实车臣共和国只是俄罗斯民族问题的具象化表现。

之所以会有如此乱象,一方面是俄罗斯始终没能形成稳定的国族认同,各个民族对俄罗斯文明没有形成归属感和参与感;另一方面,列宁民族自治的思想,为其谋求独立建国,提供理论框架。

尽管在政权新立后,苏共领导人坚持民族平等的政策,一直在营造多民族参与国家建设的共同记忆,但始终进展不顺。相反,因为一些弊政的实施,国内的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如鞑靼人和上文提到的车臣人在俄罗斯境内,就是独立倾向最严重的民族。因为在二战期间,两族都曾与纳粹德国合作,谋求独立建国,所以两族在战后都遭到斯大林的清算和惩罚。

两族原有的自治共和国均被取消,民众被迫背井离乡,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蛮荒之地。在没有支援和救助的情况下“荒野求生”,我们无法想象两族民众所经历的苦难。

而这段痛苦回忆也导致两族人对中央政府刻骨的仇恨,即使日后平反也不能彻底弥合。

而究其战时叛国投敌的根源,还是与政府错误的政策有关。沙俄肆意欺压屠杀车臣人,令其对独立念念不忘。苏联激进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乌克兰大饥荒,令生活在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与中央政府离心离德。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车臣与鞑靼人谋求独立,都是以列宁“各个被压迫的民族享有在政治上自由分离,直至彻底独立建国的民族自决权”的论述为基础。

毕竟自己在国内就是“被压迫”的民族,加盟共和国能脱离联盟独立,那自己为何不能呢?

可见民族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国政府不仅要慎之又慎,更应当效仿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智慧。

得益于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我国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更有底蕴,也更有智慧。国内民族虽多,但皆为手足,同为中华民族大家族。即便遭遇强敌入侵,各族民众也能团结一心,公御外辱。

中央政府不仅要出台政策,加大各个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参与感和幸福感。

更要以包涵的心态,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塑造国族认同和统一的发展远景,让各族民众融入共同的民族大家庭。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各族和而不同,建立统一包容的文化,兴许是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给世界更好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列宁   沙俄   车臣   斯大林   苏联   国家   俄罗斯   共和国   独立   民族   联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