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内蒙古发现康熙女儿墓,尸身穿龙袍百年不腐,葬品估值过亿

前言

中华历史浓重深厚,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从一统六国的秦朝到大败匈奴的汉朝,从韵律整齐的唐诗到婉转悠扬的宋词,从大正一统的明朝到化外之治的清朝。

不断更迭的朝代,一个个丰功伟绩的古人,留下来无尽的瑰宝与数不清的谜题。

一、康熙

康熙,全名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

在1661年,刚刚年满6岁的玄烨便被委以重任,登上了皇位,并改元康熙。索尼、鳌拜等四人为辅政大臣。

1667年8月,康熙实现了亲政,但鳌拜等辅政大臣专政而威胁皇权。

1669年6月的时候,康熙在宫中逮捕了鳌拜,实现了真正的亲政,全面把控朝政。

康熙掌握朝政大权后,兵力强盛的三藩之地便成了康熙首要治理的地方,于是下诏命令撤藩,吴三桂因此发动了叛乱。

康熙在位六十年间,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开放了海禁政策,从而实现了四口通商,加速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

爆发雅克萨之战时,严厉打击了沙俄侵略者,使得沙俄不敢再犯。

三次亲征噶尔丹,取得数次战役的胜利,这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士气。

经过数次战役的胜利,外蒙古也被纳入了我国版图。

康熙在位期间还颁布了多项重要的政令,过重赋税在古代常常使得百姓常年辛勤劳作却颗粒无收。

而康熙颁布“永不加赋”不仅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让百姓不必为了生计而奔波,也使的国家和社会更加安稳,经济发展、政治清明。

1722年12月,逝世,享年68岁。

这短短几段文字便是康熙辉煌而又永垂青史的一生。而今天所要讲述的固伦荣宪公主便是康熙的女儿。

二、固伦荣宪公主

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最宠爱的女儿,固伦荣宪公主的母亲是康熙最宠爱的容妃。

在中国古代,“固伦”即为“国家”,因此固伦公主又称国家公主

康熙定都北京,却在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发现固伦荣宪公主的墓穴,这是为什么呢?

1972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的一块农田处,发现了一座墓穴。经考古学家勘测后认定此处墓穴是一处清朝的墓穴。

墓穴整体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考古学家判定这不是普通人的墓穴,而是皇室成员才能建造的陵园。

陵园长约100米,宽约50米,分为前殿和后殿,侧面还分布着三个偏殿

果然如猜想一般,在主墓室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的尸身。棺椁中的种种文物以及考古学家们的检测与判断,这具不腐尸身正是固伦荣宪公主。

令人惊讶的是,这具在主墓室发现的尸身不仅尸身保存完整,没有腐烂,没有干瘪,甚至保持着皮肤弹性。且一头长发也保存完整。

尸身身高大约156厘米,头戴凤冠,身着龙袍,龙袍上镶嵌着无数珍宝与玛瑙。

经检测,龙袍上的珍珠与玛瑙价值连城,龙袍上的珍珠多达数万颗。

可固伦荣宪公主为何身着龙袍且在距离皇城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建造墓穴?

三、固伦荣宪公主嫁到蒙古

原来清朝有个传统,为了巩固边疆的关系与百姓安稳的生活,朝廷会派公主来与蒙古进行联姻。

历代皇帝的女儿大都嫁到了蒙古,而固伦荣宪公主嫁给了乌尔衮。

固伦荣宪公主与乌尔衮夫妻感情和睦,在乌尔衮事务繁多不能顾及巴林的政务时,往往都是固伦荣宪公主来处理巴林的相关政务。

因巴林地区的人民比较信奉宗教,所以固伦荣宪公主和其丈夫乌尔衮特地为当地人民修建了一座荟福寺,以供人们参拜。

而在今天,荟福寺仍然是巴林当地佛教集会的中心。


荣宪公主嫁到蒙古后,在巴林草原上共生活了37个春秋,在此期间,荣宪公主与蒙古族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固伦荣宪公主嫁到蒙古后,使得朝廷与边疆地区免于流血牺牲,化干戈为玉帛。

用一次联姻换取了中原与边疆百姓的安稳生活,用和平相处代替了烽火连天,加剧了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与经济交流。

而正是由于固伦荣宪公主的种种丰功伟绩和康熙皇帝对她的疼爱,才使得荣宪公主是穿着龙袍下葬的。

结语

中国的历朝历代都会不可避免的经历战争,兵戈相见,短刃相交,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但也许在战争之外有着更好更温和的解决方式,昭君千里出塞,**公主入藏和亲,荣宪公主嫁给乌尔衮。

这是战争之外女性做出的牺牲,远离家乡,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奉献着自己的每一丝热量。

这是中国历史上独属于女性的力量,她们窄小的身躯承载着两个民族数万人民的安稳生活,避免了无数将士的流血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蒙古   龙袍   尸身   沙俄   巴林   康熙   乌尔   墓穴   安稳   年内   女儿   公主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