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战:元气大伤的赵国凭什么守住邯郸?

公元前259年,秦国发动二十万大军攻打邯郸。要知道,长平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60年,而一场长平之战直接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全部埋葬。

这四十五万大军可是赵国的主力,而当时赵国可用于出征的总兵力不过七十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后来秦始皇兼并六国可用的总兵力也才六十五万左右。

这也是为什么赵国虽然有二十万的守军,但这二十万守军有一大部分的年龄都是在十八岁以下,又或者是在四十岁以上,完全是不适合当兵的年龄。

按道理来说,秦国不应该败,要知道后来因为战事艰难,秦国又增加了十万大军,总计三十万大军,但为什么秦国还是败了呢?

本不应发生的邯郸之战

其实邯郸之战的发生就是秦国高层内斗的结果,倘若没有秦国高层的内斗,邯郸之战不可能发生,而赵国说不定在当时就得亡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五万赵军的白起并没有停止进攻的脚步,而是分兵两路对邯郸发起进攻,接连攻克皮牢、武安、太原,一步一步向邯郸逼近。

本来白起以为攻克邯郸指日可待,毕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此时的秦军正是一鼓作气的时候。

况且,后来邯郸虽然有二十万守军,但此时的邯郸远远没有二十万守军,要知道组建一支军队是需要时间的。

却不曾想,后方传来了一则令白起意想不到的消息,那就是:立刻回国。

而这一条消息的出现,与丞相范雎有着脱离不了的关系,因为范雎惧怕白起灭掉赵国,到时候位列三公,居于他之上。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有的人或许会为范雎的这种行为感到不耻,但其实范雎有这种行为也可以理解。

他的丞相之位是怎么来的呢?是通过挤走穰侯来的。

要知道,穰侯可是宣太后的弟弟,也就是秦昭襄王的舅舅,他范雎是如何挤走穰侯的呢?范雎能够挤走穰侯,关键原因不在于他,而是在于秦昭襄王,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秦昭襄王对穰侯的态度一直都是欲除之而后快,因为穰侯的姐姐已经是太后,他又是丞相,对于朝政总要插一手,以至于秦昭襄王总有一种受制于人的感觉。

但对于穰侯丞相这个位置又不能说罢掉就罢掉,因为必须要有合适的人选替代穰侯,这也是为什么穰侯先后四次担任丞相。

而直到范雎的出现这一切才发生改观,因为以范雎的能力完全可以担任丞相一职,从他提出“远交近攻”这一国策就可以看得出来。

而白起恰好就是穰侯提拔的将军,因此,范雎与白起是谁都看不惯谁,毕竟谁会与自己恩人的仇敌友好共事。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范雎要给白起挖坑,明明秦军有很大的可能会拿下邯郸,但是他却说秦军已经疲惫不堪,要撤退。

况且,赵国已经答应割六座城池求和。

对于范雎,秦昭襄王是信任的,要不然也不会让他担任丞相,结果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可为什么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六月份,而公元前259年的正月秦国就发动邯郸之战呢?要知道,这才半年的时间。

因为赵国不肯割地,你秦国要是有本事,那就自己过来拿。

这个举动直接将秦昭襄王气了个半死,要知道,一直都是他耍别人,可没有别人耍他的份,当年楚怀王就是被他耍了一把,结果客死秦国。

这个哑巴亏要是吞下去的话,他秦昭襄王有何颜面在六国立足?因此必须要对赵国用兵。不过他不曾想,他的用兵最终以失败告终。

同仇敌忾

赵国敢于拒绝割地,肯定是有了准备,要不然拿什么抵抗秦国的怒火,这个准备就是那临时组建起来的二十万守军。

要知道,这二十万守军虽然大部分都没有战斗经验,但就算有战斗经验的士兵,或许也打不过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的怒气值相当的旺盛。

赵国死在长平之战的那四十五万大军,有的是他们的父亲,有的是他们的兄弟,有的是他们的亲戚,他们能给秦国好脸色看吗?非但不会给秦国好脸色看,还恨不得将秦军扒皮抽筋。

这也是为什么邯郸城内的百姓宁愿用人骨当柴火烧,交换孩子来吃,也不愿意投降。

“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而邯郸一位吏的儿子李同更是愿意率领三千士兵对三十万秦军发动进攻。

他这种进攻不是找死吗?的确就是找死,因为他从进攻的那一刻就没有打算活着回来,事实他也死在了战场上。

但是他的死却是值得的,因为他那不要命的攻势,将秦军打退了三十里。

“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卻三十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而赵国的贵族呢?也是尽力而为,平原君在他的府内举行了大动员行动,除了他的夫人以外,其余的人都要奔赴城墙,帮助士兵防守。

而他的夫人也没有闲着,需要煮饭,修理铠甲。要知道,他的夫人可不止一位。

防守往往就是这样,倘若团结一致的话,在人数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失败的情况,毕竟大家都抱着必死的决心。

怕死的往往打不过不怕死的,况且赵国的装备并不止一手。

围殴秦国

赵国虽然一致对外,但以他那二十万的守军,随着时间的推移,是肯定抵挡不住三十万秦军的,因为他们是防守的一方,神经一直都是处于紧绷状态,时间一久,肯定会受不了,而秦军则可以慢悠悠的攻打。

但是由于突发情况,以至于秦军不能够再慢悠悠地攻打,这个突发情况就是其他国家也加入了进来。

对于自己的问题,赵国是肯定知道的,因此他在组建二十万大军的同时,还派出两路使者,分别前往魏国与楚国。

齐国不是离他更近吗?为什么要前往魏国与楚国呢?因为早在长平之战,他就曾向齐国求援,但是齐国却不肯伸出援手。

要知道,他要的仅仅只是粮食,不是齐国加入战争,齐国为什么不肯伸出援手呢?因为当年致使齐国一蹶不振的五国伐齐,赵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国家。

有的人或许好奇,当年秦国不也是其中的一个国家吗?这可不一样,秦国是强大的,他倘若敢帮赵国的话,秦国又岂会放过他?没必要去帮助一个弱小的仇人,得罪一个强大的仇人。

而赵国的求援之旅顺利吗?并不顺利。

赵国向魏国求援,魏国知道赵国一旦灭亡的话,秦国转过身来就会对自己动手,但是魏王却不敢支援赵国。

毕竟现如今的赵国并没有灭亡,而秦国已经放出话,倘若他魏国敢支援赵国的话,灭掉赵国,第一个就来收拾他。

这也是为什么魏王将十万大军驻扎在魏国边境,坐山观虎斗。

但是魏国的信陵君却打定主意要出兵协助赵国,因为他比魏王更有远见,赵国一旦被灭的话,魏国又岂会有后悔的机会?况且,他的姐姐就是平原君的夫人。

那么他是如何说动魏王的呢?他并没有说动魏王,那他是如何协助赵国的呢?

魏王最宠爱的妃嫔如姬视他如恩人,当年如姬的父亲被别人杀害,魏王都找不出凶手,但是他却将凶手找了出来。

现如今他叫如姬将兵符偷出来,如姬岂有不答应的道理。

而兵符偷出来就行了吗?按照程序上来说已经行,但是统军的晋鄙却看出了问题,倘若他信陵君是来统军的,那为什么就一个人坐一辆车呢?这种阵仗岂不是太小?

那么信陵君是如何解释的呢?解释他是解释不了的,而是选择了更直接的方式,那就是杀掉晋鄙。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信陵君违背了魏王的意志,率领八万大军前往赵国。

不是十万吗?为什么成了八万?因为凡是父子在军队中的,父亲回去,兄弟在军队中的,兄长回去,独生子在军队中的,则自己回去。

这样一来,那八万大军的战斗力远远已经超过了十万大军,因为他们不用担心绝后的问题。

魏国这一边已经搞定,而楚国那一边呢?

平原君跟楚王谈论出兵一事,一直从凌晨谈到中午,但是却一直没有谈出一个结果。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的心态与魏王的一模一样,惧怕秦国秋后算账。

要知道,当时的楚国已经不是春秋时期、战国初期的那个楚国,他的半壁江山已经被秦国占领,就连都城都从郢迁到了陈。

如果就此发展下去的话,楚国是不可能出兵,但是由于一个人的出现,将局面改变,这个人就是“毛遂自荐”的毛遂。

原本平原君打算带二十个门客前往赵国当帮手,但是却仅仅只挑选出十九个,还剩下一个无论如何都挑选不出来。

而就在此时,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平原君还故意嘲讽毛遂,倘若你真的是个人物的话,你在我的门下已经当年,我怎么可能会对你一无所知?毛遂说那是你没有给我机会。

于是,平原君就将这个机会给他。

其余的十九个门客一开始并没有将毛遂当一回事,直到在路上谈论列国之间的纷争,他们才佩服毛遂,因为毛遂说的有理有据。

这也是为什么求援一事眼见即将以失败告终,平原君的十九个门客一致叫毛遂出手,而毛遂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则要命。

他直接冲到大殿之上,质问楚王,你楚王还要点脸吗?他秦国的白起先是攻占你楚国的郢都,再是烧了你楚国先王的陵墓,后是跑到你楚国的宗庙里一顿折腾,现如今你竟然还对秦国软弱,倘若楚国历代君王在天有灵的话,你猜会是什么看法?

“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说的话一句比一句要命,哪一句都点在楚王的死穴上,就算他楚王不出兵,大臣也会请求他出兵,毕竟脸谁都要。

于是,楚国决定出兵,而毛遂也因为这一件事被平原君奉为上客,也就是最高级的门客。

原本拿下一个邯郸就已经足够费劲,现如今又加上魏国、楚国两个国家的援军,秦国又岂会是对手?

况且此时距离长平之战才不过半年,秦军又历经好几个月的战斗,已经是强弩之末,战败是必然的事情,事实也是如此,后来秦国被逼无奈,只能撤军。

“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这也是为什么白起一直称病不肯出战,而他的死因也与这场战争有着直接关系。

因为打了败仗,秦昭襄王一肚子的气,而白起又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出战,还时不时的嘲讽秦昭襄王,就比如,不听我的,现在好了吧?以至于他将怒气都发泄在了白起的身上,再加上范雎从中作梗,说白起满嘴的怨言,为了秦国征战一生的白起,到头来竟然落得了一个自尽的下场。

赵国关于邯郸之战的各种行动不可谓不精彩,倘若在打长平之战的时候,能够有这种觉悟的话,也不至于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要知道,在打长平之战的时候,他可没有向列国求援,而是向秦国求和。而当时秦国高层的打算是,倘若有其他国家介入的话,就撤军。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不过赵国这吃一堑的代价有点太过于惨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邯郸   魏国   秦国   楚国   史记   楚王   齐国   丞相   列传   元气   平原   守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