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鄂尔泰是如何凭借着“改土归流”的功绩配享太庙的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朝廷往西南派遣了一位40多岁的满族官僚。这个人长得瘦瘦高高的,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干练的文人。但谁也没有想到,此人会给日后的西南地区带来深刻的改变。

这个人的名字叫西林觉罗.鄂尔泰,是雍正皇帝从一众干练的官员中提拔起来的。此次雍正皇帝派遣鄂尔泰到西南担任云南巡抚的职务,就是为了交给他一项艰巨的任务——“改土归流”。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要将那些原本处在土司统治之下的土地进行政治上的改革,使它们真正归于封建朝廷的统治之下。

按理来说,改土归流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之前的历代中原王朝在实施改土归流的策略时,却屡屡碰壁。最终,这项大业还是在鄂尔泰的手上才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那么,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派鄂尔泰去处理改土归流的事情呢?鄂尔泰又会如何处理这个前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呢?最终,改土归流的问题又是如何被鄂尔泰解决的呢?

这一切,还要从鄂尔泰的经历开始讲起。

与清朝初年的普通满族大臣不同。别人往往都是凭借着祖上的军功或是个人的武艺,才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的。

但鄂尔泰的家族非常重视儒学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鄂尔泰从小就熟读了四书五经,也将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念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心理。

少年时期的鄂尔泰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父亲。每次父亲办完事情回家之后,就会抽查鄂尔泰的功课。一旦鄂尔泰回答不上父亲提出来的问题,等待着他的往往就是一顿暴打。

因此,童年时期的鄂尔泰基本上不敢不好好学习。当别的八旗子弟在打闹嬉戏的时候,鄂尔泰却在刻苦读书,也使得鄂尔泰养成了和其他八旗子弟截然不同的性格。

后来,鄂尔泰的父亲突然去世了,为了养活家里的两个弟弟,鄂尔泰必须去朝廷里谋一份官职,好维持家里的生活。

最终,鄂尔泰以满族人的身份得到了“御前侍卫”的工作。但鄂尔泰这个侍卫与别的侍卫也不相同,他平日里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读书学习,有空了还会写写文章。

有一次,康熙皇帝组织当朝的汉人大学士与满洲大臣互相切磋文采,傲气生的鄂尔泰就直接站了出来,表示自己也要参赛。

在康熙帝看完鄂尔泰的文章之后,他立刻龙颜大悦,表彰了鄂尔泰。在康熙帝看来,满洲子弟里能够出现一个可以在文采上与汉人大臣们相提并论的人是非常罕见的。这段经历也为鄂尔泰日后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后来,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向手底下的大臣打听有没有清正廉明、大才堪用的人。有人便向雍正皇帝推荐了在京担任低级官员的鄂尔泰。

雍正皇帝几乎立刻就想起了这个人。因为自己在当亲王的时候,曾经就想要拉拢鄂尔泰,但却被他给拒绝了。

当时的鄂尔泰不过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官员,他居然敢直接拒绝清网的邀请,由此可见,此人的志气绝对不能小视。

在经过一系列的考核之后,雍正帝决定将鄂尔泰派往西南担任云南巡抚,同时监管贵州的事务。

由于当时清朝并没有任命云贵总督,所以鄂尔泰这个职位名义上叫巡抚,实际上就是总督。而雍正皇帝派给鄂尔泰的任务,就是让他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的策略。

在当时的西南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世袭贵族和土司首领。而部落里的土地和人民,对于这些家伙而言,就是他们的私产。

他们不但可以对这些人的身体随意处置,甚至还可以随意地用“杀人”的方式来取乐。因此,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已经达到了一种无可复加的地步。

在清朝以前,确实也有中原王朝曾经试图解决过西南地区的土司问题。但这些土司往往都仗着自己熟悉当地的地形地貌,与中原王朝的军队展开周旋。

时间一久,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往往会认为,解决这些地方上的土司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好处。而自己还要额外派官员去管理这些地方。经过一番精打细算之后,土司问题就这么被遗留了下来。

在鄂尔泰到任云南巡抚之后,他立刻就向属下的官员传达了雍正皇帝的旨意。照雍正圣旨当中的内容,西南地区的土司问题必须在鄂尔泰的手上得到彻底的解决。

因为当时的朝廷正在推行赋税改革。如果那些被西南土司统治的老百姓得到解放,将会为清朝政府提供一大批新的税收来源。所以,“改土归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必须成功。

在经过了仔细的研判之后,鄂尔泰将西南地区的诸多土司按照暴戾的程度划分为了几个类别。

对于那些治理方式较为温和的土司,朝廷虽然免去了他们的土司之位置,但却依然可以继续让他们当官,管理当地的老百姓。

对于那些平时行为就极其恶劣、深受当地百姓厌恶的土司,鄂尔泰几乎都会带人将他们抓起来,明正典刑。

如果遇到有土司胆敢负隅顽抗的,鄂尔泰也会毫不留情地下令,让军队直接发起进攻。正规军的攻势之下,土司手下的那些残兵败将自然也就很快败下阵来了。

在西南地区逐渐站稳了脚跟之后,鄂尔泰给雍正连上了几道奏疏,说明了自己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的情况。

鄂尔泰认为,西南地区毕竟已经实行了几千年的土司制度。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间,想要让他们突然改过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朝廷需要给西南各地的老百姓一些时间。

同时,鄂尔泰认为,虽然目前朝廷已经在西南地区实施了改土归流的策略。但为了不激化当地的民族矛盾,朝廷所任用的刘官也应该尽量以当地的民族首领为主。

这些人过去本来就是此地的头目,非常熟悉当地的民情和地理,这对于日后朝廷在此地开展治理以及税收活动都是十分有利的。

而且,鄂尔泰个人的身上还颇有一些传统儒家士大夫的味道。他主张在西南地区对当地的老百姓进行教化和开导。这样,西南地区的老百姓慢慢地就会认同中原王朝的统治。

日后,如果中央政府再想委派其他的官员来本地任职,也会变得方便很多。鄂尔泰的这些举措无一不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因此,鄂尔泰的才干也得到了雍正皇帝和满朝文武的认可。

在雍正皇帝打算调鄂尔泰回京的时候,鄂尔泰甚至还坚持要留在云贵地区,督促当地的老百姓开展农业生产。

鄂尔泰认为,只有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税收逐渐稳定了自己才能够回朝向皇帝交旨。鄂尔泰的这番态度也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肯定。

在鄂尔泰实行完改土归流的策略之后,清政府仅在贵州一省就增加了将近三千里的实际控制土地。当地的在籍人口数量也一下子增加了四万户人。

毫不夸张地说,鄂尔泰的改土归流策略为雍正后期税收制度的逐渐完善与国库的逐渐丰盈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改土归流的视野完成之后,鄂尔泰还积极地在西南地区兴修水利。组织有识之士为当地的百姓讲学,以求他们能够尽快沐浴在中原儒家文化的氛围当中。

但鄂尔泰不知道的是,雍正皇帝已经打算调他进入军机处了。这无论是对于清朝的满族大臣还是汉族大臣而言,都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耀。

在鄂尔泰进入军机处之后,雍正皇帝又屡次向他询问了苗疆改土归流的问题。鄂尔泰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雍正皇帝的疑惑一一进行了解答。

由此,雍正皇帝就变得更加器重鄂尔泰了。但说到底,鄂尔泰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出身的满族官员。这在当时全是权贵的清朝政府当中还是非常罕见的。

在鄂尔泰进入军机处之后,各种关于鄂尔泰和其家人的流言蜚语便开始飞速地传播开来。雍正也很快注意到了这种奇奇怪怪的议论声,他决定要着手保护自己的宠臣鄂尔泰。

鄂尔泰本来只是一个镶蓝旗出身的满洲人。在经历了“改土归流”的成功之后,雍正皇帝直接给鄂尔泰封了一个一等伯的爵位,还命他担任满洲镶黄旗的都统。

要知道,自清朝顺治年间,顺治皇帝将上三旗的领导权收归天子之后,镶黄旗的旗主就一直是清朝皇帝本人了。

所以,雍正皇帝将鄂尔泰直接由一个普通的旗人提拔到了镶黄旗都统的位置。这相当于是在满洲贵族当中给予了鄂尔泰仅次于皇族的政治地位。只要有了这个职位,以后也没有满族人敢对鄂尔泰说三道四了。

雍正帝驾崩之前,还特意在自己留给儿子弘历的遗照当中点名要将鄂尔泰和张廷玉的灵位放入太庙,与清朝的历代君主一起“配享”。

当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满朝文武更是一片愕然。十几年之前,鄂尔泰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员。谁知道,他转眼之间就成为了配想太妙的国柱重臣。

乾隆十一年(1745年),鄂尔泰在自己的家中因病去世,享年64岁。乾隆皇帝按照父亲的遗照,将鄂尔泰的灵位放入了太庙当中。这也算是对鄂尔泰平生致力于“改土归流”的一种肯定吧。

参考文献:

《鄂尔泰云南建水治水相关文献考释》后娇娇

《东川府二次改土归流辩》张雷

《明末至雍正朝改土归流之前云贵土司地区的法治》 方悦荫

《论雍正时期鄂尔泰苗疆治理思想的演变——以黔东南为例》张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清朝   满洲   西南地区   雍正   满族   雍正皇帝   王朝   太庙   中原   土司   功绩   朝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