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对草船借箭艺术加工?诸葛亮借箭时,曹操想不到放火箭?

引言

诸葛亮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千古文人对诸葛亮进行称颂,从现实主义小说家的角度来看,以“草船借箭”的情节为例,诸葛亮可准确预测三日后天气,其精准度以超过现代的天气预测技术,确有被“神化”的色彩。

但是《三国演义》经历了艺术加工,在传统历史记事的基础上有“七实三虚”的说法,考察《三国演义》“草船借箭”情节和《三国志》。

通过对其中造船、天气预测方法进行分析,来分析罗贯中将历史真实和文学艺术加工相结合的创造性,以及“草船借箭”这一情节背景后的科技背景。

一、三国时期的战船

根据《三国志》记载,“草船借箭”原型发生在濡须之战,罗贯中根据濡须之战的史实,将这则史料移花接木,加工改造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故事中“草船”源自东吴,故在探求“草船”原型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三国故事中“草船”源自东吴。

在探求“草船”原型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三国时期的造船技术及东吴水师的船只种类。

三国时期东吴位处南方.西部到达巴蜀东部,北达淮河、汉水,东南部即今天江浙沪以至珠江流域。 从地图上看,东吴东面、南面、北面分别依靠东海、南海和长江,三面环水。

这就注定了其和水路发达,因此东吴以水军立国,其造船实力十分发达。

据史料记载,孙权曾制造过许多大型战船,有名者如“飞云”“盖海”等,此类船只多为楼船,而楼船船身过高,重心不稳。

由于船身过于庞大,并不适宜用于军事侦察任务,不符合“草船”原型的基本特点。

根据《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在各类军事活动使用较多的中小型战船主要有即斗舰、蒙冲和走舸。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此三类战船为“草船”原型的可能性最大。

在三国水师中,斗舰在东汉时才用于装备水师,深受欢迎。

擅长水师作战的孙权、刘表,麾下都装备麾下都装备大量“斗舰”,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场上,东吴水师更是以艨艟斗舰为先导,把曹军烧成火海。

《三国志》中多次提及斗舰,可见斗舰在三国时期被广泛用于各类水上军事活动中,但陈寿未对其形状参数做具体描述。

《武经总要》对斗舰的大致形状及外观做了简要介绍,根据《武经总要》记载:

斗舰具有两层甲板,每层都装有防御用的“女墙”,设有军棚可以陈列兵士,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水战舰船。

斗舰在《武备志》中的记载及插图,以中国军事博物馆的东汉斗舰复原模型来说,其设有30把划桨,符合罗贯中所述“每船要军士三十人”的要求,没风时靠划军士划桨来提供动力。

斗舰可以用来运输士兵,在这种战船的上甲板上战棚中设置有作为隐蔽物体的女墙,女墙上设有射击孔,在战棚四周还设置有射击孔和四通大开门,这也为“束草千余个”提供了可能。蒙冲,又名艨艟,是一种船体狭长的快速冲锋舟。

整个船背以牛皮包裹,两侧开有桨孔。可以迎着敌方弓弩射击高速突进。

甲板上更设有三层城楼,士兵们在城楼掩体里发射强弩。这种速度快且装甲严密的快艇,专用于大战中冲击敌方船阵。好似陆战里的突袭轻骑,在敌方的防线里撕开口子。

蒙冲在古代一般用于突袭进攻,属于中型战船,从上述故事中不难发现,将蒙冲单纯用于防守并不适宜。

蒙冲是具有良好防护的进攻性快艇,其主要用将蒙冲单纯用于防守并不适宜。

蒙冲是具有良好防护的进攻性快艇,其主要用途是快攻、突袭等,据范晔《后汉书》描述:蒙冲体型狭长,速度快,用于冲撞敌人。

冲撞战术在古代世界各个文明是通行做法。 对于“冲突敌船”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用来冲撞敌船,另一种是冲锋陷阵。不论哪种解释,都可见蒙冲在古代军事作战中,专用以突击敌方船只。

根据《三国志》中赤壁之战的记载:

黄盖率领蒙冲与斗舰,共十余艘,船上载着干草与柴火,并灌油点火,去诈降曹军,大船后又系着小船走舸。

“舸”本指大船,而三国时期的“走舸”则为小型战船。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走舸”的特点是船体较小,机动灵活,行驶速度快,黄盖火攻曹操用的是蒙冲斗舰数十艘,在斗舰后面都系有走舸,方便斗舰蒙冲上的士兵可以乘坐脱离火船。

如此小船无法承载弓箭重量,也无法满足“每船三十人”的要求,故不符合“草船”原型。

在《武备志》和《武经总要》等相关典籍中也有关于“走舸”的记载,对对其也都有体积小、高机动特点的描述。

“走舸”系于大船之后的形态应如《武经总要》,而离开大船单独作战的形态则如《武备志》。

因此,在“草船借箭”的情节中,诸葛亮所要20只“草船”为“轻快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以青布为幔”、两边分布“束草千余个”。

以此来看,走舸船体太小,虽然轻快,但也无法承载如此数量箭支和士兵的重量。“蒙冲”机动性虽好,但体型狭长,不算稳定。

相比于这两种船只,“斗舰”或许更加符合“草船”原型,根据现代“斗舰”的复原研究成果。

其利用帆、桨推进,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可以归类为“轻快船”,每船有30只船桨,与诸葛亮要求的“每船军士三十人”相对。

同时斗舰又是“望之如山”的千人战船,满足“束草千余个”的要求,故罗贯中在描写“草船借箭”的情节中所述的“草船”并非臆想编造,而是确有相似原型船只。

总体来看,古代的战船均为木制,覆盖皮甲加强防护。

并且在船上修建堡垒,看起来极其威风,不但能够在作战时居高临下,而且使得战士有良好的视野。在动力上,东汉、三国的战船桨帆并用。

由于东汉、三国水战多在内河、湖泊,所以部分船只吃水较浅。

二、罗贯中对草船借箭的艺术加工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是一起发展的,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先民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其中的气象观测也是与天文观测融为一体的 。

古人在观测天象的同时观测气象,所以古人经常根据天象来推断天气。

所谓“天”“气”同源,占星术也因此盛行。在汉代,主流思想是阴阳五行学说 ,三国时期承接了两汉的主流思想。

而占星术的思想,既应承了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也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在三国谶纬风潮的氛围中,占星术占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也使得许多诸侯将领在运筹帷幄和行军作战过程中将这种学说理论付诸实践。

在三国时期,对于占星术的对于占星术的应用主要出现在5个方面,即预言国家兴衰、预测战争胜败、揭示人物命运、推断天气变化和分野。

“草船借箭”情节中,罗贯中正是应用了占星术的思想,推断天气的变化,预测三日大雾,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诸葛亮在《八阵本始》中写道:

“虚实二垒,皆逐天文气候,向背山川利害,随时而行,以正合,以奇胜。”

即无论八阵或游军,布阵时都要依据天文、气候、山川走势而行动。罗贯中将古人这种“天”“气”同源的科学认识嫁接到了小说中,便有了诸葛亮提前三日预测大雾的情节。

在“草船借箭”的情节中,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的情节中,通过观测天象对天气做出了推测,不仅体现了人物之间的斗智斗勇,而且很好地突出了掌握天气规律对于作战指挥的重要性。

但是诸葛亮料定三天以后有大雾,其准确性和提前性甚至超越了现代的天气预测,确有不现实、不真实的地方。

在这里,诸葛亮观的是天象,古人一般认为“天象日月星也”,天象与气候无关,看气候主要看大气成分,观测大气得知气候变化。

古代因为没有先进的观测设备,只有靠白天、晚上看星星、月亮来识别大气变化,大气变化会对星光、月光有阻月光有阻挡作用,通过观测云层及日月星辰的明暗变化,结合古代先贤的智慧经验,从而推测气候变化。

诸葛亮在小说中不仅提前三日可以预测具体的天气状况,而且对其预测的天气充满信心,不惜以性命为保立下军令状,如此的准确性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天气预测技术不符,乃是作者根据原著虚构而来。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气象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天文历法上,比如“二十四节气”,其既有气象学意义,又具有天文历法的意义,究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主要可以概括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而诸葛亮通过天象观测结果推断天气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罗贯更多的是罗贯中“亲刘贬曹”的思想结果。

三、后世的“借箭”法

草船借箭的传说在古代流传已久,或者是将领在危急时刻突发奇想,唐代的张巡、宋代的毕再遇都曾经在己方箭矢短缺时,使用引诱敌人射击的手段收集箭矢。

并且是卓有成效的。当然,在历史上,使用类似方法“借箭”者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引诱敌人射击是有风险的。

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攻打雍丘,唐将张巡带军抵抗,被围困在雍丘四十多天后,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守城唐军的箭用完了。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张巡心生一计,命人用稻草扎成一千多个草人,并穿上黑衣服。

入夜后,张巡下令用绳子绑着千余稻草人,沿着城墙垂下。叛军发现有动静,以为张巡派出敢死队出城袭击,马上万箭齐发,不计成本不停地射击

直到天快亮的时候,叛军发觉上当了,这才停止射箭。张巡守军将扎满了箭的稻草人拉上城来,有数十万支之多。

有了箭唐军士气大振,守住城池打败叛军的信心空前高涨。张巡第二天晚上再度垂下一些黑衣人。

敌兵发现后,以为是张巡故技重施,不仅不攻击,反倒开始嘲笑起张巡来。

然而,这些“草人”落地后,竟然变成了活人,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杀过来。全无防备的叛军大败,四散奔逃溃不成军。雍丘之围被解。

古代不但有狭义的草船借箭,还有广义的草船借箭,宋代岳家军将领毕再遇,就在同金兵的交战中利用伞盖借箭。

同样是城池被围困、弓箭所剩无几。毕再遇命人做了一个豪华伞盖。入夜,命几个士兵举着伞盖沿城墙行走,并故意制造声音让金军的哨兵听见。

围城的金将正在为如何破城焦头烂额,忽然有人来报毕再遇正在巡城。金将大喜,希望趁此良机射死毕再遇,这样一来城池就不攻自破了。

他马上派出了强大的弓箭手,对着伞盖射击。持续了一夜的射击。

毕再遇组织军民收集城头上的箭,总数竟达20万支。以为稳操胜券的金将再次发动进攻,可金军却遭到了围城以来最猛烈的痛击,伤亡惨重。

遭到士气和人员双重沉重打击的金军,当天夜里就灰心丧气地弃城而去了。

后世在危急时刻或用假人,或假冒己方高级指挥官来引诱敌人射击,从而收集到足够的箭矢。

在清人易鼎顺的《魂南记》中,也见“草船借箭”之论。提出如果军械与武器用尽,则可使用“草船借箭”之法。总而言之,向敌人“借”箭矢或其他补给,是一种出奇制胜的方法。

结语

以历史为基础的文学创作虽然讲述的是历史上的故事,但不一定要与真实的历史事件完全吻合,而是作者根据历史素材进行的文学艺术创作。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是罗贯中依据历史素材的文学艺术创造。

草船借箭的故事其流传甚广的原因,是罗贯中将三国时期的科学技术精要融于其中。

他巧妙地将东吴孙权的船和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相结合,在曹操、周瑜等人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中,彰显了诸葛亮非凡的军事才能。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三国演义》

《武经总要》

《魂南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草船借箭   天象   东吴   占星术   战船   船只   原型   火箭   想不到   情节   古代   天气   加工   艺术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