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大棋,琼州形势,最有可为

遗忘在民国的海南岛

第三章 一盘大棋,琼州形势,最有可为

甲午战争以后,西方的强盗又掀起了新一轮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又一次走到了亡国灭种的悬崖之上。

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但凡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总不会缺少有血性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去图强救亡。不过,这些仁人志士中的大多数人,由于或多或少的受制于其局限性世界观,他们制定出的实施方案即便经过无数遍的精心谋划,却仍旧跳不出老一套的框框:揭竿起义——夺取政权——君临天下——驱逐异族……可惜时也势也,这一套历朝历代以来都屡试不爽的正规接班流程,现在却全然玩转不起来了。

面对如此形势,一部分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人才猛然觉醒,才不约而同的想起了老祖宗留下的谆谆教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一拍脑袋,大家都会幡然醒悟,但穷极则变,该如何变呢?

既然原来的正规接班流程已经不能适用,那么接下来能做的,要么对其进行改良,要么直接破旧立新。作为新兴的一代青年人,他们选择破旧立新,选择向西方学习,要师夷技长,洋为中用,他们希望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这一拨有文化且有理想的青年人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孙中山,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这一拨青年人师夷技长的最大成果,当属将资产阶级革命引入中国。他们创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在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精神的引领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君主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终极目标的武装起义,终于将横行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埋葬进了历史的深渊。

在埋葬清王朝之前,让我们把视线稍微往前移一下。

1908年11月14日,做了一辈子凄凄惨惨戚戚傀儡的光绪皇帝在其被软禁地——紫禁城外的瀛台冷宫里七窍流血而亡。一天后,老巫婆慈禧太后也极不情愿的松开了那双几十年来始终不肯放下权力的手,面见她的大清列祖列宗去了。

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当时流传有多个版本,其中至少有三种说法甚为流行,即正常病死说、慈禧太后谋害说和袁世凯进药毒杀说。虽众说纷纭,但根据后世的考古研究成果,光绪的死因已基本被确定为中毒身亡。至于到底是袁世凯献药毒害,还是老巫婆施以毒手,那便是另一个课题了。其实,无论光绪皇帝死于何种原因,都无法改变他已经死去的事实,对于当时已日暮西山的清朝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时人只是聊以自慰罢了。至于老巫婆,清朝的历代列祖列宗会不会在地下将她拉去浸猪笼,那就不得而知了。

清朝掌柜的死使国内政局动荡进一步加剧,伺机多时的同盟会革命者纷纷躁动起来。国内同盟会中一部分思想比较激进人士认为,清朝统治者刚挂,正是人心恐慌的时候,如果趁此机会举事,必可一举推翻清朝的统治。他们主张立即发动起义,抢班夺权。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头脑还比较清醒,他们对敌我力量进行分析后认为,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目前的革命力量,还难以对清朝发动全面的武装暴动进而夺取政权。就这样,双方各执一词,且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反正就是据理力争,谁都不服谁。

两派的意见既然不能统一,再继续吵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弄不好反倒可能会伤了彼此和气,别还没跟清廷干仗,自己先乱了。于是双方合议,干脆请示一下大领导,由大领导亲自定夺吧。

1908年11月底的新加坡,骄阳似火依旧,一点也没有因为冬季已经来临而带有半丝凉意。由于临近赤道,从西伯利亚发货的冷空气基本没有送达新加坡的可能,因此这个地方全年长夏无冬,酷热无比,一如正激情似火的同盟会代表们。

此刻,全国各同盟会分会的代表们正纷纷从各地赶赴这个别称狮城的岛国首府,他们此行都奔着一个目的,就是向同盟会大领导、目前正在新加坡拼命刷盘子筹措革命经费的孙中山请示革命下一步的进止。

孙中山此时正在为筹款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不过,当看到各地同盟会代表们对自己仍旧如此信任,孙中山还是感到万分的欣慰。但内心窃喜片刻之后,孙中山终究还是回过了神来,他知道,越是在这种关键时刻,他越不能被这样的主观情绪冲昏头脑,当然更不能众人皆醉我独醒,因此,给同志们泼一泼冷水,让大家冷静冷静还是有必要的。

孙中山对前来请示的代表们说,看到同志们对推翻清朝的统治有如此十足的信心,我备受鼓舞,并且更加坚定的认为我们的革命前途是非常光明的。现在鞑子母子刚死,清朝人心思变、秩序生乱是必然的,俗话说趁其病要其命,自然有其一定道理,所以我也十分认可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起义时机。不过,孙中山话锋一转,时机固然是好时机,但我却并不认为是最佳的时机,因此不建议马上发动大规模的起义。

随后,孙中山向代表们列举了他的两大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理由。

一是清廷统治者刚死,鉴于目前国内的革命形势,清廷必然高度戒备,正是一鼓作气之时,若此时我们选择去与清军硬碰硬,攻其锐气,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孙子兵法有云:“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在敌人锐气正盛之时,我们应该避其锋芒、养精蓄锐,同时利用其大丧无暇顾及之机,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等清廷放松戒备时再同时大举,成功的几率会更高。

另外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缺钱啊!扩充实力招募士兵需要钱、购买枪支弹药也需要钱、打起仗来士兵的吃喝拉撒都要用钱,少一个子都不行。同志们啊,虽说钱不是万能,但是没钱万万不能啊!所以我建议,起义的事还是先缓缓,等把钱筹得差不多了,再行动才是上上之策。

虽然孙中山站得高看得远,对当前形势的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说能完全服众,恐怕也不尽然。领导的理由若不能服众是很危险的,除开会使其威信受损,还有可能会打击大家的信心。孙中山自然懂得这个道理,要打消大家的疑虑,他有必要向大家全盘托出自己的战略思想,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

按照孙中山的战略思想,革命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先创建一个根据地,然后以这个根据地为基础步步为营,最终实现统一全中国。他认为可以先在华南沿海沿边地区发动武装斗争并占据两广,并以两广作为根据地,然后挥师北上,最终夺取全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促使这个战略思想萌发的也是两个理由。

一是华南的沿海沿边地区与海外联系较为便利的,易于联络海外支持者,获得援助。

二是这些地区天高皇帝远,清廷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进退从容。

事实上,在辛亥革命前,由孙中山领导并策划的十次起义,包括黄花岗起义,都是按照这个套路进行的。

孙中山的这个战略中,海南岛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开始显现出了其革命价值。孙中山认为,要实现这个战略思想,海南岛无疑是一个最佳的后援之地。海南岛地处中国的最南端,北有琼州海峡阻隔,易守难攻;南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有众多的海外华侨作为依托,具有海疆要地、南方屏障的战略地位。因此,倘若在华南海疆边唾的海南岛建立起革命组织、发展出革命力量、准备好武装斗争,以之作为广东革命后援之地,随时响应广东乃至全国革命情势,将使革命斗争更加进退从容。

对于海南岛在他战略上的重要性,孙中山并不是随口说说,在他后来的《建国方略》中又多次提到海南岛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对于发展实业的重要性,特别是他一直念念不忘榆林港,憧憬有朝一日将其建成军港并作为海军根据地,届时不但可以巩固中国南大门,而且可以直面南海,控制南洋一带。

其实孙中山早已在着手策划,不过他还在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为其量身打造的战略战术布置也将双管齐下。

1908年12月15日,孙中山给在泰国曼谷的琼籍同盟会员写信,向他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斗争信号——琼州形势,最有可为!并勉励他们,如果能依计而行,必能成事。他在信中对海南的革命方略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要他们以泰国曼谷的琼籍同盟会会员为核心力量(诸兄伟力合持,为本地方之领袖),积极扩充现有团体的实力、积蓄革命力量,精心去筹措组织海南武装起义事宜,根据广东革命的发展进程相机起事,作为后援配合广东革命形势的发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来粤省地方大动,琼州为之后援,则尤为事半功倍)。

为了更好的对海南革命队伍的建设进行指导,1909年,孙中山先后令琼籍同盟会会员陈子臣、林格兰由泰国转战海南,秘密联络了徐成章、徐天炳、梁秉枢等励志社部分成员和一批进步学生,在海口市成立了海南岛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琼崖同盟会。至此,海南岛这枚被认为可以左右局势的棋子,终于在孙中山这盘全国革命的大棋局中落下。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群海南籍的学生也在省城广州酝酿着干一件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同盟会   海南岛   光绪   形势   清廷   海南   后援   清朝   中国   力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