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萨尔浒之战明军精锐被八旗吊打?是明朝人天生体格弱吗?

爆发于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努尔哈赤八旗集团进行的第1场正面大规模决战。

在此之前的万历抗日援朝期间,明朝已经对努尔哈赤集团的战斗力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在评价日本军队和女真武士之间的战斗力差距的时候就说到:

此贼7000,可敌倭奴10万。

这是常年在辽东地区从军的专业人士,在经过和日本战国精英战斗之后对两支部队所给予的比较客观的评价。

虽然早在萨尔浒之战20年前明朝就已经有人对努尔哈赤领导的女真人有了清醒的认识,但明朝的主流认知还停留在过去的刻板印象中,认为以明军精锐的战斗力搞定努尔哈赤是没什么问题的。

可是交战之后情况却大出意外,杜松所率领的明军主力竟然仅仅一天就被击溃。第2天,努尔哈赤率军对马林部发动攻击,马林在此之前已经得知杜松军的覆灭,为了防卫努尔哈赤军队的突袭,赶紧修筑临时的壁垒,可没想到仍然被努尔哈赤轻易攻破。

接着,努尔哈赤马不停蹄奔袭上百里,在阿布达里岗伏击刘綎,在遭到后金军的围攻后,刘綎阵亡,所率兵马几乎全军覆没。

从此之后,明朝军队从过去轻视后金军,变成对后金军畏敌如虎。直到松锦之战前,双方在战场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野地浪战。

其实,即使明朝曾经轻视后金军,在准备萨尔浒之战的时候也没有掉以轻心。在当时的明朝看来,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料敌从宽。

因为,萨尔浒之战明军所出动的是当时最精锐最能打的士兵和拥有丰富作战经验在战场上取得了众多战果的将领。

明军主力包括:

曾经长期和女真人进行战斗的辽东铁骑2万多人。

京东一带常年和蒙古人作战的蓟镇守军数千人。

宣大、山西、延宁、甘固等七大军镇调来的1.6万多精锐部队。

西南地区长期和缅甸各土司作战的汉土官兵上万。

另有朝鲜兵1万多,叶赫部1万多。

还有数量不菲的京营部队。

除了京营战力比较拉胯之外,其他各支军队各有所长,而且全是在各地精挑细选的勇士。

将领方面:

总指挥杨稿曾经指挥了第2次明朝抗倭战争,对日本战国精英多次取得大胜。

各分路将领中杜松、马林、李如柏、刘綎等,也都是具备多年的从军生涯,能力可圈可点。

除了李如柏在战役期间延误军机之外,其他几支部队都表现出了旺盛的战斗精神和求战的渴望。

而且,从杨镐对各路大军的规划来看,本来就寄希望于杜松在萨尔浒一带和努尔哈赤的后金主力形成战略僵持,然后在战斗的最关键时刻,马林所率领的明军叶赫部联军对后金的侧翼发动攻击。

以杜松所率领的4万部队,即使没有控制住萨尔浒的战场,也不至于当天就败。

到了第2天,马林和叶赫部参战后,在兵力上至少不弱于后金军队。

这个时候努尔哈赤主力被拖在萨尔浒,而刘綎所率领的明、朝联军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就能抵达赫图阿拉。

赫图阿拉兵力空虚只有4000老弱,在刘綎的攻击下坚持不了多久就会被拿下。

这里聚集着努尔哈赤手下众多主要将领的家眷,一旦赫图阿拉失守,努尔哈赤就算击败了杜松、马林也虽胜犹败,底下人肯定会纷纷背叛。

所以,只要杜松和马林这两支主力部队能够坚持个三五天,萨尔浒之战他就输不了。

可实际的结果是,明军根本抵挡不住后金军队的猛攻。

战力最强的杜松部竟然连一天都坚持不下来。

最次的李如柏这一路,竟然还未跟后金军队交锋就吓得屁滚尿流。

明朝一个人口上亿的大国家,搜刮了全国精卫拼凑起来的部队,怎么就这么不禁打呢?

要知道,努尔哈赤的后金军队可是倾国出击。

也就是说,后金军队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是当地普通人的战斗力。

难道是明朝人体格太弱?

记得周星驰的《大内密探零零发》中北方金人曾经有这样的台词:汉人体弱,士兵多病。

在生活中也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思想,觉得少数民族身材天生高大威猛,遇见个瘦不拉叽的小瘦子,就觉得他不正宗。

好像身体瘦弱是华夏族的特点,而周边的民族个个身体强壮无比,一个个都像人形高达一样。

其实,这是一种刻板思想,并没有真正的反映出不同民族之间的身体状态。

实际上,东亚地区在经过几千年的交流之后,身体素质方面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就比如,基因检测显示成吉思汗竟然是刘邦的后裔。

在今天的各项体育赛事上,其他民族也没有表现出在运动方面和身高方面的先天优势。

所以,明朝精锐打不过八旗和身体素质无关。

难道是明军士兵吃不饱饭没劲?

众所周知,明朝后期卫所制崩溃,朝廷上下腐化堕落,大多数士兵经常处于欠响欠粮的状态。

对于士兵们的讨响行为,有的官员不分青红皂白就予以武力镇压。

例如,在第一次抗日援朝战争结束之后,浙江兵讨要军饷,结果在蓟镇遭到武力打击,1000多人几乎全军覆没。

“己未,南军‬以要挟粮饷‬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歼,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这些英勇的士兵没有在和倭寇交战的战场上阵亡,竟然被自己人给杀掉了。

在《绣春刀1》这部电影中,丁修应该就是这批浙江兵的幸存者,所以丁修对他师弟在锦衣卫供职非常不满,希望一起退隐江湖。

《绣春刀2》中,丁修的师父丁白缨很有可能是这支浙军将领的后代,她从小习武,还帮助父辈训练手下士兵,所以虽然看上去年龄不大,却被这些士兵称为师师父。


不过,相对于大多数明军得不到充足粮饷,各级将领为了能够保证自己掌控军队,手下有一帮非常能打的家丁,到总兵这一级往往有数千家丁。

比如,李成梁手下家丁数超过8000,吴三桂手下家丁数超过3000。

这些家丁粮饷充足,对主将忠心耿耿,他们在和八旗精锐进行作战的时候经常能打得你来我往,战斗力绝对比普通的八旗士兵强。

明朝在准备萨尔浒之战时,从各军镇调的兵都不多,蓟镇的兵源额度已经高达八九万人,但只抽调了几千人,不到总兵力的1/10。

从这方面来看,大多数应该都属于家丁,剩下的少部分也是预备家丁级别,战斗力不会比普通的八旗士兵差,这些都是各级将领手下的心腹不可能被亏待。

而且,从明军的行军速度来看,大多数士兵素质是相当的不错。

杜松为了抢功急行军一天一夜,跑了100多里地。

要知道,这可是重装火器和冷兵器的混合部队。

即使在拿破仑时期,混合部队正常的行军速度每小时也不会超过3公里,一天就算是行军10个小时也不会超过25公里,100多里地至少得走两天。

而且,杜松在抵达萨尔浒之后马上投入战场,面对以逸待劳的后金军队一度取得战场的局部优势。

可见,杜松率领的军队水平还是可以的。

马林部、刘綎部在行军中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只有李如柏率领的部队差点意思,尤其是京营部队基本上就是气氛组,但即使没有李如柏,后金的赢面也不大。

明军雪崩式溃败的原因。

总的来说三个原因。

作为主攻的杜松方面军在经历了急行军之后,面对以逸待劳兵力上远超杜松的后金军队,不应该立即发动总攻,更不应该多次分兵。

马林、刘綎两支部队同样因为轻敌落败。

俗话说: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啊。

萨尔浒之战爆发于早春时节,刚下完雪天气还非常冷的时候,努尔哈赤他们是本地人无所谓,别说早春,大冬天都没关系。

可明朝军队大多数都来自长城以南,还有不少人常年生活在西南地区,哪受得了这种气候。

本来按照杨镐的想法,天气转暖之后再进攻,而且还能再调集2万土司兵。

可万历皇帝等不及了,不断催促。

万历皇帝整天在京城的皇宫里呆着他哪知道战场上什么情况?

这个时候既然让杨镐担任总指挥,就应该赋予他足够的权力,不要学习常凯申微操。

从古自今都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

于是,本来这场仗明朝就算是输了也能撕下来后金一大块肉,让后金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后继无力,也不可能让明军失去和后金主力野战的信心。

但是,因为综合的因素的影响,导致战争最终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明朝   努尔哈赤   家丁   作战   精锐   体格   将领   战斗力   手下   士兵   主力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