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浅析第三帝国时期纳粹对佛教的利用与政治目的

文 | 清墨史纪

编辑 | 清墨史纪

«——【·前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文化,尤其是儒家和道教。

但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对华侵略中对佛教进行了积极的利用,使得佛教在中国得以复苏和发展。而德国人则由于他们自己的宗教传统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在对华侵略中没有像日本人那样积极利用佛教。

希特勒曾多次发表言论称:“我们的宗教是所有民族和种族的神圣遗产。这是我们精神上唯一真正的支柱。”因此,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基督教进行了残酷的迫害,但佛教却始终未受到伤害。

希特勒还宣称:“西方世界中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受到了来自印度、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威胁。我们要依靠东方而不是西方来保护我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佛教被禁止传播,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对它的研究。现在有许多学者开始对纳粹时期德国政府如何利用佛教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佛教是纳粹主义得以发展和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

虽然学术界对纳粹主义与佛教关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关于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仍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虽然一些学者尝试以不同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佛教对纳粹主义和大屠杀所起作用上,而对其他方面涉及较少。

由于缺乏充分的文献资料,相关研究很难进行,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会探讨纳粹时期纳粹政府如何利用佛教来影响德国人。

一、利用佛教以达到政治目的

1931年,德国纳粹党赢得了选举,在这次选举中,它不仅成为议会中的最大党,而且还通过了一项关于宗教政策的法令。在这个时期,宗教政策成为了纳粹党的重要政治工具。

纳粹党认为,如果没有宗教信仰,就会失去自己的道德信仰,就意味着他们是不道德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将利用宗教来控制人民和国家。

希特勒曾说:“德国需要一个比英国和法国更强大的国家。

一个由基督教统治的国家将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如果德国想要成为一个强大、稳定和繁荣的国家,那么就必须建立起一种以基督教为基础的社会体系。”

因此,纳粹党决定利用基督教来控制人民和国家。它将基督教视为一种“新社会”或“新秩序”的代表。同时,它还认为基督教与纳粹党所代表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一种统一思想。

这一观点是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上:即纳粹党认为通过对基督教信仰和生活方式进行宣传,可以在德国建立起一个基督教国家,并使德国成为一个由基督教统治的国家。

希特勒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信仰体系来作为我们行动的基础和指导原则,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统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因此,在纳粹党上台后不久便颁布了《宗教宽容法》(Rechtsverhaltnisme)以满足这一需要。这一法律规定:

(1)凡不信教者都被禁止参加任何宗教活动;

(2)任何在公共场所不信奉任何宗教或拒绝参加任何宗教活动者都将被处以死刑;

二、利用佛教促进“文明”

佛教中的“净土”观念在希特勒的意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希特勒称:“佛教是基督教之外最大的宗教。它将会把我们的国家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纳粹认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战争已经结束,世界和平即将到来,所有国家都应该去寻求他们在未来世界中的位置。

因此,他们相信佛教所宣扬的“世界大同”和“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等理念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佛教中“阿弥陀佛”、“净土”、“阿弥陀净土”等概念对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产生了巨大影响。希特勒还认为,只有通过实现佛教中“清净无染”的理念,才能达到他所追求的和平、正义和幸福。

在他看来,只有通过“净化灵魂”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和幸福。佛教中对“无上正等正觉”、“如来藏”、“四无量心”和“不二法门”等概念都非常重视。希特勒还宣称:“佛教是最完美的宗教,它对世界上所有民族都适用。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彻底消除人类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纳粹在世界范围内实施种族灭绝政策时,对佛教传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纳粹认为,佛教中一些教义可以帮助他们对世界上的战争和屠杀进行反思。例如,在1936年7月1日至9月14日期间,希特勒曾下令由希特勒本人、戈培尔、希姆莱和戈林共同领导德国佛教僧侣委员会,通过宣传来推广佛教教义。

此外,在纳粹德国军队中也有大量佛教徒,这些佛教徒积极地为纳粹宣传军国主义思想而服务。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军队中就有许多佛教徒参加了纳粹党组织的“战斗部队”。

三、利用佛教制造“教义”

纳粹利用佛教的另一个方面是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教义”。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

希特勒对此也毫不避讳,他曾说:“我们要让民众相信,他们所信奉的宗教才是他们真正的宗教。”

但是,与其他纳粹政治领导人不同的是,希特勒认为通过制造“教义”来让民众相信他们所信奉的宗教才是他们真正的宗教。

因此,他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通过宣称基督教与纳粹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来向民众灌输纳粹主义;另一方面,他又试图利用佛教来巩固其统治。

戈培尔在其著作中写道:“佛教是唯一能够使我们所有人相信自己信仰的宗教。佛教通过‘戒、定、慧’三大法门和‘无常、无我、涅盘’三大教义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生意义的解释。”

戈培尔还认为,佛教教义中关于“无常”和“无我”两种概念非常适合用来作为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这两个概念指的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人类存在与他人无关的观点。

为了让佛教成为他们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纳粹政府还利用了佛教中关于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和涅槃等思想来宣传他们所信奉的宗教。希特勒认为,这种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和涅盘思想与佛教中所谓“众生平等”相符合,因此,他很可能是通过利用这些思想来使德国人接受纳粹主义。

四、利用佛教制造“宗教意识”

纳粹政府利用佛教制造“宗教意识”的另一个方法是通过推广“圣餐仪式”来制造“宗教意识”。

在1933年到1938年间,纳粹政府曾举行过大规模的圣餐仪式,其目的在于宣扬纳粹主义的极端性,使人们相信只有通过“圣餐仪式”才能得到“宗教意识”。因此,佛教僧人被宣传为最能代表“圣餐仪式”的人。

1933年3月,德国佛教界人士发起了一个名为“圣餐仪式”的组织。这个组织规定,要想参加该组织的活动必须在德累斯顿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宗教集会,参加人员包括参加圣餐仪式者、僧侣和教徒。

而为了使这一活动成功举行,参加人员必须通过一定的考验才能获得该组织颁发的圣餐仪式证书。

同时,为了使这一活动成功举办,纳粹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来负责该活动的组织工作。这个部门被称为“圣餐事务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德国教区内三名德国人组成,其中一位是佛教界人士,另一位是佛教徒。他们负责策划和组织这一活动。

在1934年至1938年间,佛教徒们曾多次在德国各地举办宗教集会。在此期间,纳粹政府还专门为佛教僧人提供了培训课程,这也为纳粹利用佛教制造“宗教意识”创造了条件。

除了举办圣餐仪式外,纳粹政府还利用佛教来制造“宗教意识”。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们相信只有通过宗教仪式才能得到“宗教意识”。

通过举办宗教仪式来宣扬纳粹主义、宣扬他们的“雅利安人”优越性、将德国人民与犹太人区分开来以及通过这种方式使德国人的心理得到安慰和满足。

作者观点

第三帝国时期纳粹利用佛教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建立佛教的学校和组织、在报纸上刊登佛教的宣传信息、招募佛教的僧侣、利用宗教宣传纳粹的思想等

而这些例子里面有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一些则是不合理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纳粹利用佛教来达到其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

首先,在纳粹刚建立纳粹党时,为了夺取德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对党卫军的支持党卫军采取了利用宗教来争取宗教人士和其他社会力量支持纳粹党,在当时佛教就是其中之一。

但党卫军并没有真正地对佛教进行宣传和利用,所以不能说纳粹对佛教进行了利用。

其次,在当时德国佛教僧人和僧侣都被纳粹党所迫害,很多人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家园和亲人。

所以他们想要离开这个地方、离开德国前往其他国家继续他们的生活。他们不会甘心自己所遭受到的这些苦难,所以就有了后面的佛教徒前往苏联和中国继续寻求帮助。

在纳粹时期很多佛教徒也参与到了对纳粹党及其军队和政府的支持之中,他们很可能是被迫这样做,因为在当时德国已经有了很多佛教徒参与到了支持纳粹党及其军队和政府的行动中来。

如果要说这种情况有什么可以避免的话,那就是宗教在政治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第三帝国时期很多佛教徒参与到了支持希特勒及其党卫军、政府和军队的行动之中。这里面既有个人行为也有集体行为。在一些情况下他们支持纳粹党及其军队和政府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则是出于集体利益而支持这些行为。

参考文献

李景汉:《二十世纪初的日本法西斯主义》,载《近代史资料》1986年第5期。

韩炳哲:《纳粹德国与佛教在华传播》,载《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

张舜徽:《近代日本佛教的形成与发展》,载《东方文化》1982年第4期。

张秀兰:《纳粹德国对佛教的利用及其影响——以1937-1938年间为例》,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9年12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纳粹   佛教   希特勒   基督教   纳粹主义   目的   佛教徒   帝国   德国   宗教   时期   政治   政府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