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是有为之君还是昏庸之主?


封建王朝,往往历经百年后就会更迭,无论朝代或国运多么兴盛,都会面临由盛转衰的必然命运,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一个朝代必然面对的历史选择。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虽然清除了阉党,整顿了吏治,但是灾荒和财政问题,成为困扰整个朝廷的难题。关外的皇太极一直注视着大明,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包围中,明朝还是没能逃脱掉灭亡的命运。

明朝败在崇祯皇帝,实在可惜,但如果细细梳理就不难发现,这是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本人的性格使然。后世评论他,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字“气数已尽,命运使然”。在大学士张廷玉的《明史》一书中,他对崇祯皇帝的评价,相当中肯。

那么,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明朝为何会败在他手里呢?

亡国之君?

崇祯十年,各地农民军揭竿而起,迅速蔓延到全国。为何如此呢?

因为这一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灾荒,不仅出现了旱灾,还有蝗灾,农民没有粮食吃,到处都是饿死的人,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烈事件。

起初,崇祯皇帝采用高压手段,以为这样就可以吓退农民军,但岂不知结果却是相反,农民军的势力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不去减轻他们的负担,反而增加税收,开征了很多新税收,这对于本身就处于仇恨和饥饿的农民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

后来,有大臣提出挑选出一些精兵强将,仅这些就有七十多万。后来又训练了民兵,合计军队人数达到了百万。但问题出来了,军队人数多,军饷的开支就增加,但是崇祯时期国库亏空,没有军饷将士怎么可能卖命呢。这导致后来的军心涣散,明军的战斗力大幅降低。

百姓赋税增加,军队发不出军饷,这两大因素成为导致崇祯失败的关键。据史书记载,当时很多朝廷军队在得知没有军饷的情况下,转投了义军。农民义军不减反增,越剿越多。

朱由检本意是练习精兵镇压农民军,结果却帮助了农民军,反过来攻打自己。这实际上让自己陷入到了死循环,此时的大明,真的是气数已尽。

1644年,李自成成立大顺,自封大顺王,随后他率领大军分两路进攻大明。不久,就攻占了北京城的外围。此刻,腐败的朝廷,庸碌的大臣们在城里面讨论来讨论去,始终没有统一意见,此时的崇祯没了主见,还死要面子。

无奈之下,他只能相信那些报喜不报忧的报告,坚信李自成不可能突破防线,更不可能攻进北京,结果城破后,失去了最后的抗争机会,留给他的体面选择,只有自杀。

3月18日,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在煤山自缢身亡。

虽然明成祖朱棣修建加固了长城,但还是没能挡住闯王的大军。而就在北京城岌岌可危时,福王在洛阳与农民起义军缠斗数日,最终由于城内奸细投诚被起义军攻破城门。

其实,崇祯皇帝临死前,对京城的防御进行了详细的部署,他亲自挑选了监军和总督。面对李自成的咄咄逼人,如果他答应李自成提出的条件的话,估计会避开一场血战。

李自成出身草莽,有很强的农民意识,只要给他封王封地,估计他会立刻收兵。但崇祯做事执着,他当时就喊出了“君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所以谈判也就没可能。

看到守城将士们的决心和勇气,他最后决定要与北京共存亡。另外,在死守的同时,他还派出了求救分队,希望能够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李自成的队伍,可惜的是这些分队,没走多远就被抓住了。压垮崇祯皇帝的稻草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城内守军的叛变。

曹化淳本是明朝的一员大将,朝廷命他为广宁门总提督,这是北京城西的最后一道隘口,但是开战没多久,曹化淳就打开城门,投降了李自成。

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与朱元璋和朱棣相比,他明显没有什么伟大业绩,但是他在位十七年,时间上并不短。从十七岁到三十四岁,正是他的黄金时期,他的前面有祖辈,后面有小辈,如果他能很好地借鉴和运用,将可能开创出一个新时代。

可惜的是,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享乐了,而不能知人善用这点,也极大地损害了他在历史中的威信和地位。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尽管明朝在他手里灭亡,不过从他的个人履历看,他的人生还是有一些闪光点的。

有何作为?

首先,崇祯皇帝继位时,大太监魏忠贤专权独断,朝廷几乎成了他一个人的天下。但朱由检不到三个月就清除了他,随后查处余党二百六十余人。可见他也是有一些霹雳手段的。

随后他扶持东林党人,重新壮大,鼓励士大夫入朝为官,帮助他治理国家,还破格选拔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大臣。但是囿于自己的性格和童年经历,他犯了多疑的毛病,据统计,他在位期间,更换宰相多达几十个。

崇祯后期,守疆大将袁崇焕被人诬陷,朱由检听信谗言,命令行刑人对其在菜市口凌迟处死。袁崇焕生前,居功至伟,曾经平定辽东,诱捕反叛主谋张正朝、张思顺,为明朝的叛乱做出过巨大贡献。

后来,袁崇焕有些张狂,崇祯皇帝开始对他心生罅隙。他甚至在礼部右侍郎周延儒的诱导下一度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借此中饱私囊,至此,二人已经完全失去互信。

后来,袁崇焕先斩后奏杀死皮岛守将毛文龙,此事彻底激怒了崇祯。在崇祯看来,毛文龙牵制了清军,阻滞了清军南下的步伐,没有罪。就算真有罪,也不应该由袁崇焕执行。蔑视权威、先斩后奏杀死毛文龙,此时的崇祯对袁崇焕已经起了清除之心。

最后的导火索还是皇太极,他看出了二人之间的内斗,于是利用反间计,让崇祯与袁崇焕彻底反目成仇。

清军俘虏一个太监,设了一个局,向崇祯罗列袁崇焕造反的证据,随后崇祯以“谋叛罪”凌迟处死袁崇焕,抄家,其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大明的防线再无良将可守。行刑前,袁崇焕放出一句话:杀我,就是自毁长城。清军南下后,这句话很快得到应验。

其次,朱由检从小虽然身份尊贵,但是并不娇气,他学习了不少学问知识。他的生母刘氏对他教导有方,在家庭教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长大后,朱由检的哥哥天启皇帝对他很看重,早夭后,就把帝位传给了他。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他的命运,真的很难说清。

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他自小培养了良好的自律习惯,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在位十七年,他对国家大事还是比较关心的,与前面的十几个皇帝比,他并没有太荒淫或堕落。据考证,朱由检每天朱批六千字,每一字都会仔细研读查看。正是在他的统治下,明朝取得了多年不见的中兴功业。除此外,他的生活不铺张浪费,据考证,在位的十几年,他经常穿普通衣服,饿了也就临时对付几口粗食。

历史上,楚灵王爱细腰美女,齐景公好打仗,汉文帝喜欢装神弄鬼,李隆基爱看戏,李后主热心诗词,宋徽宗痴迷书画,朱由检的前朝皇帝朱瞻基喜欢斗蛐蛐,很少有皇帝能像朱由检那样,专心于朝政,如果非得选一个人的话,那恐怕只有汉朝的汉武帝了。

虽然朱由检不能与汉武帝相提并论,但是他对政务的那份心思,不可抹杀。

最后,崇祯皇帝空有报国之心,但是生不逢时,治国韬略欠缺,而性格上又多疑,主观,这导致了他最后的自缢。统治中国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就此灭亡。

作者观点

朱由检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高人给他算了一卦,高人说:“大不成大,明不成明”,意思就是说大明王朝将会在他这里灭亡,这真是一语成真。

一个朝代的灭亡,原因复杂众多,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过失就把责任全都推到他身上。历史总是毁誉参半,让人捉摸不透。大厦将倾之时,曾经围绕着他身边溜须拍马之人全都树倒猢狲散,没有一个人愿意为崇祯背锅。

后来,人们找到了崇祯临死前揣在怀中的那封遗书,李自成曾亲到现场,从上面模糊的字迹“……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可以看出,他对百姓是有着怜悯之心的。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被崇祯的爱民之心感动,并为对他进行分尸,而是下令对其厚葬。至此,崇祯帝算是有了一个并不太有失体面的生命终结。所有的功败垂成,荣辱得失,都由后人去评说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崇祯   明朝   大顺   北京城   大明   皇帝   军饷   昏庸   朝代   朝廷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