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姚文元出狱时曾提过两个请求?其中一个被中央一口回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与卿喻

编辑 | 与卿喻

●—≺ 前言 ≻—●

1996年,“四人帮”之一的姚文元刑满出狱了,但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中央对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虽然行动上面会有一些限制,但生活方面是有保障的。

可是令党中央没有想到的是,年事已高的姚文元提出了两个要求。

党中央考虑都没考虑就拒绝了他的一个要求,姚文元究竟提出了什么过分请求呢?

●—≺ 暮年出狱,悔恨痛苦 ≻—●

1996年10月,在监狱里服刑二十年之久的姚文元被刑满释放,恢复了自由身。

当他走出监狱大门的时候,心中满是感慨,白发苍苍姚文元此时早已没有当时的意气风发。

自从姚文元入狱后,他的家人过的并不好。

因为他的原因,姚文元的妻子在单位处处受人排挤,百般无奈下,只能辞掉之前的工作,带着孩子前往上海,想要重新开始。

但他们还是低估了“四人帮”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影响,即便姚文元的妻子和孩子“逃到”了上海,但当他们被认出时,也同样被人指指点点。

姚文元三个女儿,其中两个女儿在工作中处处受限,还有一个是终身残疾,这让他们的生活还不如在狱中的姚文元过的好。

就这样,姚文元一家在他的影响下,一直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直到1996年8月,也就是姚文元出狱前两个月,他的妻子因病去世。

出狱后的姚文元看到只有女儿来接他,就询问自己的妻子为什么没来,当女儿哭着给姚文元讲了这20年的经历,姚文元顿时蹲在地上失声痛哭,后悔莫及。

虽然姚文元出狱了,但是中央并没有对他轻视,中央决定把姚文元安置在老家湖州生活,并且安排警卫员对他进行监视照顾。

但姚文元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到湖州老家,而是先去了上海,给已经逝去的妻子修墓。

1997年,姚文元为自己的妻子修好墓地,并且在旁边还预留了自己的位置,随后,就遵循组织安排,前往湖州老家隐居。

回到湖州老家的姚文元一直沉浸在反思之中,也可能想着自己没有多长时间了,于是向组织提出了两个要求。

这两条要求就是,第一,希望组织同意他再次入党,第二,希望组织能够允许他创作出版自己的回忆录,让他对于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进行反思和自行批判。

虽然姚文元最终走向了反革命道路,但是内心经过着几十年的反思,内心还是非常希望重新入党的。

但对于姚文元的第一个要求,组织想都没有想回绝了,第二个要求组织经过慎重考虑,允许姚文元写回忆录,但是能否出版,还得党组织决定。

组织为什么对于姚文元的入党请求回绝的这么干脆,又为什么允许他写回忆录呢?

●—≺ 初露头角,大义灭亲 ≻—●

这件事还得从姚文元出身说起。

姚文元出生于浙江省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还是一位与鲁迅先生深交的文学家,并且在当时早早就加入了党组织。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姚文元的文学功底极为出色。

但姚文元的父亲并没有给儿子做好榜样,他只有博学多才的学者之名,但没有铮铮的文人风骨。

在党成立之初,姚文元的父亲不幸被抓,在党组织还没有实行救援的时候,姚文元父亲因为经受不住敌人的严刑拷打,竟主动对外宣布脱离党组织。

这件事本应该对于姚文元的仕途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他的做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1948年,姚文元正式加入共产党,成为上海当宣传部的一位做工人员,之后发表的几篇文章有小有成就,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其中在文汇报上,姚文元曾发表过一篇《录以备考——读报偶感》的文章,这篇文章是他看到一则电讯有感而发,而这则电讯则是毛主席接见第三次人大全体代表时的讲话。

但因为讲话较为简短,所以当时这则电讯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姚文元却是敏锐的察觉到了毛主席所讲的深层次内容。

当《录以备考——读报偶感》一经发表,随即就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读完这篇文章后,觉得姚文元是非常适合做宣传工作的。

随后在一次会议中,毛主席特意在会上提到了姚文元的名字,并且表示国家十分需要这样优秀的人才。

姚文元能够得到毛主席的称赞,这些都归功于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的文笔功底。

但好景不长,姚文元还是因为父亲的原因受到了影响,正当他为此事苦恼之时,一个想法闪现在自己脑海,于是姚文元上演了一场“壮士断腕”的好戏。

姚文元为了能够与家里划清界限,果断发表一篇《分清是非,划清界限》的文章,文中揭露父亲的罪行,并且表明自己与叛徒父亲“一刀两断”的决心。

这篇文章内容大胆,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煽动性,文章一发表,就使姚文元的父亲陷入了舆论的旋涡当中,无法自拔。

姚文元的大义灭亲深得人民群众的一致叫好,并且还引起了一位高层领导的注意,这位领导就是张春桥。

●—≺ 进入政坛,投机取巧 ≻—●

对于姚文元的“大义灭亲”,让张春桥认为这个人是可以利用的,并且张春桥觉得他是一个为了自己的仕途,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的人。

再三考虑后,张春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接触姚文元。

经过两人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张春桥发现姚文元这个人真是太好拿捏了,于是随即前往江青那里,把姚文元的情况给江青详细说了一下,并且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两人一合计,觉得姚文元可以被他们所用,于是在1965年春节前的一天,张春桥的引荐姚文元与江青见面,至此两人正式认识。

没过多久,江青想借助《海瑞罢官》来做一些文章,因为江青觉得《海瑞罢官》的内容是借古讽今,但却遭到毛主席的严厉批评。

正当江青一筹莫展之时,她想到了前不久见到的姚文元,她知道毛主席是非常喜欢姚元文的文笔的,于是就把姚文元找来商讨。

1965年11月10日,在江青的委托下,姚文元没有让江青失望,没过多久一篇名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出现在大众视野。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表面是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实则是将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和彭老总一起批判了。

文章一发出,立马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无数的人受到牵连,主演马连良、周新芳等人受尽屈辱,最后含恨而死,彭老总更是受到非常严重的批斗!

凭借这篇文章,姚文元得到了江青和林彪的重视,并且步入政坛,在江青和林彪的照顾下,很快就当上了中央政治局委员。

此时的姚文元已经跟江青他们绑在了一起,随着野心的不断膨胀,他们最终将矛头对准了敬爱的周总理。

跟《海瑞罢官》一样,姚文元在文艺界掀起“批林批孔”的浪潮,批判《水浒传》,特意指出“周公”与“松江”的错误,任谁都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是有意的在针对周总理。

但这一次,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他们低估了周总理在党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此次行动引起了全国人民对于他们的愤怒和不满。

不久,姚文元的办公室经常收到群众的批评警告信,这些信让姚文元深感不安,他随机找到军事张春桥,但当时的李春桥还沉寂在自己规划的蓝图中无法自拔,看不清当下局势。

再三思考后,姚文元决定找到江青,因为他是江青和林彪一手提拔的,一定可以保全自己。

但这一次,姚文元判断彻底失误了。

●—≺ 晚年生活,行之单影 ≻—●

已江青为首的反革命组织因为肆意妄为,迫害革命先驱让很多人深感不满。

1976年,经党组织决定,对于江青等人反党反革命行为实行抓捕。

此时还心怀侥幸的姚文元愣了神,眼看大势已去,便不再抵抗,新中国长达十年之久的内部动荡至此结束。

1981年,臭名远扬的四人帮经最高人民法院开庭审判,在审判过程中,姚文元咬文嚼字,发挥着他的文学功底。

姚文元主动的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且把从认识江青等人到现在,他们背地里所做的一切都给交代了清楚,其中一些比较严重的罪行,姚文元都推到别人身上。

最终,经最高人民法院宣判,江青,姚文元等人开除党籍,并判处同刑期进行服刑。

姚文元因为自己的坦白和态度,致使法官对他判的是最短的,同样也是唯一一个走出监狱的人。

1996年,在监狱里待了20年的姚文元出狱了,此时的他已经65岁了,他的女儿去监狱门口接的他。

因为其身份特殊,组织并没有解除对于姚文元的自由限制,给他安排了警卫员和护工,对其进行监视和照顾。

在跟女儿聊天中得知自己入狱20年,妻女的生活如此悲惨,姚文元蹲在地上失声痛哭。

姚文元第一时间去到上海,给自己的妻子金英修墓,并在旁边给自己留了一个位置。

姚文元的出狱,在当时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正当所有人认为他会隐居过完自己的一生时,他却向中央提出两个请求:

第一,他希望中央可以批准他重新入党,第二,希望中央能够允许他创作出版自己的回忆录。

当这两个请求递交到党中央后,中央随时做出回复:拒绝姚文元的入党申请,允许创作回忆录,但是需要党内部审批,并且不能在海外出版。

之后,已经步入暮年的姚文元在湖州老家潜心创作,将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回忆录的时间段是从1956年到1976年,经过姚文元期间几次修改,最终定稿在42万字,这本书中除了写了经过外,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曾经犯下错误的反思和批判。

很多出版社收到风声,想要天价买下这本回忆录的版权,但是当姚文元把书稿上交给组织后,组织并没有让其出版,仅作为党内传阅。

在姚文元的晚年生活中,只与孤独陪伴,每天除了写作外就总是一个人在屋子里反思自己。

2005年12月23日,姚文元因糖尿病在浙江老家去世,终年74岁。

去世后的姚文元将自己跟妻子金英合葬在了一起,但墓碑整个上却只有金英的名字和“真理真情”四个字,墓碑背后,写了一首《蝶恋花》,这是姚文元为妻子写的词,词中透漏姚文元对金英的爱与思念。

●—≺ 结语 ≻—●

对于姚文元的入党申请,中央是肯定不会同意的,他曾经所犯的错误更是不可原谅。

他的所作所为给国家带来了巨大伤害,因为自己的仕途而导致大量的革命人士被迫害。

如果当初姚文元按部就班跟着毛主席的思路走,他未来的成就一定不会小于四人帮团伙。

姚文元的逝世,给自己的一生划上了句号,也为“四人帮”划上了句号。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心怀感激之情,感激那些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付出生命的前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最高人民法院   党中央   湖州   中央   大义灭亲   反革命   党组织   回忆录   上海   老家   妻子   父亲   女儿   两个   组织   文章   姚文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