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女孩的一只破碗,揭示了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2004年的一天,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接到了一封一个名叫姆瓦玛卡·沙里夫的当地女孩写来的信。

这个女孩在信中说,她的祖先,是几百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因故留在肯尼亚的水手,她的身体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

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立刻派出工作人员,前去进行了查证。

结果发现,这个名叫姆瓦玛卡·沙里夫的女孩,确实是跟当地其他的女孩有所不同。

她的头发,没有当地其她女孩的头发那么硬和卷;她的嘴唇,也是没有当地其她女孩的嘴唇那么厚;她的肤色,也没有当地其他的人那么黑。

而最为与众不同的是,她能够讲述从她的先辈那里,一代一代流传了几百年的关于她的中国祖先来到肯尼亚的故事。

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来到了肯尼亚。

在一个叫帕泰的小岛附近,她的祖先所在的那条船,不幸触礁沉没了。

他们幸存的十几个水手,使出浑身解数,好不容易爬上了岸,却遇到了当地土著。

当地土著,对他们这些外来者十分警惕。

所以,他们的处境很危险,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当地人团灭。

幸好,当时有条凶猛的大蟒蛇,在岛上祸害当地居民。

他们这些大明水手知道后,就主动地去向当地人表示,可以帮助他们铲除祸害。

开始,当地人还怀疑他们的能力。

但是,很快,他们就向当地人证明了他们的能力。

他们采用诱捕的手段,将大蟒蛇杀死之后,拖到了当地人的面前。

由此,当地人对他们的态度就来了个大转弯,觉得有他们这样一群人住在岛上,是当地人的福气。

就这样,十几位落难的大明水手,就在异国他乡落下了根。

他们开始还希望,大明朝廷的船队,后续还会过来,他们就能够跟随后续的船队回家。

但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们一直没有等来大明朝廷的后续船队。

他们就只好经常下海,去捞起沉船上的那些东西。

他们希望,能够用沉船上的那些东西,当作心灵的慰藉。

为了繁衍生息,他们跟当地人通婚,并且,建立了一个中国村落。

他们给这个村落起了一个中国名称,叫“上加村”

这个村名的发音近似“上海”,表示他们是从“上海”出发,来到这里的。

为了保留中国人的血脉,让世世代代,都能够有一张属于自己族人的面孔,他们相约,他们后代的婚嫁,就在他们后代的彼此之间进行。

但是,他们的想法是好的,现实的发展,却难以如他们所愿。

他们建立的村子,经过一段时期的繁荣后,就开始衰落了。

当时的欧洲人,正在海上扩张,到处掠夺和殖民。

他们这个小小的村落,也不能幸免。

于是,他们的后裔,就被迫迁移到了其他的村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不能随便与当地人通婚的约定,也难以保留。

他们的后裔,跟当地人混居和通婚,容貌上的差别,就越来越小。

到现在,当年大明水手所留下的血脉,已经是十分地模糊了。

但是,却也并没有完全消失。

姆瓦玛卡·沙里夫的外貌,就与众不同。

她并不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孩子,可是,她就是在外貌上,与家里的其他孩子也不相同。

为此,她没有少受别的孩子欺负。

她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于是,她的母亲,就把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讲给她听。

而且,关于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国的这个说法,不只是一代一代的传说。

同时,他们也有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相印证。

比如,他们修建中国式的房屋;他们吃当地人所不吃的炒菜。

还有,他们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就是在他们死后,都会将一些从海中捞起来的中国瓷器的碎片,放在他们的坟墓中,作为陪葬。

这就是让他们永远都记得,他们的“根”在何处。

另外,姆瓦玛卡·沙里夫的家中,有一只祖上传下来的青花瓷碗。

她们家,将其作为传家宝,十分珍视,轻易不拿出来示人。

可是,有一支外国考察队,从当地人口中,听说了他们一家的故事,就来请求,要看一看他们家里的这个传家宝。

他们本来是不愿意向外人展示的,但是,看到考察队中有一个人,长得像中国人时,他们就很大方地同意了。

不料,对方却在拿到他们的青花瓷碗后,失手,将其摔碎了。

等到考察队离开后,他们才从别人的口中得知,那个长得像中国人的人,其实是个日本人。

在查实了这件事的真实性后,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知道姆瓦玛卡·沙里夫想到中国,甚至想到中国读书,就立即向上级反映。

几个月后,中国教育部回信,同意她来中国留学,费用,由中国方面全包!

那么,在了解到姆瓦玛卡·沙里夫的故事之后,我们能够从她的这个故事中,想到一点什么呢?

我们会不会想到,郑和船队当年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一个最主流的说法,就是他们是去那边寻找被明成祖朱棣打败之后,失踪了的建文帝。

《明史·郑和传》就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其实,这个说法,是根本就经不起推敲的。

建文帝,也就是惠帝,既然被他的叔叔朱棣给打败了,夺去了皇位,这件事本身就说明,即使是在他建文帝实力最强的时候,他也不是他叔叔朱棣的对手。

更何况,在他被打败之后,那些死心塌地地拥护他的人,都被他的叔叔朱棣给杀光了,他还有什么能力,还有什么资本,能够卷土重来,去重新争夺皇位呢?

他的叔叔朱棣,凭什么还怕他,还要劳民伤财、兴师动众地去寻找他呢?

更何况,即便确实是要去寻找他,那也应该是悄悄地去寻找呀。

这么兴师动众、声势浩大地去寻找,那不是打草惊蛇吗?那怎么可能找得到呢?

其实,从姆瓦玛卡·沙里夫所讲的故事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姆瓦玛卡·沙里夫的家中,有一只祖上传下来的青花瓷碗。

他们这些明朝水手的后裔们,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就是在他们死后,都会将一些从海中捞起来的中国瓷器的碎片,放在他们的坟墓中,作为陪葬。

这就是说明,那艘触礁沉没的沉船上瓷器很多,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带着很多的瓷器。

那么,郑和船队带着那么多的瓷器,他们是要干什么呢?

他们就是去四处推销他们大明王朝的瓷器呀。

所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经商。

郑和的船队,实际上就是大明王朝的一支商队。

那么,为什么他们的经商活动,没有继续,后来会停止了?

而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又被说成是去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呢?

这里,当然是掩藏着大明王朝与当时的官商勾结势力之间的一场重大斗争。

是因为大明王朝败了,官商勾结势力胜了,所以,这段历史,就被书写者给扭曲、掩盖了。

大明王朝在建国之初,其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制定了一项“片板不许下海”禁海政策。

他为什么要实行这么严厉的禁海政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回答另外一个问题。

大家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最繁华的朝代,又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最窝囊的朝代。

那是为什么?

那就是因为,宋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朝代。

那就是因为,宋朝的商人太多了,太富了。

商人太多,太富,他们就会进行官商勾结,通过官商勾结来影响朝政,使朝政腐败。

而当时商人致富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外通商。

所以,朱元璋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商人们,通过对外通商大发横财,然后,又回头大搞官商勾结,祸国殃民。

但是,他的这项严厉的政策,也遭到了官商勾结势力的强烈反弹。

为什么,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会暴病身亡呢?

为什么,建文帝朱允炆,接替爷爷朱元璋登基后,立即就开始削藩,而且,不是以温和的方式削藩,而是要罗织罪名,将他的叔叔们一个个都往死里整呢?

这其实,就是官商勾结势力对朱元璋禁海政策的强烈反弹;就是官商勾结势力,想要尽快取消朱元璋所制定的禁海政策。

实际上,历史上的汉武帝,曾经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削藩模式,那就是实行“推恩令”

通过“推恩令”,让藩王的内部不断分裂,来不断削弱藩王们的实力,就可以达到削藩的目的。

为什么朱允炆不以“推恩令”的方式削藩,而是要以罗织罪名的方式削藩,把他的叔叔们一个个都置于死地呢?

因为,朱允炆还是一个孩子,他不过是他的那些老师们的傀儡。

而他的那些老师们,都是被官商勾结势力所收买的打手。

那些老师们的政治目标,就是要尽快取消朱元璋的禁海政策。

而不消灭朱元璋的那些儿子,不铲除那些藩王,想直接取消朱元璋的禁海政策,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朱允炆的那些老师们推动削藩的目的,就根本不是为了削藩,而是为了消灭朱元璋的那些儿子,也就是铲除他们在取消朱元璋禁海政策这条路上的障碍。

那么,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不是他们叔侄之间的夺权斗争,而是他们朱家的大明王朝,与官商勾结势力之间的生死之争;是对他的父王朱元璋所制定的禁海政策的存废之争。

那么,朱棣登基之后,又为什么要派遣郑和下西洋呢?

这就是为了弥补他父亲朱元璋禁海政策的不足,尽量地减少他们大明王朝的敌对面。

因为,禁海政策不仅让那些商人发不了财,也让那些手工业生产者的产品没有销路,让那些手工业者们失去了生计。

这就不仅让那些商人们是恨得牙痒痒,也让那些手工业生产者们,更是怨声载道。

朱元璋之所以想从南京迁都到西安去,就是因为他在当时工商业发达的江浙地区不得人心。

他不想在这群情汹汹的江浙地区,每天面对着一张张臭脸,他想到西安那边去躲清静。

而朱棣登基后,虽说没有迁都西安,却还是迁都到了北京,当然就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是,逃避问题,不是办法,总还是要解决问题。

海禁,是不可能开放的;但是,底层手工业者们所制造的产品,不能让他们没有销路。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就不能不将这个责任承担起来。

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原因。

郑和下西洋,是一项政治任务,就是为了帮助江浙地区的底层民众,将他们的手工产品推销出去,以减少朝廷与江浙地区这些底层民众的对抗。

那么,朝廷想要减少与江浙地区底层民众的对抗,那些官商勾结势力,会不会任由朝廷与江浙地区的底层民众关系缓和呢?

他们肯定不想朝廷与那些底层民众的关系缓和,他们一定要阻止朝廷与那些底层民众的关系缓和。

而他们阻止朝廷与底层民众关系缓和的手段,当然就是阻止郑和下西洋,就是破坏郑和下西洋

这就是郑和下西洋活动没有继续,后来会停止了的原因。

永乐二十二年(西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

他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立即更改他老爸朱棣的各项政策,不仅宣布要迁都回南京,还宣布要停止朝廷船队下西洋

这一切,都是迎合官商勾结势力的做法。

因为,朱棣常年在外带兵打仗,而他朱高炽身材肥胖,打不了仗,一直在后方跟那些官僚们混在一起,所以,他就很相信那些官僚的话,认为他父亲过于强势。

幸好,他登基不到一年,就病死了,各项政策还没有得到正式实施,权力,就转移到他的儿子朱瞻基的手中。

朱瞻基从小就跟随他爷爷朱棣四处征战,深得他爷爷的真传,所以,即位之后,立即更改他父亲的政策,回到他爷爷的路线。

宣德五年(西元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命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这又是一次大规模的远航,各类人数共计达27550人。

可惜,朱瞻基在位十年,英年早逝,他儿子又小,权力就落到了他母亲,朱高炽老婆的手中。

朱高炽老婆,和她的丈夫朱高炽,可谓是一对模范夫妻,心心相印。

正是由于朱高炽老婆和她丈夫朱高炽一样,改弦易张,使得官商勾结势力迅速膨胀,从而为未来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也使大明王朝由盛转衰。

到朱瞻基的儿子,两度登基的朱祁镇死后,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登基,想要重启朝廷船队下西洋活动时,所有的航海资料,全部都消失了,找不到了。

朝廷不能重启下西洋活动,江浙地区手工业生产者们所生产的产品,就卖不出去,那么,海禁政策,就不能坚持。

嘉靖三十一年,朝廷里的开海派禁海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到隆庆元年(西元1567年),明穆宗朱载垕终于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标志着大明王朝对官商勾结势力斗争的彻底失败,也标志着大明王朝,走入了通向最终灭亡的快车道。

此后,经过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四任皇帝的苦苦挣扎,大明王朝,终于寿终正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肯尼亚   大明   王朝   船队   官商   朝廷   当地人   中国   势力   当年   原因   政策   女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