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瑗珲条约》上应该得到什么教训?

俄罗斯刚刚庆祝完巜瑗珲条约》签订165周年,中国人民的伤口上又被撒上了一把盐。在“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勿忘故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起缩疆失地达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外交惨案的最终发生?

现在看,除了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韦约夫的极度狡黠,和清朝两位当事人——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和封疆大吏黑龙江将军奕山的昏聩怯懦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口,在于满清政府实施了200多年“封禁东北”政策后,导致的东北地区沃野千里却人烟稀少,这成为俄国能够割占我国外东北的最基础条件。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先天不足就是满族人口太少,他们对数量庞大的汉人始终心怀恐惧和不信任。入关之前,辽东汉人几乎被清政府屠戮一空。东北的少数民族则被编成“八旗”带进关内。满清政府还“深谋远虑”地为自己设置了“退路”:在辽东设置柳条边,禁止关内百姓前往东北垦荒定居。从1644年入关到1865《瑷珲条约》签订时,经过200多年的“封禁东北”,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黑土地人烟已经极其稀少。在这样的背景下,缩疆失地的惨案终于发生。

《瑷珲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亡羊补牢,废除了“封禁东北”政策,关内百姓如开闸洪水涌入东北,40年功夫新增了2000万人口。此后,不管是俄罗斯人,还是日本人,再也没能割占成功东北土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有争议的中印边界和南海岛礁上,我们应尽早启动大规模移民实边。人,也只有人,才是守卫国土的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条约   辽东   俄国   关内   失地   汉人   惨案   满清   清朝   教训   人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