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唐、明三朝宦官之差异



东汉、唐、明是中国古代三个宦官都发生了很大影响力的朝代,这三朝也是宦官也是被士大夫抨击最多的群体之一。



我们首先要搞明白一件事,士大夫是古代掌握话语权的一个群体,我们对古代群体的认识很多都源于他们的评价,但他们说的不一定符合事实。因为他们更多是站在他们的利益角度发言。宦官其实最为士大夫诟病的,其实就是他们作为一个新兴群体抢夺了士大夫的权力。所以自古权臣有好有坏,要一分为二地看,但只要谈起宦官似乎就没有好的。



那么宦官是如何获得权力的呢?更多是出于皇帝的无奈而获得的私人授权。皇帝为什么信任宦官?第一是因为这些宦官贴身服侍皇帝,离皇帝最近容易获得信任。第二则是宦官无后而且多为草根出身,除了皇帝没有依靠。所以就是再怎么权势滔天的宦官,皇帝都很容易废黜。比如明朝的刘瑾、魏忠贤,皇帝一言就可以定生死。另外一个方面,古代大多数士大夫,有师生、同乡、戚属种种关系盘根错节,很多时候未必与皇帝乃至国家同心同德。就拿崇祯皇帝来说上任之初尽废宦官,可是过几年又开始重用宦官插手各种事务。为什么呢?其实崇祯自己就曾对大臣们说过,若是你们肯实心人事,我又何必使用这些人呢?宦官掌握权力是皇权专政的体现,也是当外部出现强大力量威胁到皇权的一种不得已。这外部力量在东汉是外戚,在唐朝是军镇,在明朝则是文人士大夫。



东汉外戚势力强大,一是由于东汉自三代帝王之后,多是幼主继位太后摄政;二是东汉的皇后多出生于强大的豪族,多为开国功臣之后,本身就有强大的父兄可以依靠。东汉宦官上位起因是汉和帝为了亲政,在郑众等宦官的帮助下铲除了外戚大将军窦宪,并给立功的宦官封侯,使其成为新兴的豪族。东汉士大夫与宦官的矛盾,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新兴豪族与老牌豪族的矛盾。



唐朝本来就有宦官用事的传统,但是权力真正膨胀是在唐德宗之后。唐德宗本来也是一个较为有为的皇帝,上任之后一开始也罢黜了宦官,但是遭遇禁军叛乱出逃长安后,发现陪在自己身边的竟然只有宦官。由此使他下了想明白两个道理,一是皇帝必须亲自拥有军权,于是他扩大了神策军的规模;二是宦官其实比臣子可靠,于是他让宦官当了神策军中尉掌握了禁军,宦官的实力一下子膨胀了起来。从这里不难看出,皇权专制常常造成皇帝孤立无援的地步,不是皇帝想用宦官而是只能用宦官。宋人说,陛下与士大夫共天下。但皇帝只有一个,士大夫有一群。那到底是皇帝的天下还是士大夫的天下呢?极端情况下皇帝都可以换,比如土木堡之变,但是士大夫怎么换都是那群人。这是宋明以后皇帝要面临的问题。



明朝宦官和特务政治相表里,一方面废除宰相,替皇帝掌管文书的司礼监太监接近了决策权,另一方面掌管东厂特务的太监又拥有皇帝独授的执法权司法权。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哪个崇祯皇帝提出的问题,明朝经过唐宋以来的科举制士大夫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制约乃至操纵皇权有着自己独特利益的群体。明朝皇帝为了对抗这个群体,洪武、永乐以残暴,正德企图用军权不成而落得荒唐之名,嘉靖以权术,万历前期企图有为而不得而终于走上了怠政之路。

问题在哪里?在皇权越来越独尊的条件下,臣子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权,做得太多便成为了权臣容易引起皇帝忌惮,如张居正,做得太少又让皇帝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回到今天,解决之道何在?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也不是士大夫那一个群体的。只有真正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政治,才能终结这怪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宦官   东汉   崇祯   豪族   明朝   外戚   皇权   士大夫   皇帝   群体   差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