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新旧《唐书》

在二十几部纪传体正史中,有两部是记载唐代历史的,这就是《旧唐书》和《新唐书》。为什么有唐一代会有两部正史呢?这两部《唐书》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就要从两部《唐书》的编纂说起了。

两唐书的作者及编撰时间

《旧唐书》一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唐王朝是907年灭亡的,紧接着唐建立起来的是后梁,在封建社会中,每一代统治者都把为前一代修史看成是一件极重要的大事,所以后梁在末帝龙德元年(921年)由史馆主持开始了搜集史料的工作。梁灭亡,继梁而起的是后唐,在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官方又一次派人到两浙、荆湖及成都一带去征集野史、日历、除目、朝报及实录。可是,后唐还没有来得及开始正式修史就被后晋灭掉了,于是,在后晋天福六年(941年)二月,就由宰臣赵莹领导一批专家正式开始了《唐书》的编纂工作。

一方面由于前几代不断收集史料,为编纂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参与编修的史官中确实有不少熟悉唐史的专家,再加上赵莹本人也确有真才实学,又富有组织能力,所以,只用了四年(945年)时间,《唐书》就修成了。不过,在全书完工时,赵莹已经离职,而刘响刚好以宰相担任监修,所以《唐书》就题作 “刘晌等奉敕撰”,其实,刘晌并没花什么力气,只是刚好被他碰上捡了个便宜而已。


可是,这部《唐书》修于五代战乱之时,史料不可能搜罗全备,成书又只用了四年零四个月,所以不免有疏漏舛误之处。宋朝建立后,各种史料不断被发现,《唐书》的缺陷就越来越明显,而且宋代统治者急需从唐代兴亡盛衰的历史中吸取治世的经验教训,对不加简择、杂乱无章的旧史也十分不满,所以,宋朝统治者便决定重修唐史。但由于没有专人负责,几年之后,就渐渐无人过问了。一直到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贾昌朝再次建议修《唐书》,才认真地组织了宋祁、范镇、宋敏求、吕夏卿等专家来修集新的《唐书》。


新的《唐书》一共修了十七年,到嘉佑五年(1060年)才完成。全书分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传一百五十卷,共二百二十五卷。在十七年中,虽然提举监修官换了好几次,但前期主持修纂列传的,主要是宋祁,后期主持修纂纪、志、表的,主要是欧阳修。按照过去的规矩,史书修成,题编撰者要题最后完成者中官位最高的人的名字,象《旧唐书》题“刘昀撰”就是这样的。但欧阳修很谦虚,认为宋祁是长辈,在列传上用的功夫又最多,所以他坚持分别题名。这样,《新唐书》在纪、志、表三部分题了“欧阳修奉救撰”,在列传部分题了"宋祁撰",这是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二十五史中绝无仅有的一例。

两唐书同时存世流传的原因

《新唐书》既然是在广泛参考了包括《旧唐书》在内的大量史料后编成的,照理说,《旧唐书》可以废弃了吧。在当时,《旧唐书》确实也大有被废弃的趋势,《经史百家制度》说:“自新书之出逮今数十年,旧史不复对阅,而委墙壁、覆酱瓶者多矣。壮齿之士,或不知有旧史。”但也有一些学者,却感到《新唐书》不是那么十全十美,像宋敏求就为了弥补《新唐书》删削诏令的缺陷,编了《唐大诏令集》;吴缜作了《新唐书纠谬》,指出了《新唐书》八个方面的错误四百多处;汪应辰又作了《唐书列传辩证》,专门纠正《新唐书》列传的失误,因此,《旧唐书》便得以幸存一脉,流传下来了。但是,南宋、元、明三代,理学之风盛而实学之风衰,所以,以义理彰著、褒贬分明见长的《新唐书》仍然享有比《旧唐书》高得多的声誉。


到了清初,随着学风趋向征实,考据学发达起来了,人们逐渐注重史书的史料价值,因此,原始资料比较丰富的《旧唐书》便格外引人注目。自从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重新提出了新旧《唐书》的评价问题,并指出《旧唐书》虽“颇涉繁芜”,但“事迹明白,首尾详赡,亦自可观”以后,人们对两《唐书》的优劣和各自的价值重新进行了评价。雍正年间,沈炳震作了《新旧唐书合钞》,乾隆初年,沈德潜等人又奉敕对两《唐书》都进行了考证校勘,乾隆四十六年成书的《四库全书总目》又最后对新旧《唐书》大体作出了各有优劣,并为正史的评价,于是,六七百年间重新轻旧的倾向才完全纠正,新、旧《唐书》便都列入了官方圈定的二十四史,受到了人们的同样重视。

《旧唐书》之优劣

《旧唐书》是五代时修纂的,当时离唐灭亡只有四十年,不少编修者都是唐末出生的,由他们来修唐史,当然有"时近迹真,见闻亲切"的有利条件。另外,唐代官方很重视整理自己的历史,从唐初以来,经过令狐德菜、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崔龟从等人不断修纂,大体上中唐元和以前,已有了纪传和编年两套粗具规模的国史、实录。后梁、后唐不断搜集史料,不仅收罗了许多公文档案、私人文件、野史笔记,也收到了国史和九朝实录。毫无疑问,这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也给《旧唐书》的修纂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旧唐书》的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旧唐书》的编纂工作做得很草率,加上成书过快,因而留下了不少毛病。其一,是重复杂沓,失之粗糙。如《唐绍传》:“先天二年,今上讲武骊山”,这是《玄宗实录》旧文,所以称"今上",而《旧唐书》没有删改;萧颖士、杨朝晟都是一人两传,而《旧唐书》编者没有发现。其二,是全书前后极不相称。由于唐德宗元和以前,有国史、实录为基础,所以本纪简明扼要,列传详尽明晰,而唐穆宗长庆以后,没有国史、实录为底本了,于是便粗制滥造,本纪杂乱繁复,列传事迹寥寥,错误百出。如《高祖本纪》记高祖在位九年事仅六千八百十四字,而《哀帝本纪》记哀帝不满三年事就用了一万三千字。其三,对唐代的历史缺乏深刻的见解,因而在体例上内容上都沿袭旧史,墨守陈规,无所革新。主要是抄撮旧史,荟萃成书,并没有对唐代历史进行过深刻的研究。

《新唐书》之优劣

《新唐书》正是针对《旧唐书》的这些缺陷来修纂的。首先,《新唐书》的编修者们在进一步搜集史料上下了很大功夫。由于宋代政局稳定,各种逸书佚史不断被发现,所以,给重修《唐书》提供了不少新的史料,正如《新唐书》的编修之一吕夏卿的《唐书直笔》所说,《旧唐书》"著于五代幅裂之际,成篇迫遽,殊未详悉",而《新唐书》得"今广内藏书之盛,传记可以质据"。采摭史料更加广泛,记载史事更加丰富,这是《新唐书》超过《旧唐书》的一个地方。


其次,《新唐书》有《旧唐书》这一"前车之鉴",因此对史书的整齐简洁十分注意。《新唐书》的编修者们重点加强了对穆宗长庆以后的纪、志、传的修改增删,缺者补之,繁者简之,杂者删之,如《旧唐书·经籍志》是依毋《古今书录》修成的,著录图书只有开元以前部分,等于缺了一半,《新唐书》重修《艺文志》,则补足了中晚唐部分,而《哀帝本纪》,《旧唐书》极为繁琐,《新唐书》便砍去三分之一,立刻显得很是整伤简洁。

再次,《新唐书》的编修者不仅对唐代近三百年的兴亡盛衰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高祖本纪》卷末论唐兴盛之因,《昭宗本纪》卷末论亡国之主不一定都愚庸暴虐,《藩镇魏博列传序》论君臣幸安,姑息藩镇,酿成大乱,《宦官列传序》论"昏君蔽于所呢、英主祸生所忽",致使宦官成为大患等。针对与唐代政治极有关系的军事制度的演变,专立了《兵志》。《方镇表》以表格的形式,年经地纬,记载了各藩镇的兴废置替,与《藩镇传》相配,清晰地展示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历史,这实在是史学史上的一大贡献。


然而,《新唐书》虽然改正了《旧唐书》的缺陷,但矫枉过正,又带来了新的缺陷。比如说,《新唐书》只有一百七十五万字,比《旧唐书》还少了十五六万字,它怎能容纳更多的史料,做到编修者自己所说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呢?原来,他们是用删减诰诏章疏,简炼文字的方法来浓缩史料,硬压进新书的。可是这样一来,却产生了删削太过的弊病。

《新唐书》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欧阳修、宋祁两人,一个“专以褒贬笔削自任”,一个“独以文笔词采为先”,特别是宋祁,不仅喜欢古文,反对骊偶,还特别喜欢删改旧文,换用生僻字眼,他在《宋景文笔记》中说他修《唐书》,没找到唐代一篇诏令可以修入史内的,因为唐人诏令全是骈文。他又说史里有骈文,就像“粉黛饰壮士,笙匏佐葺鼓”一样不伦不类。所以,他用这种偏见去删修《新唐书》,便惹出了很多毛病。

结语

总而言之,还是那个老话:新旧《唐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学习唐代历史,不能只看其中一部而不看另一部,这不仅因为它们各有缺陷,也因为它们记事角度,史料来源往往不尽相同。而且我们也要借助其他史书文献,如唐人的《唐会要》《唐六典》等,以及清人的《新旧唐书合钞》、《新旧唐书互证》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新旧   藩镇   诏令   国史   本纪   列传   史料   唐代   实录   缺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