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主动去给领导提建议?看看汉景帝的做法,你就懂了!

给人提建议,这件事往往费力不讨好,你说的无论对错,在很多人耳朵里,都是不中听的,尤其是领导向大家征询意见,往往他自己早就想好了,问大家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你不配合一下,还要主动来砸场子,作为编剧的领导,心里自然会很不高兴了。但领导都是有涵养的人,既然说过了畅所欲言、言者无罪,自然不会马上就收拾你,但后招早就为你准备好了,于是就有了汉景帝赐给窦婴遗诏,导致窦氏被灭全族!

汉景帝刘启从父亲手中接过的帝国,表面上看风光无限,一切都蒸蒸日上,实际上却暗流汹涌,外部有匈奴虎视眈眈,不断袭扰雁门,内部宗室诸侯各自为政,在自己的封国里无法无天,汉景帝刘启夹在中间,早就已经忍无可忍。当匈奴人再次攻破雁门关、烧杀抢掠的消息传来,汉景帝刘启气得拔出宝剑,砍翻了大殿上的烛台。但是他的老师御史大夫晁错,对他说的一句话总结的十分到位,“就算忍无可忍,还是要忍!因为还没有实力去搞定所有的事情,如今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就是要铲除内患,匈奴人再强大,不过是皮肤之患,不会伤及内腹,而这些宗室王爷们才是最大的灾祸,他们一个个野心勃勃窥视帝位!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才是陛下的心腹之患!”

削藩的事情,汉景帝刘启早就交给晁错全力督办,如今具体的条目已经出来了,实际的工作也在开展,晁错手下的密探到了各个封国,去搜罗诸侯们的劣迹,以作为削藩的依据!因为献削藩策有功,晁错已经成为御史大夫,属于政府里仅次于丞相的二把手。晁错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建议汉景帝在朝会上把削藩策公开的抛出来,这样就可以大展拳脚了!汉景帝也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先做了一番铺垫,汉景帝对王宫大臣们说:“今天朝会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讨论晁错大夫的削藩策,这个削藩策我已经看过了,大家都看一看,说一说!”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此没有人敢上前说话,场面一时间陷入了尴尬。

汉景帝只好说:“今天朝会,各位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言者无罪!我先让晁错大夫把削藩策的主要内容,给大家详细的说一遍!”晁错立刻胸有成竹的走了出来,他先向汉景帝鞠了一躬,而后对大臣们侃侃而谈。“诸侯王各自为政,他们在自己的封国为所欲为,完全无视皇帝的诏令,文皇帝时就有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相继作乱,文皇帝当时就有削藩的想法,只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而没有付诸于实践!因此,我今天所说的削藩策,实际上是先帝的主张!”

“且慢,晁错大夫,你可不要在朝堂上胡言乱语,文皇帝什么时候说过要削藩?任意捏造就是叛逆!”仗义执言的窦婴,从旁边插了一句。晁错并不慌乱,而从袖中掏出了一份奏章,然后他对大家说:“这份奏章就是《治安策》,是当初贾谊献给文皇帝的,文皇帝也认为应该限制诸侯王的权力,削夺他们的封地以尊皇权,只是当时的时机不成熟,因此,只有暂时搁置,不过文皇帝让作为太子洗马的我,把它抄写了一份,交给了当时还是太子的陛下!”窦婴不说话了,晁错人证物证俱在,这个证人还是当朝天子,他还能说什么呢?

等晁错说完了,汉景帝又看了一遍大臣们,重复了刚才说的话。窦婴率先站了出来,他字正腔圆的说:“陛下,削藩策是国之大政,一旦推行,必定上行下效雷霆万钧,其势之猛,无法估量。但是不是要有所考虑,有所准备呢?”汉景帝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悦,他问道:“你认为应该做什么准备呢?”窦婴没有去看老板的脸色,他继续说:“天下之大,每个人的看法不同,诸侯之中也不皆是恶人,还有很多观望者。削藩策之策却一概而论,如果推行,会不会让那些观望的人,也倒向反对之列呢?一旦他们联合起来,朝廷是否做好了应对激变的准备呢?”这句话算是问到点子上了,不仅晁错没有考虑,汉景帝刘启也没有考虑。

那是因为晁错这个人精于大政,却疏于人情,他根本没考虑到诸侯王们会联合起来兴兵作乱,在他看来,这些无能的王爷们,不过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而已。而汉景帝的脑子里认为自己是皇帝,有谁敢兴兵犯上呢?那样做不就是反祖宗吗?他忘了,不久之前,父亲刘恒就是踏着孝惠帝刘盈一脉的鲜血,才走上了帝位的!晁错脸红脖子粗,而汉景帝刘启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窦婴继续说:“文皇帝难道看不到诸侯们做大吗?文皇帝采用的是温水煮青蛙的办法,一点一点把它们消耗掉,虽然这样做比较慢,但是不会导致发生激变!如今推行削藩策,又不做好应对激变的准备,一旦诸侯们联合起来作乱,朝廷要怎么办?”

汉景帝打断了窦婴的话,他把被窦婴抢白的话,终于说了出来。“在我看来,这个削藩策,是一定要实行了,总结一下就八个字,尊君强国、惩治不法!来人,拟旨下发到各封国!”本来汉景帝刘启就打算开个会,把自己的决定公布一下,大家执行就完了。说让大家都来提意见,言者无罪,不过是客套话!但偏偏有窦婴这样的人,把客套话当了真,不仅提了建议,还恰恰提到了问题的点子上,差点儿要削藩策中途夭折,没办法,作为老板的汉景帝只好自己天罡独断,把本应是讨论后的发布的方案,变成了自己独裁的结果,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窦婴!

七王之乱爆发,吴王刘濞打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赢得了天下诸侯们的响应,因为名义上他不是要反对汉景帝刘启,而是要铲除汉景帝刘启身边的奸佞之臣晁错。汉景帝没有过多的犹豫,他砍了晁错,启用了周亚夫、窦婴,并依靠弟弟梁王刘武,来对抗吴楚七国的叛军。可当谈判的使者袁盎,把晁错被杀的消息告诉吴王刘濞后,吴王刘濞笑了,“袁大人实话告诉你,我刘濞自己要做皇帝,看在你曾经在吴国做国相的面子上,你可以投靠我,有你的荣华富贵,如果你坚持跟老贼刘启走,恐怕只有死路一条!”汉景帝刻薄寡恩诛杀晁错,成了天下的笑柄!到了这个时候,汉景帝刘启当然知道,窦婴当初说的话是对的,但他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那样做将失信于天下,于是一切的罪责,就只能由晁错一人承担。

七王之乱被平息后,储君之争又愈演愈烈,在慎重考虑之后,汉景帝刘启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他废太子刘荣,幽禁了刘荣之母栗姬,要把栗姬一党全部铲除。同时借着梁王刘武派刺客暗杀大臣的机会,令郅都穷追猛打,逼迫梁王刘武把羊胜和公孙诡处死,达到丢卒保帅的目的。韩安国最后建议刘武找长公主刘嫖诉苦,利用姐弟之情去说服她,在汉景帝面前替自己说情,最后才逃过了一死,这么说并不夸张,因为为了大汉的延续,汉景帝对刘武这个弟弟是起了杀心的!这两件事出力最大的就是苍鹰郅都,但他因此得罪了窦太后,也得罪了王娡。在多方的压力下,汉景帝只好作出妥协,罢免了郅都,暗地里却派他到雁门关去做太守抵御匈奴。

中尉的位置出现了空缺,这个位置至关重要,他负责掌管北军,不仅负责京城的治安,还直接负责皇帝的安全。汉景帝又开了一次小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人不多,仅有窦婴、周亚夫、卫绾等人。汉景帝对大家说:“现在大家都清楚,郅都已经被罢免了,但中尉这个位置不能没有人来干,你们都说说,看谁来做合适?”这次窦婴学乖了,他没说话,尽管他来的挺早,但没打算把嘴带来,只想带耳朵。这次先说话的是丞相周亚夫,他说:“陛下,我认为韩颓当比较合适!”这个韩颓当是周亚夫手下的干将,在平定七王之乱的过程中,韩颓当立下了大功,算是周亚夫的亲信干将。

汉景帝想用什么人?周亚夫并没有考虑过,但周亚夫想重用什么人,汉景帝却一下子就看得很清楚了。汉景帝这哪里是让他们推荐人,分明是要看看,哪些人和他们是一党!周亚夫说完了,想得到汉景帝的回应,和汉景帝根本没说话。他看着窦婴说:“我的魏其侯,今天怎么变成哑巴了,为国举贤,你要当仁不让!”窦婴心里没好气,暗道:“你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你自己心里早有了人选,为什么还让我说来多此一举呢?不过我偏不让你称心如意?”“陛下,臣推荐栾布,他是三朝老臣,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朝野威信极高,是做中尉是不二人选!”汉景帝还没说话,周亚夫立刻反对,“栾布有能力是有能力,但太老了,难堪大用!”

汉景帝回过身问卫绾,“你怎么看?”卫绾曾担任过中尉,现在是太子太傅,按道理他最有发言权,他对其位、其责都十分熟悉,但卫绾的回答堪称标准,“陛下,卫绾如今是太子太傅,主要的职责是教导太子儒学,至于中尉的人选,应该用陛下来决定!”总算是遇到了一个会说话、会聊天的人了,终于轮到汉景帝说话了,“我知道你们都不喜欢酷吏,都想让我重用能臣,我也不喜欢酷吏,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中尉这个差事不好干,很多事情,不是酷吏就很难办得成!这样吧,我看济南府的宁成就不错,来人,宣宁成进京,接任中尉之职!”看到了吧,在问大家之前,汉景帝刘启心中早有了人选,那就是和郅都同样被称为酷吏的宁成,而且两个人居然都出自济南府。

在郅都上任之初,汉景帝就在考虑继任者的问题,因为郅都执法不二,这样性格的人是很难长久的。宁成这个中尉人选,绝对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就想好的,至于听听周亚夫、窦婴的意见,不过是走了过场,毕竟周亚夫是丞相,不让他说话,也不太合适!郅都去做雁门太守,宁成则在中尉的新岗位上走马上任,对于中尉这个位置,汉景帝刘启从来就没打算听任何人的建议,因为谁掌握了北军,谁就掌控了自己的安全,怎么能假手他人呢?

很多人说卫绾是滑头,但在我看来,卫绾是分得清职守,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不跨界不越权,应对得体,进退有度!汉景帝喜欢卫绾,并且对他委以重任,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雁门关   吴王   言者无罪   酷吏   中尉   陛下   诸侯   大臣   太子   皇帝   做法   主动   领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