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疆域图说:谭其骧的秦朝版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关于中国历朝历代的疆域图,目前史学家基本采用的都是谭其骧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朝的也不例外。然而谭其骧的疆域图错误百出,一会儿缩疆,一会儿开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秦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呢?本文就仔细进行一些分析。

一,北方边界:大致以长城为界

秦朝统一初期,也就是前221年,其疆域就是战国七雄疆域的总和,主要是北到燕长城和赵长城,西到陇西和秦长城,南到五岭一带,东到大海。秦朝灭六国后,继承了六国的版图和郡县,并进行了一些调整,于是形成了36郡,《史记》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之后,秦朝的版图又了一定的扩张,其主要是南征百越和北伐匈奴而实现的。秦始皇南征百越后,在百越之地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一共四郡。北伐匈奴后,又从云中郡中析出九原设郡,以管辖河套平原西部地区。经过这两次扩张,秦朝的版图“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朝的北部边界,主要以长城为界,因此比较好判断。人们通过秦长城的走向就基本能够确定秦朝北部边界线。这里需要注意,原本赵国在河套一带只推进到了高阙一带,《史记》记载,“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史记正义》引《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谭其骧误将这里高阙当做现代的高阙,又将秦长城当做了赵长城,因此在战国地图中出现了错误。

北方早期长城地图


许多认为赵国灭亡后,匈奴趁机占据了河套平原。实际上,赵国灭亡后,其疆域也直接归属于秦国,而匈奴占据的是河套平原西部和“河南地”,所谓的“河南地”也就是鄂尔多斯盆地一带,这里在秦长城之外,原本不归于六国版图之内。

秦朝北伐后,将匈奴赶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和河套平原,于是沿着阴山山脉继续修建了长城。秦长城位于赵国北长城的北边,而且向西延伸到了河套平原的西部地区。为了更好地管辖河套平原,秦朝从云中郡中析出一部分,设置了九原郡。同时,北地郡和上郡的管辖范围也越过了秦长城,开始管辖“河南地”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

在东北地区,秦朝并未新修长城,而是继续沿用“燕长城”,目前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燕长城的遗址所在。《史记》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而最让人疑惑的是地图上的燕长城都画到了朝鲜境内,这是为何呢?在战国时期,燕国和朝鲜(箕氏)发生了战争,《魏略》记载:“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潘汗为界,朝鲜遂弱。”

很显然,满潘汗就是朝鲜和燕国的边界线,那么满潘汗在哪里呢?在汉朝文献中,满潘汗又写为番汗,《汉书·地理志下》原注:“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史记·朝鲜列传》又记载:“汉兴,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可见,这里的沛水就是浿水,是朝鲜和燕国的边界线,而该河流是向西南流的,是鸭绿江、清川江或者大同江中的一条。根据考证,浿水就是清川江,因此燕国和秦朝的边界线都画到了清川江下游。

东北历代长城

二,西南边界线问题

关于秦朝南方的边界线,谭其骧的绘制和传统的差距太大。首先在西南方面,传统的秦朝版图都未将云贵高原画入版图,而谭其骧则画入了云贵高原。谭其骧的主要依据是《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然而这里的诸此国到底是大概就是巴蜀附近的小国,并未深入到云贵高原。而通五尺道也不能算为纳入版图的依据,例如汉朝开通丝绸之路,能够说明丝绸之路沿岸的国家都属于汉朝吗?丝绸之路可是一直到达了罗马。

谭其骧将云贵高原画入秦朝版图

因此,谭其骧将云贵高原画入秦朝版图,明显是“地图开疆”。当时,云贵高原并未受到秦朝的影响,这里的夜郎、滇国等国还处于封闭的状态,对外联系很少,以至于后来汉朝使者到来后,两国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如何,闹出了滇王自大的笑话。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史记·西南夷列传》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的秦朝四十八郡图

而且,秦朝设置没有任何文献有在云贵高原设置郡县的记载。目前,秦朝能够靠近云贵高原的郡就主要是巴郡、蜀郡和黔中郡(洞庭郡),其中黔中郡到达了沅江上游地区,这里是夜郎国和原楚国的分界地带。秦朝建立后,并未突破这个极限,毕竟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又忙于征战,对于云贵高原就只能保持原状。

三,象郡问题:到底在越南还是广西

在珠江流域一带,秦朝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其中南海在番禺(广州)、桂林在布山。根据考证,桂林郡的郡治就在桂平县,这里是扼守着西江干流和郁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谭其骧将桂林郡标记到了百色一带,只是非常荒唐的。至于象郡的位置,目前史学家还有争论。

过去,许多史料都提到秦朝的象郡设置在交趾。但是交趾作为明确的地名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因为汉武帝在越南红河三角洲设置了交趾郡。在汉朝之前,交趾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地理概念,泛指南方,《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与此相似,幽州、朔方在汉朝之前泛指北方之地,汉武帝首先将之作为正式的地名确立在帝国的北部边界线。因此,史料中说象郡在交趾,就如同说日南、北向户等词汇,其范围是比较模糊的。

秦代版图南部(河山长水绘图)

又根据《汉书》中的文献记载,象郡的郡治是在临尘,而临尘就是广西的崇左,因此可以判断象郡在广西西部地区。而当时越南北部一带有一个国家,叫做“瓯雒国”。这个瓯雒国后来是被赵佗所灭,而赵佗灭瓯雒国的时候,正好是公元前206年,这一年秦朝灭亡。因此象郡不可能设置在越南北部。后来汉武帝灭南越国,被赵佗兼并的红河三角洲就纳入到了汉朝版图,汉武帝在此设置了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

关于象郡的北部地区,《山海经》有记载“沅水出象郡镡城西,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可见当时贵州沅江源头(都匀斗篷山)属于象郡管辖。另外《山海经》还记载“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 这里的郁水就是郁江,可以证明了象郡位于郁江的上游,而临尘正好位于其上游的左江。臣瓒注《汉书.高帝纪》引《茂陵书》曰:“象郡治临尘,去长安万七千五百里。”


汉灭南越国后,继承了象郡的设置,直到汉昭帝时期,“元凤五年......罢象郡,分属郁林、牂柯。”因此,象郡长期和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是同时存在的。汉昭帝废除象郡后,其北部地区就划给了牂牁郡(汉朝在夜郎设置的郡),南部地区划给了郁林郡(原桂林郡),就此,象郡才消失于历史上。

谭其骧没有将象郡画到越南,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后来,谭其骧在一次演讲上说出了这么画的原因。

我们当初没有把象郡画到越南去,我们是根据史料认真地作了分析,觉得还是不把象郡画到越南去更妥当一些。我们也知道把象郡放到越南去也有一定的史料根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注》都说秦朝的象郡在越南。但是我们没有采用这种说法而主张象郡是在广西、贵州,我们觉得这种主张的根据更坚强一些。因为《汉书·地理志》赶不上《汉书·本纪》可靠,而《汉书·本纪》的材料证明象郡应该在广西。《水经注》的材料虽然可贵,但《山海经》的材料比《水经注》更早一点。《山海经》的材料说明象郡应该在贵州。因此,我们是老老实实根据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以后才下结论的。我们决不能今天与这个国家友好了,就这样画,不友好了,就那样画。——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而周振鹤则在《秦汉象郡新考》中分析了象郡的大概位置:“象郡北界即毋县之北境,东界无确征,要当沿今广西大明山-都阳山一线。此线东西各向成一地理单元,以东为桂中岩溶丘陵与平原,适足以自成一郡,郁林郡治布山即位于其中(今桂平县);以西为桂西山地与郁江流域平原,即为象郡领域,象郡治临尘即在郁江支流左江岸边(今崇左县)。

综上所述资料和《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的资料,我绘制了一幅秦朝的郡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已经通过考古文献增加了一些新郡,使得秦朝的郡达到了48个。不过,随着更多竹简的发现,人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郡名。但是我们无法判定这些郡是新郡还是改名后的郡,因此我只能在地图上以括号标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秦朝   云贵高原   版图   史记   交趾   边界线   越南   河套   朝鲜   疆域   长城   图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