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状元,相当于现代的什么文凭?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现代

引言: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进士们从皇宫领旨之后,身着红衣驽马,前方有仕官开道,状元头戴状元帽,穿行在人群中,人群簇拥着,好不风光的模样。

蓦然回首,如今社会中头顶状元名号的人,指的是高考中各省份或地区第一名的考生。

他们出生于天南海北,集聚于北大清华这些知名的教育首府,虽然是同龄人佼佼者,已经没有当初的那种人人羡慕,人群的簇拥的情形,因为这种称号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荣誉。

因为古代的状元可以入仕途,进入仕途就可以给朝廷效命。如果状元可以看作是古代学历的证明,那古代的状元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呢?

1、博士中的博士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代的博士学位,而状元是进士的第一名,因此状元应该相当于博士中的第一名。但是这样说也不准确,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学历水平最高的也只是到了博士,但是状元的含金量却远远高于现在的博士。有句古话“物以稀为贵”,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稀少而珍贵的。

而古代的状元从隋朝开始到科举废除一共800名,进士一共10万余万名。从数量上对比,进士的数量比我们现在的博士可少太多了。

2、科举称号等级

中国科举制度是源于隋朝,但是状元一词源于唐朝,而后宋代经过改革和完善,达到过状元的高光时刻,之后又历经,元,明,到了清末。

一共存在了1300年之久。科举制给予读书人参与治国的上升通道,是我们古代统治的基础,通过科举制选拔民间的有才之士,是强盛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重要文化制度的瑰宝。

而中国的科举制是为了选拔具有政治才能的优质人才,历史中,能青史留名的人才多是进士出身。

比如大名鼎鼎的张九龄,王维,再如宋代的范仲淹,寇准,陆九渊,提出变法的王安石,司马光。都是为后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然而在古代考试和现在考试科目大不一样,古代的考试也并不像我们现在电视剧描述那样,仿佛状元都是一些只知道攀龙附凤,愚蠢迂腐之辈,但是遗留下的状元考试卷却为状元们正了名,状元和进士们不仅才气横溢,文字之间,表达着想要匡扶社稷的理想抱负,分析问题非常透彻。

明清时期盛行八股文,讲究文章的结构对仗工整,考生需要通晓《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文章内容也不是只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一方面要求对文章格式进行严格的规范书写,思维逻辑清晰,言之有物,还需要文章行文流畅,一气呵成。

既能表达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同时也能用心理学和逻辑分析道理分析将所想要表达内容更好地呈现。

秀才:

明朝时期,秀才是指通过了院试,乡试的儒生。明清时期想要成为秀才需先经过童试,即依次通过了县、府、院三试之后,才能成为秀才也就是生员,类似于现在的高中学历。

《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出身书香世家但是却屡次落榜,他对《论语》《孟子》这种儒家典学烂熟于心,但是理解过于表面,可见在乡试中,若只靠背诵是考不上贡士的。

合格者,按《明史》的说法,必须是在考试中名列一、二等及三等前五名者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然而,秀才作为人才,国家会对他给予一定的福利。例如明清时期的秀才拥有很多的特权,首先秀才不用参加义务劳动,并且不用给国家交税,免去很多烦恼。这是读书人争抢考秀才的原因之一。

其次面对官员百姓都要行叩拜之礼,但秀才有特权不用下跪,文人的地位受到了重视。可见古代人常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确实具有实际的效用。

举人:

古代的举人是指秀才通过乡试之后,便取得了举人的称号。举人最高分称为解元。如果放在现在,举人大概相当于大学学历,在古代,举人拥有秀才的福利,更重要的是,当了举人就等于有了当官的资格,可见举人可谓是做官的分界线。

当年吕秀才每三年都要去考一次乡试,但是次次无法通过,成为不了举人,可就差一步,这一步却差之千里。

从穷酸秀才到举人老爷的跨越。我们现在社会本科录取数量大概是百万计,但是古代的举人在明清时期仅有千人。

《范进中举》中范进60岁终于中了举人,范进从二十岁开始科考,考了三十几年才金榜题名。实现了从秀才到举人老爷的跃迁。多年的愤懑委屈得到了排解。

贡士:

举人之后第二年需要赶往京师参加会试,也就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上京赶考”而及格者称为贡士。

彼时,天下的举人都齐聚一堂参与礼部举行的会试,这很像现在的考研,这时大家基本达到了能够找工作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做基础。

状元:

最后一关名为殿试,是由皇帝来主考的。殿试过后,朝廷会根据考试的结果将贡士做个大排名,将结果分为三层,称为三甲。

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是进士出身,三甲是同进士出身,因此能够顺利参加殿试的就都是进士了,状元对应现在的学历,最起码也是博士中的第一名。

古代读书人科考压力和难度之巨是我们后世人难以想象的,因此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现代。

3、萤窗负寒苦,明代暂遗贤,如今何处向

虽然状元是当时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等级,但是考试内容偏重经典诗文的记忆和理解,与现代教育的多元化、实践性和创新性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现代人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教育环境里。

其实学习的范围并没有现在的孩子需要的多,但是考试需要经过乡试,院试,一路上都是需要不断的学习,经过十年寒窗苦读。

来自《荀子》中《劝学》一篇中就说明了读书人的艰辛和坚持,“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即使这种艰苦的环境,即使冰雪也不能阻碍读书人赶考功名的决心和意志,考生依旧是非常刻苦。

古代的科举制度虽有很多弊病,后世人经常评价它:迂腐古板,实际上对国家治理并没有任何的帮助。

但是它却有很多实在的好处,首先八股文重要意义在于他确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规定了考试的内容和格式,让考生复习更有针对性。

同时它明确统一了格式,虽然八股文脱离现实的需要,但是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凝结,是我们文化美学的瑰宝。

所谓八股要求文章对仗,上下句必须得有节奏的美感,好的文章更能朗朗上口,同时要求考生对文字的把控更加地准确。

中国古代的诗都是对仗结构,一个人的情怀和修养都体现在文字中,其次科举制度也为很多普通人带来机遇。考到了进士,可能会进入翰林院,加官进爵,造福后代。

我们应该庆幸于现代生活,因为现代人的时间非常的富裕并且现在的考试科目不考八股文,如果考八股文的话,我们可能会像孔乙己一样,一辈子都成不了一个秀才。

科举考试重视儒家思想,是因为首先儒家经典涉及的方面广阔,同时儒家思想有利于当权者的统治,更加能促进国家内部和谐稳定和统治者的地位。

但其实科举考试作为政府选官的手段和途径,却很难选拔出优秀的管理人才。

这是因为科举考试中举的善于写文章的文人,然而作为政府的任何一级官员来说,他所要面对的则是错综繁杂的政务,没有社会实践和处世经验的文人很难处理得当。

朱元璋在批改奏折时也对此批判:“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词,若可有为,及试用之,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甚寡”。

一个“寡”字将进士们整体的治理水平暴露无遗,原因就是他们只能“纸上谈兵”。

另外古代人对教育的投资也是非常大的。若想要高中,则需要有好的老师,去知名的学院,例如石鼓书院和应天书院。

大家都希望通过科举乘上东风,走上仕途。可实际上,中举者都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基本最后梦想落空,负债累累,虚度年华。

而且在古代教育资源分配也是不公平的,出身贫寒之家的学子,教育资源会更加落后,很多学子连书都买不起,只能去有书的人家或者书院借来抄录。

唐宋时期的状元依旧有门第的讲究,然而到明清时期才更多转向于对于人才的选拔,标准还算称得上是公平公正。

比如唐朝时期试卷是需要推荐人递给考官,考官再决定是否录用,推荐人大都是朝廷权贵和社会名流,其中有“五姓七望”之说,也就是普通人家可能一辈子都与它们攀不上关系,因此更加没了机会。

不像现在高考,想要找名师直接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免费资源,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也有国家的大力扶持,但是这在古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此外,古代读书人不仅要担心考卷而且更要担心战乱的危险,而战乱也让当地的教育和人才资源一落千丈。

例如唐朝安史之乱直接让北方的教育文化人才大幅度减退,迫使有才之士向南方迁移。造成了北方的经济和文化,教育资源的严重落后。

而且古代读书人上升路径单一,古代的读书人想要走向仕途,只有科举这一种途径。

然而现在学生却有很多种途径,既可以参与出生地的高中选拔考试,也可以出国深造,或者索性发展其他的才艺进入社会,也可以收取不菲的财富。

但是古代儒生就完全没有路可选择,比如在乡试中,因为每次合格的人数少,每次都有落榜而再上京赶考的人,而翰林书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就是因为考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考试的庭院越盖越多。

在考试期间,考生不能离开考场的,三场考试,每场考三天,其中生活起居都需要在这小房间里进行,造成了很多不便。

更有甚者会考很多年,人生数十年光阴就这样无声流过。我们总在嘲笑中举的范进,可他的际遇却受人羡慕。无论是过程多么曲折,毕竟结果是好的。

而现在的考试,多是两到三个小时,与古代的考生相比,我们受到了很多的便利,比他们享受更多的优待。

4、知难行亦难,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状元之路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即使是考上了状元,并不意味着人生一马平川。进入仕途,很多时候需要忍受官场的暗流涌动,并且要学会笼络人心。

而古代的很多状元不懂世故,最后淹没在政治的洪流里。可惜千里马终须伯乐。

状元只相当于学位,并不是官位,即使是在没有伯乐的情况下,状元也只能做个地方小官,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

考上了状元,也并不认为人生就能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状元只意味着比别人更有资格站在政治中心,但是不意味着能在政治中心中不被权力所淹没。

当年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平定南北科举中录取不公的口舌之争,减少南北矛盾,下令撤了新科状元。

而身为新状元的陈䢿陷入争端,不知如何为自己辩解,最终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结语:

我们常言寒门再难出贵子,可是古人即使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存在着如范仲淹这样忧国忧民、内心坦荡的寒门贵子。

他们怀着一腔热血,走上寒窗苦读之路。相比之下,我们应当惭愧,懦弱于不能自强只能抱怨,后悔于耗费光阴感叹世事不公。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一定充满着荆棘。

如今的我们也不应该感叹命运不济,应该把更多的心力放在当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应该庆幸自己生于现代。


参考文献:

1《与陶进士书》

2《明史》

3 《登科后》

4 《明实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状元   古代   乡试   举人   科举   进士   读书人   秀才   文凭   考生   庆幸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