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伐土司:走进贵定巩固,追寻水东宋氏、庭氏土司遗迹

上周,笔者写了朝廷和土司势力进入贵州黔南,最终朝廷开辟“生界”,贵定建县的历史往事。

本周,笔者简单写写土司、卫所、州府的一些情况,以及水东宋氏新添司、平伐司的故事......

本篇文旅随笔是上一篇《旧治古城:走进贵定旧治古城,溯源贵定县的前生今世》的姊妹篇,两者共同构成了朝廷开发贵州的历史缩影。

一、土司、卫所与流官

01.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源于隋唐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朝廷任命当地土著首领为世袭刺史、知州(也称为土官),后来就演变为土司。

土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世袭其职,世有其土,世有其民”,实际上和土皇帝差不多。

当然,土司并不限于本地土著首领,朝廷往往会从中原汉地诏命或征招一些人,许其到少数民族地区“平叛”,成功后可以世居其地、子孙世袭,这些人最后也就成了当地土司。

宋元时期,土司规模开始扩大,至明朝时达到鼎盛。

明末时改土归流,土司开始渐趋衰落;清朝时大规模改土归流,土司势微;民国时内忧外患,土司逐渐被取消;极个别土司残余,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朝廷为制约土司,往往会在一地设立许多土司,为有所区别,对土司级别进行了分级,级别高的土司可以对区域内级别低的土司进行节制。

以明代为例,土司分为宣慰司(从三品)、宣抚司(从四品)、安抚司(从五品)、长官司(正六品)、蛮夷长官司(正六品)等。

笔者按:水西土司顺德夫人奢香和水东土司明德夫人刘淑贞,因为忍辱负重维护团结、稳定边疆、修建驿道,功劳巨大,被朱元璋封为二品,为特例。

鼎盛时,贵州大大小小土司达300多个,大的如水西安氏、水东宋氏共同领有贵州省大部,小的土司和一个行政村差不多。

02.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朱元璋的创造,其构想源头是隋唐时代的府兵制。

卫所组织严密,是一种以军事功能为主,兼具生产功能的特殊社会组织,每个卫所都有一特定区域,与其所在地的府州县相区分。

明朝时,每卫军额5600人,士兵称“军”,另立军籍,世代为军,多数卫建有专城,称为“某某卫城”。

一般而言,每卫设左右前后中五个千户所,千户所下面再设置若干百户所(军额112人)。

卫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级别为正二品,高于宣慰使(从三品);千户为正五品,高于安抚司(从五品);百户为正六品,与长官司品级相同。

朱元璋在云贵设立卫所,一开始的目的是确保湖广到云贵官驿要道的安全,后来卫所逐渐从线状向面状扩展,就又有了制约土司的意图。

明朝时,朝廷在贵州先后设立了贵州卫、贵州前卫、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卫、安庄卫、安南卫、普安卫、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清平卫、兴隆卫、都匀卫、乌撒卫、毕节卫、赤水卫、永宁卫。

至明万历时,贵州合计军户72273户、261869人,多为汉人。

03.流官制度

与土官相对应的,就是“流官”。

流官是由朝廷直接任命,不可世袭,根据朝廷任命“流动”为官。所谓“改土归流”,其实就是取消土司改为流官治理的意思。

朝廷刚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时,多会先设置“某某军民府”,如贵州建省之初直辖之地仅有废除的原思州、思南土司辖地8府(设流官治理),在贵阳,设立的就是贵阳军民府,直到后来明英宗天顺年间平叛“东苗之乱”后,才设立的贵阳府。

朝廷为削弱土司的实力,在一定时机时在土司辖地设置土知州、土知府、土知县等,其长官由土司的宗族担任,但不能世袭,比照朝廷设置的州府县管理,隶属于布政司,而不是宣慰司。

土知州、土知府是朝廷采取的一种过渡措施,土司和朝廷彼此心知肚明,只不过因为长官由土司宗族担任,彼此到也都能接受。

不过,朝廷最终的目的是改土归流,因为政令必须畅通到县(县以下多采用自治方式)。这种治理模式,早在秦始皇最终选择郡县制时就已经确定下来了(笔者注:西汉初期郡县与封国并存过一段时间)。

04.三者关系

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土司、卫所、流官往往并存,三者之间既互相借重又互相制约,即互相博弈又互相一体,即互相独立又互相交织,都是朝廷统治边疆地区的一种手段。

毫无疑问,土司对朝廷设立卫所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慑于朝廷实力的强大,不敢反抗而已。

当然,对于较小的土司而言,卫所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不被更大的土司吞并的保障。

而卫所兵力有限,并不能完全保障辖区安全,一般的小患,最好是土司出兵出力出钱解决;如果遇到“叛乱”,还需要“调动”土司实力共同“平叛”。

所以,土司和卫所的矛盾并不是很突出,更多的时候是相互借重或相互利用的关系。

当然,如果土司叛乱,土司和卫所就是敌我关系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而土司和流官的关系,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了,天然存在结构性矛盾,这个很好理解,设立府、县的地盘从哪儿来,就是从废除土司得来的。

相对而言,卫所和流官并无太大矛盾,抛开特殊情况下的私人矛盾,卫所和流官都是朝廷打入土司的“楔子”,是天然盟友关系。

二、平伐司与新添司

01.平伐宣抚司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河北真定(今正定)人宋景阳携七子一女奉朝廷令进入贵阳平叛,宋景阳就是水东土司始祖,其子女及后裔最终掌管“七司八印”,开创了宋氏对贵阳地区(含现黔南惠水、贵定、龙里等区域)数百年的统治。

其中宋景阳第七子宋存廉获封“平蛮金统上将军”,封地大致就是现在黔南州贵定县沿山、云雾一带。

不过那时宋氏刚入黔,宋存廉的封地更多是名义上,并没有实质性占有。

就如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至洛阳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封地西戎。但西戎为少数民族世居地,襄公基本上是有国无土。直到后代如秦穆公等以周王分封之地为名打下西戎大片土地,秦国才开始强大起来。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宋存廉后裔宋锡章被封为征南大将军,子孙世袭大平伐宣抚使;宁宗庆元四年(1198),宋锡盛因军功,子孙世袭小平伐副安抚使。

大、小平伐司均在现黔南州贵定县境内。

水东宋氏七司八印墙体绘图

02.新添长官司

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宋景阳长子宋存孝后裔宋永高(喇平安抚使)攻占了麦新城(今贵定县城),改名“新添城”。

宋永高派第三子宋胜驻守新添城,宋胜为首任新添葛蛮安抚使,是水东宋氏新添司的始祖。

宋胜到任后不久,就将治所迁徙至同族掌管的平伐司地,就是现在的贵定县旧治古城。

明洪武四年(1371),新添安抚司被降级为长官司。

现在,新添长官司衙署在贵定县德新镇,笔者不知具体迁徙时间。

明天启年间,贵州爆发“奢安之乱”,水东宋氏土司参与叛乱。

朝廷平叛成功后,改土归流,废除水东土司,水东直辖十二马头被设立为开州,派驻流官治理。

但水东土司管辖的较小土司并没有被一起废除,原因也很简单,此时土司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已不能对朝廷构成实质性威胁,而一些征兵、服役、收税等“脏活”“累活”,还得本地土司去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新添长官司被废除,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延续了七百多年。

村中指示牌

新添司衙署旧址

因主人未在家,我未入内参观

三、庭氏长官司

平伐司宋氏土司为宣抚司(从四品),可以对平伐司境内较小级别的土司进行节制,或者讲代朝廷行使管理职责。

平伐司境内有庭氏长官司(正六品),受宋氏节制,其历史渊源比宋氏还早。

五代时,滕番因征南有功,被后蜀授宾化令,世守其土。时间久远,宾化被讹称为“平伐”,滕姓也被讹称为“庭”,这就是平伐庭氏长官司的来源了。

关于“庭”性,还有一个说法是,平伐庭氏先祖官印上的“姓”字遗失了,于是取其名字中第一个字“庭”字为姓。

01.司头牌坊

清道光九年(1829),司头寨庭绍运为纪念其母周氏(贵定县处士庭德烜之妻)和其嫂闵氏(贵定县学府生庭绍瑚之妻)节孝而建的牌坊。

牌坊为四柱三门三楼式牌楼,一边是纪念周氏,另一边纪念闵氏。

中间匾额题“锡命双荣”,匾额两边对联“蓝坊向帽坡名胜迹迹昭万古,新司邻巩固文明乐土占千秋”,反映了牌坊和名胜、新司和巩固相得益彰,昭示了境内安居乐业、文明开化的景象。

遗憾的是,“十年时期”,牌坊受到毁坏。

2007年,庭氏后人集资修复,牌坊边上有一块功德碑记录了捐款者名单。

稍微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牌坊上的一些对联,其实是后来描上去的,说明原来阴刻文字已被敲毁。

司头牌坊

02.高笕水利

我从新龙村往光辉村途中,看见出新龙村不远处有一座桥梁,于是停车查看。

这是一座单孔古桥,桥下小溪从流向来看注入独木河,小桥曲面平缓圆润,桥拱用料工整,桥体巨石筑就,石块呈现褐色,缝隙之间并无现代水泥混凝土,确实是古桥无疑。

远观隐约可见石桥

不过让我纳闷的是,桥体上面又有一道石墙,质地与颜色同桥身,可以判断此石墙与古桥本身是同时建造的。

近看石桥之上为石墙

从石墙宽度小于石桥来看,石墙其实并不是古桥本身一部分,而且贵州古桥历来喜欢做薄拱券,一则是减少石料降低成本,二则减少桥身重量。

那么,这道石墙又是干什么的呢?

直到我爬上石墙,看到石墙顶部两侧沟渠,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古代水利工程,是一个过水渡槽!

石墙上渡槽(水泥盖板下)

从渡槽上看新龙村

从沟渠处看新龙村、司头牌坊、我停车处

司头寨虽处于独木河流域,但独木河在此区域落差极小,比较平缓,难以灌溉高于河面的万亩良田。

于是,当地百姓从山腰上建沟渠引水,流至此小溪时,再建渡槽引水灌溉司头、工固等村寨万亩良田。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说它伟大,并非其工程巨大,而是此水利工程形成溪上桥梁、桥上渡槽的“十”字结构,同时还兼有桥梁道路的功能,非常有创造性。

石桥、石墙和渡槽

我看到附近有一位大哥,于是去向他了解这个水利工程。

大哥说:这个地方叫gaojian,石桥大概有几百年历史了,目的是将发源于山洞的水过渡槽灌溉稻田,至于是谁所建,何时所建,就不清楚了。

我心中不免有点小得意,和我猜测的完全一样。

大哥说:渡槽上面的水泥盖板是现代加的。我不禁摇头,感觉是给古城墙贴上了几块瓷砖。

大哥也说不出“gaojian”二字究竟是哪两字,我推测是“高笕”两字。

“笕”的意思是“安在屋檐下或田间的引水的长竹管”,名字为“高笕”,可能原来修渡槽前此处就有长竹管引水吧。

我个人猜测,高笕水利工程是平伐庭氏土司或司头寨庭氏司头出资或集资修建的,司头寨有两个司头历史上小有名气,人称庭五、庭六,不知是不是他们建的。

03.冗山桥/光辉桥

从高笕水利工程处继续出发前往光辉村,还未到光辉村(离村约3公里),靠近独木河,就可以看到冗山桥了(也叫光辉桥)。

冗山桥边正在修建贵阳至平塘高速公路摆龙河大桥,很好找。

摆龙河与冗山桥

冗山桥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由平伐司土司庭光乾主持修建,横跨于摆龙河(独木河上游)上,是连通平伐司和贵定县城的重要桥梁。

冗山桥为三孔石拱桥,为青石质料石建成,雄伟高大,桥长39.4米,高8.7米,宽7.6米,桥两侧居然还修建了下桥石阶。

桥边有一通高大石碑,记载了建桥的经过,不过风化严重,字迹难辨。

桥下摆龙河风景优美,两侧竹堤随河蜿蜒,倒影入河,竹下钓者众多,田园风光,意境悠远!

桥面古道

从桥面看下游,远处为光辉村

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新添长官司衙署: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德新村新添司组;未定级文物点。

02.司头牌坊: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沿山镇新龙村司头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03.高笕水利: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沿山镇新龙村。

04.冗山桥/光辉桥: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昌明镇光辉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土司   新龙   牌坊   渡槽   贵定县   贵定   贵阳   石墙   贵州   朝廷   遗迹   官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