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上世纪的“接班制”

“接班制”开始于1956年。劳动部于1956年发出了《关于年老体衰职工以其子女代替工作问题复轻工业部的函》,决定在轻工行业中,实行特殊招工政策和权宜性的照顾措施。后来在1978年6月,为了消化吸收大量返城的知青,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文件中规定:凡到退休年龄的职工,符合条件的,允许一名子女顶替参加工作。这无疑,为子女“接班”顶替,定下了法规方面的基调。

接班制让上世纪工人阶级的腰杆子更硬,一家二代三代人在同一个单位甚至于同一个岗位的情况屡见不鲜,也引来了多少悲喜剧。当年我学校毕业进单位的时候,同车间有一个三十出头姓李的女师傅,车间人送外号“十三妹”,后来闲聊时得知,“十三妹”师傅的父亲当年因为工伤死亡,按接班政策可以安排一个子女顶岗,她家当时有两个孩子,李师傅是老大,13岁,读初一,下面还有个弟弟8岁,读三年级。李师傅上午还在教室上课,下午就改了年龄进了厂当了工人老大哥。13岁的小女孩啥都不会,加上又死了父亲,车间的同事都心疼她,不让她干活。当时车间里经常出现的场景是一边是工人们热火朝天的生产,一边是我们13岁的“十三妹”师傅跳皮筋,看小人书。我进厂那年“十三妹”师傅33岁,已经有了20年工龄。

还有一个是我父亲的同事,半边户,妻子孩子都在农村。大概是85年吧,他到了退休的年龄,农村的两个孩子按接班政策可以安排一个进厂,老大是女儿二十出头,老二是儿子快二十岁,让谁接班让父母犯了难。当时农村苦,农村人苦,都想进城当工人,女儿想接班,儿子也想接班,最后让儿子接班进城当了工人。儿子进城当工人没几天,女儿想不开,喝农药死了,父亲因为自责,没两年也死了。

最搞笑的是老师也可以接班。当年我读的是子弟小学,有一个张姓老师就是农村接班来的。可怜的张老师自己都认不了几个字,知识水平连一年级都教不了(不会汉语拼音),学校想让他教体育,奈何腿又略有残疾;想让他教音乐,奈何五音不全。最后让他去教《思想品德》,照本宣科,倒也勉强胜任。

后来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接班制在明面上消失了,但是隐形的接班制还是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单位内部招聘。铁路,石油,烟草等垄断型国企一直到前上十年都是有针对职工子弟的内部招聘。再后来,又隐蔽了一些,你照顾我的子女,我照顾你的子女,大家心照不宣,一家几代人铁了心的要为国家做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轻工业部   车间   师傅   子女   工人   职工   儿子   父亲   农村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