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总在领导面前说你坏话,咋办?看看《史记》中袁盎的做法

西汉初期,汉文帝身边,有一位叫作赵谈的宦官,因为擅长夜观天象,而得到了文帝的宠信。


袁盎,是西汉初期惠帝、文帝、景帝三朝大臣。

最初惠帝时,因为自己哥哥袁哙的举荐,在惠帝身边做中郎将(皇帝身边的内庭官员),文帝继位后,仍旧在皇帝身边就职。


赵谈作为被皇帝宠信的宦官,工作中时常与袁盎产生摩擦。

因此对袁盎很是不满,经常在文帝面前说袁盎的坏话。

这样就让袁盎感到十分焦虑。


袁盎哥哥的孩子袁种(袁盎的侄子)是文帝身边的侍从护卫,经常手持符节护驾。

(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传达各项事物的一种凭证。)


袁种也是在文帝身边工作的人,自然是知道赵谈经常在文帝面前诋毁袁盎这件事。

于是,袁种就给袁盎出主意:

“叔叔,你最好跟赵谈把矛盾公开化,你在朝廷上、或者是公开场合当众羞辱他。

这样皇帝就认为你们两个是有矛盾,赵谈再在皇帝面前诋毁你的话,皇帝就不会当真了,反而会觉得赵谈心胸狭窄,他的诽谤就不会不起作用了。”

《汉武大帝》袁盎

有一次,汉文帝出行,赵谈陪同文帝一起坐在马车里,袁盎俯在文帝的马车前面,拦住马车说到:

“我听说跟天子一起乘坐六乘大车的人,都是天下间的英雄豪杰。

如今,咱们大汉虽然缺少人才,但是也不至于找不到一个有资格陪同天子乘坐马车的人吧!

陛下您偏偏和一个受过刀具切割、体形不全的人同乘一辆马车!”


汉文帝听袁盎如此说,笑了笑,就让赵谈下了车,赵谈流着眼泪走下了马车。


袁盎用的侄子袁种出的这个主意,可谓是“釜底抽薪”的将“私怨公开化”的一招。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皇帝(领导)以后再听到二人其中的某一人说对方坏话时,想法都集中在“二人有矛盾,此话不可信”上,而不会在意这个人说对方“坏话”本身了。

同时,如果某人再在皇帝面前说对方坏话,还会显得这个人心胸狭隘,让皇帝对他产生负面印象。


袁盎,在听取了侄子袁种的建议后,选择“在何时、在何地、所说何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

1.袁盎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皇上乘坐马车出行的时候,拦车进言。

2.袁盎所进言的内容完全是大义凛然、冠冕堂皇的,自古以来,能与皇帝同乘六乘马车的人,确实都应该是股肱之臣,一个宦官如何有资格与天子同乘马车?!

3.袁盎在阐述自己观点时,不仅仅是单纯地批评赵谈,而是用了极具侮辱性的“刀锯余人”,一方面显得自己对皇帝是赤胆忠心,一方面又最大程度地侮辱蔑视赵谈,创造公开化的矛盾。

《汉武大帝》影视剧照 宦官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馀人载!”

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太史公司马迁在此段文字的结尾,用皇帝的一“”、宦官的一“哭”,进行对比,也是将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写活了,让人拍案叫绝!


袁盎,在这里的进言,可谓是“公私加糅”,他所进言的内容确实是无可指摘的,但是他进言的背后却也含有“设计赵谈”的私心。

难怪后世很多学者都认为,袁盎这个人是一个“私心与大义并重”的、善于言词的文武全才

《汉武大帝》影视剧照



不畏颜色,正直果敢

太史公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袁盎“敢犯颜色以达主义”,意思是“果敢,在大是大非大义面前,敢于向天子直言”

袁盎籍贯是楚人,父亲生活在楚汉战争时期,那时兵荒马乱,四处都是拉大旗起义的队伍。

袁盎的父亲应该也是跟随这些起义队伍,成为“群盗”中的一员。

后从关东迁到关中安陵一带生活,所以袁盎出生在长安附近的安陵。

文帝时期,袁盎的果敢进言的主要围绕在“直言周勃”、“直言削藩淮南王”、“劝谏慎夫人”、“劝谏皇帝不危行”等事件上。

西汉初期刘邦开国元勋之一的绛侯周勃,作为拥立汉文帝的功臣之一,在文帝时两度拜相,志得意满,连文帝对他也是颇为敬重,每逢退朝时,文帝甚至用目送他离开,方才离去。


袁盎见此,向文帝进言:

“皇帝您认为周勃是什么样的大臣?”

文帝说:

“他是个栋梁之臣。”

袁盎听后,摇摇头,对文帝说:

“绛侯周勃并不是栋梁之臣,他只是个功臣,栋梁之臣应该是与君主共存亡。

而吕后专权时,大封诸吕,诛杀刘氏子孙,刘氏子孙命悬一线。

而周勃为掌握兵权的太尉,他并没有进行抗争。

等到联合防抗吕后,荡平诸吕时,他只是抓住了时机,参与反抗,所以说他只是功臣,而不是栋梁之臣。

如今丞相脸上露出傲慢的神情,陛下对他又过于谦和,人臣和主君都失去了礼节,我我认为陛下不应该如此。”


从此后,文帝再上朝,对周勃态度也更加威严,周勃也收敛了自己傲慢的态度。

绛侯周勃责备袁盎说:

“我与你兄长关系十分要好,你小子却在皇上面前说我坏话。”

袁盎听闻后,不理不睬。

袁盎对“周勃曾经在吕后专权时期,身为掌管军权的太尉毫无作为的”指责,其实也是有些言过其实的。

当时吕后任命自己的侄子吕禄统率北军,吕产统率南军,周勃这个太尉已经被架空,手中并无实际兵权。

面对吕后的跋扈专权,周勃也只能像陈平等大臣一样,保持缄默。

周勃、陈平之“过”,在于吕后大封诸吕时,附和吕后,致使“吕氏权起”,一发不可收拾。


而在绛侯周勃被免除丞相回到其封国之后,有人告发周勃谋反,周勃被关押在天子直属、专门关押高级臣子的牢狱之中时,袁盎向文帝请奏,说明周勃并无谋反之心,最终周勃被释放,后与袁盎成为密友。


实际上,在周勃被关押期间,周勃的儿媳妇是文帝的女儿,公主也向窦太后求情,窦太后也为周勃说过好话,最终周勃被释放也是诸多因素,并不像太史公在文中描述的“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汉武大帝》影视剧照

高祖刘邦的最小的儿子,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骄纵跋扈。

他怨恨当年做丞相、吕后的面首审食其,怪他未能救助自己的母亲赵美人,于是擅自杀害了审食其。

在自己的封国内,他更是自作法令,无法无天,毫无对天子、朝廷的敬畏。


袁盎对文帝谏言:

“诸侯王骄横必定会生出祸患,应该责罚削减封地,以示警告。”

文帝没有采纳,淮南王越发骄纵。

等到淮南王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欲图谋反事发后,文帝大怒。

文帝召淮南王进京受罚,削了他的封号,逐到蜀地。

袁盎再次进言:

“皇帝您一向宠坏了淮南王,不对他进行任何约束,才放纵他至此。

如今突然如此严厉地处罚他,淮南王性格刚烈,如果他在贬谪的路上有个意外,陛下您恐怕要被天下人认为容不得兄弟,落得一个杀害弟弟的名声,这可怎么办?”

文帝还是没有听进去。


果然,淮南王在贬谪路上,行到蜀郡严道邛邮,途中绝食而亡。

文帝听闻此消息,痛苦不止,伤心得吃不下饭。

袁盎进宫磕头请罪,皇帝对他说:

“因为没听你的意见,才这样啊!”


袁盎说:

“皇帝您放宽心,事情都过去了,后悔也没用。

何况陛下您有三处高出世人的事情,这点小事不足以让毁坏您的名声。”


皇帝说:

“我有哪三件高于世人的事情?”

袁盎答道:

“您曾经尽心服侍太后,太后生病三年期间,您不解衣安睡,每每必亲自尝药,普通百姓都无很难做到的孝道,您却以王者身份做到了,这是其一——孝”;

“吕后专权,诸吕把控朝政,您从代国乘坐马车奔赴吉凶莫测的京城,这份勇敢孟贲、夏育(古代有名的勇士)也比不上,这是其二——勇”;

“陛下您曾五次辞让天子位,当年许由也只辞让了一次,您比他多出四次,这是其三——贤”。

“况且,陛下您放逐淮南王,只是想让他受些劳苦,目的是让他知错改正,淮南王的死,是因为主管的人防务不当。”


皇帝听了袁盎的话,心总算宽了些,又问他:

“怎么处置善后的事呢?”

袁盎说:

“淮南王有三个儿子,唯有听皇帝的安排了。”

于是皇帝封了淮南王三个儿子为王。

而袁盎也因此在朝廷名声大噪。

在淮南王绝食而亡之前,袁盎的两次进言都是颇有道理的。

作为兄长、皇帝,平时对淮南王不加以管教,极度放纵,听之任之,事发时又加以重罚,难免让人联想到“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对共叔段的作法——姑息养奸,除之后快。


而袁盎在文帝两次未听取自己的意见、淮南王绝食而亡后,进宫“磕头请罪”,又未免过于“心机”。

袁盎这里的“磕头请罪”,表面是“请罪”,实则是“表功”,“你看看,我当初说的一点没错吧?不听我的话,看看这结果吧!”


而袁盎对文帝所说的“三高”,目的是为了宽慰汉文帝,但所引的三件事非常牵强,引喻失伦,此番言论颇有“逢迎讨好”拍马屁的之嫌。

后世学者对此评价,甚至认为袁盎凭此言几乎可以入“佞幸传”。

《汉武大帝》影视剧

文帝游皇家猎场上林苑,随同而去的还有皇后与慎夫人。

皇后与慎夫人在皇宫时就经常同席而坐,等到就座之时,郎署长刚把坐垫席位摆好,袁盎就走了过去,把原本与皇后同样位置的慎夫人的坐垫向后拉了一截。

慎夫人非常生气,不肯落座,文帝也发怒,起身就要回宫。

袁盎连忙趁机上前劝说:

“我听说,尊卑次序分明,才能上下和睦,陛下您已经立了皇后,慎夫人不过是姬妾,姬妾怎么能和主子并排而坐呢?那样恰好搞乱了尊卑的分别了。

陛下如果真心宠爱慎夫人,可以多赏赐她,但是陛下像刚才那样宠爱慎夫人,恰好是害了她啊。

难道陛下没有看到‘人彘’的祸殃吗?”


文帝听闻袁盎此番解释,才高兴起来,然后把慎夫人叫来,把袁盎的话跟她说了一番,慎夫人也明白了各种利害,赐给了袁盎五十今黄金。

袁盎劝谏文帝,要尊卑有别,用吕后将戚夫人制成“人彘”的事件,警示文帝与慎夫人,不能在公开场合过分宠爱慎夫人,是有道理的公义。


在袁盎的每一次向皇帝的进言中,在阐述“公义”之理的背后,总让人隐隐体会到一丝狡狯的谄媚之意。


清代学者程馀庆就评价说:“盎每于强谏犯颜中,微寓献媚之意以结人主,作用妙,弥缝工,人见其直,而不知其谲,‘善傅会’三字,写得尽情。”

袁盎“公私加糅”的果敢进言,大多在文帝时期。

但是即使文帝是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温和皇帝,但是也禁不住有人总在身边想尽各种方法的给自己提意见,最后文帝还是会烦。

于是,袁盎被调到地方工作,任陇西都尉。

都尉,是西汉时的武官,辅助地方太守掌管军事事宜。

我国在汉、唐,直到宋以前,文武不分家。

在汉朝时,有战事需要上战场就是将军,下了战场如朝堂就是治国的文臣。

比如“死灰复燃”成语的主人公韩安国,“马邑之谋”出征匈奴时任护军将军,入朝堂上又做御史大夫(副丞相)。


袁盎在军事长官的位置上,也是深得军士们的爱戴。

“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


后调任到诸侯国齐国、吴国、楚国做相国。

袁盎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能文能武,能中央能地方”的文武全才。


宽容仁厚,侠士风范

景帝时期,与袁盎交恶,二人互相看不上的对头晁错上位。

晁错二次欲将袁盎置之死地,袁盎走了外戚窦婴的路子,借吴楚七国之乱“清君侧,诛晁错”之言,在景帝面前进言,最后晁错被景帝腰斩于市(晁错之死,待《晁错传》中详述。)


晁错被杀之后,袁盎因为曾经做过吴国的国相,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吴国。

吴王刘濞想任用袁盎为将,袁盎拒绝。

于是吴王派了一都尉带着五百人包围了袁盎,欲将袁盎杀死。


袁盎曾经在吴国做国相时,有一个部署从吏与袁盎的婢女私通。

袁盎知道后,没有泄露,对待这个从吏仍和以前一样。

有人对从吏说了袁盎知道此事后,从吏逃回了家。

袁盎驱车亲自把他追了回来,并把婢女赐给了从吏,仍旧让从吏任职。


这一次,吴王派五百人围杀袁盎,这个从吏恰好是看守袁盎这支军队的校尉司马。

于是变卖自己的全部行囊,买了若干浓酒,赶上天寒地冻看守的将士们饥渴难耐,大家都喝得大醉,西南角的士卒全部醉倒。

曾经的从吏,今日的司马趁夜连忙拉起袁盎,让他赶紧连夜跑,否则吴王明天就要杀他的头。

袁盎不敢相信问道:

“你是干什么的?”

司马说:

“我是从前作为你的从吏与你的婢女私通的人。”

袁盎大吃一惊,连忙道谢的同时,不忘关心对方的安慰:

“你也有父母,我不能连累你啊!”

司马答道:

“你只管逃跑,你跑后,我也会逃跑的,还会让父母家人躲藏起来,你不用担心,快跑。”


于是,司马与袁盎二人兵分两路,各自逃跑,袁盎逃回京城禀报吴王详情。



俗语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曾经袁盎的一个宽厚仁和之举,在危难时,成为了自己突破危境“意外之喜”

袁盎对于自己的婢女与从吏私通之事,不仅没有责罚,反而成人之美;

在危难之际,遇到能够逃跑的机会,并不是不管不顾逃生,而是不忘关心对方的安慰,

此举体现他仁厚宽和的心胸之外,还另外具有一种侠义之风。

想来,袁盎的父亲曾经是“群盗”,袁盎或许也受到“侠气”的熏陶。


吴楚七国之乱平叛之后,景帝三年,袁盎做楚国国相。

在任期间袁盎曾上书进言,但没有被采用。

于是袁盎告病辞职回家,此间袁盎和乡里乡亲混在一起,斗鸡走狗。

著名游侠剧孟拜访袁盎,袁盎热情接待了他。


老家安陵附近的一个富人对袁盎说:

“我听说剧孟是个赌徒,将军您为什么跟他交往呢?”

袁盎说:

“剧孟虽然是个赌徒,但是他的母亲死了,来送殡的宾客车辆就有一千多辆,这也是他有过人的地方。

况且,人人都有急难的时候,一旦有急难的人上门向剧孟求助,剧孟绝不会以父母为借口,也不会因为个人安危来推辞,能被天下人所信赖的,只有季心和剧孟两人罢了。”

袁盎还将这个富人骂了一顿,从此不与他交往。

王公大臣听闻此事,对袁盎称赞不已。

现如今一个局级干部退休之后,都很难做到放下身段、平易近人,都喜欢将原来在职时的官架子继续保持。

袁盎作为诸侯国的国相、太常也算是高级官员(二千石以上俸禄),辞职回家后能够“斗鸡走狗”,跟乡里乡亲打成一片,实属心态好的性情中人。

季心、剧孟都是当时有名的游侠,他们的特点是“千金散尽”对人极其慷慨、“急人所难”救人于危难、讲义气。

袁盎没有将自己的身份端得高高的,而是非常热情地与剧孟结交,也算得上是“礼贤下士”的、具有侠义之气的人物了。


直言立嗣,引杀身之祸

因为袁盎进言“杀晁错,则叛军退”,景帝下令腰斩晁错。

然而,吴楚七国叛军只不过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叛乱已起,“开弓没有回头箭”,岂会轻意退兵。

而景帝也因为冤杀了晁错,心怀愧疚,对袁盎不再重用。

可袁盎毕竟是三朝大臣,也有自己的智慧,景帝又时不时来向他询问一些建议。

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极疼爱景帝的弟弟、小儿子梁孝王刘武,总是暗示景帝让他百年之后,让弟弟刘武接替皇位。

汉代以孝治天下,景帝虽然心中一百个不乐意,但是在母亲面前总是敷衍着,对弟弟梁王刘武也是极度纵容,梁王刘武也渐渐生出了继承皇位的念头。


袁盎向景帝进言,劝景帝不可“兄终弟及”,应该是“父死子继”,断了梁王继嗣的念头,景帝从此也不再提立梁王为嗣的想法。

自此,梁王对袁盎怀恨在心,决定要刺杀袁盎,以解心头之恨。

刺杀袁盎的刺客到了关中,四处打听袁盎,众人都对袁盎交口称赞。

刺客见到袁盎说:

“我受梁王收买,前来刺杀你,你是一个厚道的人,我不忍心杀你。

可是后面还有十几个杀手,你自己好好防备吧。”


袁盎听闻此事,心中十分堵得慌。

家里又接二连三出现怪事,袁盎就专门去找人算卦问卜。

在回家的路上,袁盎被随后而来的梁王派来的刺客拦截,在安陵门外被刺杀而亡。


万事皆因果,福祸两相倚

袁盎,因“直言”而名垂千古,也因“直言”而引得被杀而亡。


对于袁盎的很多故事,历来都是与他的冤家对头晁错相提并论的。

他们二人都是文、景帝时期的重臣,又是“削藩”这一重大事件的核心人物,二人又是互相倾轧的死对头,太史公将二人极为巧妙地合为一传。

在《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描写袁盎极详,晁错极简。

除了袁盎与晁错的互相倾轧之外,袁盎其人的性格亦是有优有劣,是一个功过参半的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


事实上,读完太史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会发现袁盎在文帝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很多时候都是“公私加糅”的,甚至有时是“巧言令色、阿谀奉承”,逢迎皇帝的小人嘴脸;

而在景帝时期,袁盎所表现出的形象就更加伟岸,有宽厚仁和的乘人之美,有侠肝义胆的忠义之情,称得上是一位正派的“士”人形象。

《汉武大帝》影视剧照

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人评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每一个人物(除了个别人物,司马迁有个人情感倾向。)

正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一样,司马迁笔下的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鲜活、立体、多面性格的,袁盎这个人物亦是如此。


在文帝时,袁盎年纪尚轻,事业处于上升期,对于“成功、上位、施展自己的抱负”有无比的渴望,所以“心思更活分”,呈现出“私心与公义加糅”的特点;

而景帝时,尤其是经历过政治打压磨难之后,随着年龄渐增,对人生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呈现出更睿智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袁盎是真实的、立体的,是更接近于活生生的人的。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章: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细说《史记》中800余字的冯唐故事

翩翩魏公子:仁,且礼贤下士的楷模!难怪刘邦每次路过都要祭拜

“生逢其时”VS“生不逢时”,“死灰复燃”的主人公——韩安国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除了“命运的捉弄”,还有这4点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史记   吴王   淮南   司马   劝谏   陛下   坏话   天子   马车   夫人   皇帝   做法   面前   领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