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鸦片战争提前到乾隆年间,能打赢英国的入侵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大英帝国以区区1万多人,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斗,最终迫使清朝签订我国近代史中第1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之后,大清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眼中的肥肉。

那么,如果大英帝国提前半个世纪,在乾隆年间入侵清朝,以乾隆大帝的文治武功和当时的国力,有没有可能击退英军的入侵呢?

乾隆时期的清朝。

乾隆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对周边用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时期之一。

期间,乾隆对越南、缅甸、大小金川、准噶尔等地不断作战,基本上都取得了胜利,

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对新疆地区统治的恢复,并且牢牢控制住了伊犁河谷地一带。

但是,战争也让乾隆朝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仅大小金川之战就消耗白银达7000多万两。而当时大清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只有三四千万两。

对缅甸战争花的钱少点,在历时长达7年战争中,先后出兵4次,消耗白银上千万两。

不过,战争毕竟带来了不少红利,正是通过这些厂耗资巨大的战争,清王朝才最终确立了东亚霸主地位,让已经在印度地区站稳脚跟的大英帝国不敢轻易对清朝宣战,只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能够获得在清朝的贸易利益。

乾隆时期的英国。

乾隆年间大英帝国正值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

乾隆21年,也就是1756年,7年战争爆发,英国夺取了法属加拿大,确立了在印度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第1次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的展开。

1765年,即乾隆30年,英国发明珍妮纺纱机,生产效率提高数十倍。

1785年,即乾隆50年,瓦特改良蒸汽机,这意味着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1789年,即乾隆54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英法之间的霸主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此时,大英帝国的国力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每年财政总收入超过3000万英镑,也就是1亿多两白银,大概是同时期清朝财政收入的3倍。

所以,大英帝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可以发行超过7亿英镑的国债,能够常年保持一支总兵力超过13万人的海军部队和20万陆军,还能每年支持盟友上千万英镑军费。

可以说,乾隆时期的大英帝国在综合国力方面已经对当时的清朝,有了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

清朝最大的优势就是,距离英国足够远,人口足够多,国土面积足够大,乾隆的权威足够高。

乾隆时期,大英帝国刚刚巩固在南亚次大陆的统治地位,直到1824年才发动对缅甸的入侵战争,1839年才确定对马来西亚的殖民统治。

所以,英国如果在乾隆时期想要攻打大清,就只能依靠从南亚次大陆地区出发,而在路上是没有中转站和补给地点的。

相对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的持久作战能力要下降一大截。

清康熙39年,也就是公元1700年,大清的人口就已经达到1.5亿人;到了乾隆55年,也就是1790年,人口就超过了3个亿。

也就是说,乾隆年间大清的人口基本上处于2~3亿之间,大约占到了全球人口的1/3。而同一时期英国的人口只有600万到1000万,大约只有清朝人口的1/30。

理论上,清朝只需动员1%的力量就可以集结百万大军和英军作战。

经过清朝前几位帝王的努力,清朝到乾隆年间的国土面积已经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

这个庞大国土的好处就是:清朝如果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英国爆发大规模战争,乾隆可以派出一支军队通过尼泊尔越过喜马拉雅山脉;再派出一支军队通过缅甸越过曼尼普尔山脉。从北和东两个方向攻击英国孟加拉殖民地。

一旦孟加拉殖民地被清军占领,大英帝国的远征军将会失去距离他最近的后勤补给基地。

2000年的中央集权制王朝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乾隆年间达到极盛。

乾隆基本上可以做到对全国如臂使指,他的意志所达之处无人能够与之相敌,这才保证乾隆可以在战争中调集各种资源和对手拼消耗,也可以确保各级官员在执行中做到万无一失。

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在前往京师的路上就吃惊的发现,清朝官员能够确保英国的所有礼品拆封之后分批运输,竟然分毫不差的抵达目的地。

这种强大的执行力,就连当时的大英帝国也望尘莫及。

清朝的不足之处。

乾隆年间。大清正在逐渐从冷兵器部队向半冷兵器伴火器部队转变。很多地方不对的,火器装备率达到了50%左右。但是相对于西方世界在技术水平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同时期西方已经大规模装备燧发枪,而大清仍然以火绳枪为主。

早在清朝初年,朝鲜火绳枪手在和远东哥萨克燧发枪手对抗的时候就发现,两种武器存在的技术代差,使朝鲜火绳枪手在正面对抗时很吃亏。

到了乾隆年间,西方国家不仅大量装备了滑膛枪,而且正在向线膛枪转变,无论是精准度还是在发射速度方面,相对于清军都有明显的优势。

按照当时西方的步兵操典来看,400米距离的误差大约为1米左右,200米距离的误差大约三四十厘米,这比清军的火绳枪精度要高得多。

燧发枪的射速也有优势,一个经验丰富的火枪手一分钟之内能够正常发射4~5次,而火绳枪一分钟通常也只有一两次,大概差了3倍。

所以,想要获得同样的火力,至少要集中3倍的兵力优势。

但是火绳枪因为其特殊的击发原理,不能排列密集队形。

在大规模交战的时候,火绳枪的火力密度是远远比不上燧发枪的。

火炮的技术差距同样非常大,乾隆时期西方军队主要以6磅和12磅火炮作为主要野战火炮。

清军同样口径的大炮不仅射程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由于铸造技术的差距,重量上至少是西方同口径火炮的2~3倍。

英国从18世纪开始到20世纪之交这将近200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陆军,其强悍的龙虾兵能够排着密集队形迎着对方的炮火前进,直到抵达最佳射程之内进行反击。

通常情况下,英国火枪兵在作战中能够保证1.5%左右的命中率,以战时常见的650人规模的步兵营为例。

使用燧发枪的英军士兵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射出1800颗子弹,杀伤27名敌军。

这个杀伤效率还是非常惊人的,意味着如果双方进行半个小时的射击,英军这个步兵营将会取得杀伤710人的战果。

当然,通常情况下双方不可能维持半个小时的交火,基本上10~15分钟之后就已经打乱对方阵型。

这个时候,英军将会端着刺刀开始冲锋,进行白刃战。

而支援步兵作战的英国炮兵同样具有极高的战术素养。

在战斗中,通常1门6磅炮可以在800~1600米的距离上对骑兵每发射一发炮弹造成6人的伤亡,对步兵造成8人伤亡。

由于当时采用了炮群侧射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炮弹横穿敌方阵型造成的杀伤力,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一颗炮弹杀死十几个人的事情。

而清军在炮火的运用上还没有表现出比较系统的战术,这主要是因为清军所面对的敌人往往装备更为落后。

至于当时的八旗子弟就更废了,嘉庆皇帝曾经回忆,他随乾隆第4次南巡的时候亲眼见到八旗士兵在训练时的状态,射箭,箭脱靶;骑马,人坠地。

所以,乾隆年间虽然对军队进行过整顿,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才导致在攻打大小金川的时候以绝对的兵力优势,竟然耗费7000万两白银,8万余清军士兵,历时两年,付出了万余伤亡才获胜。

正常情况下,大小金川这种人口几万,青壮几千的小地方只需一支偏师就能搞定了。

乾隆年间,虽然理论上可以征召上百万大军,但是真正能让乾隆放心的少之又少。

绿营兵已经降为保安队,八旗劲旅能用的人也不多。

所以,乾隆通常都是调用索伦兵前往各地作战。

可索伦人太少了,通常只能调动两三千人。

如果一场战斗索伦兵损失过百,都会让将领心疼不已。

而且,索伦兵在战场上主要使用的是弓箭,面对同样以冷兵器为主的对手还能够发挥骑射优势。

但是面对英军这种以火器为主,配合胸甲骑兵进行冲击作战的混合兵种,恐怕在战场上很难有所作为。

而且,如果错估了英军野战炮的射程和威力,很有可能会在英军炮群的攻击之下付出惨重的伤亡,还未等交战就退出战场。

结果赢还是输

如果乾隆年间英军远征清朝,大概率会被击退,甚至位于南亚的殖民地也会遭到清军的进攻。

理由:

乾隆对同时期世界的局势有相当的了解,如果不是因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乾隆已经决定派出一个使团前往法国出访。

所以,对于当时的世界局势,他多少会有一些了解,也有很强的求知欲,这方面远超道光。

如果他发现清军以南亚次大陆为基地远道而来,很有可能会命令福康安等人率领军队,从缅甸、尼泊尔两个方向攻打英国在南亚的殖民中心孟加拉,使英国陷入三线作战。

虽然手下能战之兵不多,但是乾隆还能做到对全国各地如臂使指。

为了打赢大英帝国,筹集几亿两白银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只要钱够,就能源源不断的招募军队跟英军拼消耗。

就算是军队的战斗力拉胯,也能通过人数优势让英军付出沉重的代价。

乾隆在这一点和他的爷爷康熙非常像。

康熙为了对付郑氏集团,制定迁海政策坚壁清野。

乾隆这一点不比他的爷爷康熙差,如果英国企图通过占领沿海某几座城市来逼迫乾隆签订城下之盟,恐怕他也会学习康熙通过迁海政策退守内陆。

而且,乾隆是个非常好面子的人,天朝上国的思想不可能像道光皇帝那样轻易签订城下之盟。

英军在后方基地遭到攻击,弹尽粮绝之际,除了狼狈的撤回印度恐怕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如果鸦片战争发生于乾隆时期,很有可能会以乾隆的胜利而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英国   大英帝国   鸦片战争   火绳   缅甸   乾隆   作战   清朝   英军   人口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