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廷争到撤藩,三藩之乱是如何影响康熙朝党争的?

明珠进入中枢之地并与索额图各自结党抗衡,最终将后者逐出内阁,是在平定三藩即将结束时。

举行大阅的第二个月,平南王尚可喜奏请回辽东的请求疏就上达到清廷。靖南王耿精忠、平西王吴三桂也随后表达了同样的请求。一场关于撤藩的廷争已不可避免。

“三藩”是康熙亲政后切切不忘悬之宫中柱上的三件大事的第一件。从向廷臣传谕太皇太后的旨意,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这些举动已使解决三藩问题成为近乎公开的秘密。

值得注意的是,在撤藩前后,康熙就朝政如何服人、天下治安、求治缓急等问题向他信赖的老师熊赐履多次讨教。

十二年(1673年)八月二十四日,康熙手诏谕吴三桂令其迁移家口。越一日,康熙召熊赐履至御前,就治道缓急征询老师的意见。

君臣的这段对话对理解撤藩决策及其廷臣的不同意见有很大帮助。熊赐履开宗明义,曰:“为治固患废弛,然求治甚急,将纷更丛胖,为弊滋甚,所讲欲速不达也。”

康熙曰:"致治诚不宜太骤,只合日积月累做将去,久之自有成效。"熊对曰:“求治太急,还是人欲用事,必无欲然后可以言王道。”

康熙曰:“有纯心才有纯政。以后只看道理如何,合理的方行,不合理的只不行便了。"熊对曰:"合理的决行,不合理的决不行,虽二帝三王不过如是。

然何以为合理,何以为不合理,必须讲究烂熟,方能泛应曲当,不然,恐未免毫厘千里之谬也。”

康熙亲政后,确有“求治锐切”的问题。对于三藩的处理似也应从这一角度观之。对于尚、耿二藩之撤,包括索额图在内,并没有不同意见。

争论的焦点是对吴三桂。按五月初三日令尚藩全撤之诏令送达广东,吴三桂和耿精忠先后于七月初三日、初九日上书请撤藩,二十八日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定南王官兵家口全行撤离,而于吴藩颇怀疑虑,廷议久不决。

至八月初六日,仍以二议上。一议:将吴三桂及所属五十三佐领官兵家口均行迁移,在山海关外安插,云南有地方土司,苗蛮杂处,不得稍疏防御,今既将王迁移,应派满洲官兵戍守,候戍守官兵到,吴三桂部即起程。

另一议:吴三桂镇守云南以来,地方平定,今若迁移,不得不另派官兵戍守,则兵丁往还与王之迁移,使沿途地方苦累,应仍由吴三桂镇守云南。

时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坚持主撤,而大学士索额图等以为不可。在康熙“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的旨意下,廷议决定撤藩。

玄烨三藩并撤的决策是否有失,这里不做评述,但索额图与明珠意见相左,而后者“称上旨”,坚定地站在康熙一边,这似乎预示两位近臣以后的命运了。

客观而言,索额图是天子近臣,他肯定知晓康熙对三藩的态度,并以几可左右局面的大学士之尊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不论他的目的是出于何种,但显见的事实是他把自己与皇帝对立起来。

平定三藩这一战,是对康熙亲政后的又一次挑战。他后来多次心有余悸般地论及倘再迁延数年,不知局面如何、"不知如何待朕”之类的话,告诫大臣们勿忘这段艰难的历史。

玄烨还多次谈及平定三藩使他认识到凡事不能想得容易。战争结束后他拒上尊号,发出图治不易的肺腑之言。

可以说,平定三藩在玄烨的心灵深处有一个重重的阴影,忧大于喜,有抹不掉的"伤痛",对他的心理是一次磨难。

十八年底,孝庄以康熙“此数年间种种忧劳心怀不畅",令他到南苑休养,在大自然中释放久郁心中的苦楚,也说明了平定三藩对康熙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再考察明珠、索额图之争就会更深刻些。玄烨对索额图看法的改变并非始于后者不同意撤藩,而是三藩已举叛帜,索额图却建议“当斩议迁三藩之人”,这才是康熙耿耿于怀、口吐不快的事。

三藩之战爆发后,所在摇动,江南几不为清有。朝中官员有秘密遣回家眷者,在康熙看来,这是另一种"背叛",即不与朝廷同生死的逃避行为。

在人心摇动的情况下,索额图提出斩主撤藩之人,无疑会灭己之威,鼓敌之勇,带来更大的动荡和涣散。

晁错授首,吴楚七国之乱的殷鉴不远,康熙没有来纳索额图的建议,确为明智之举。这一年的十月,明珠改调吏部尚书,其原因虽不见明载,但可以认为是康熙为避免二人正面冲突的举措。明珠进入内阁后,两人益相水火,索额图也遇到了最强劲的政治对手。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城发生强烈地震。顺承、德胜、海岱、彰义等城门倒坍,城墙坍毁甚多,宫殿、官廨、民居十倒七八。

大学士勒德洪压伤,压死内阁学士王敷政、工部尚书王光裕一家四十三口,其他文武官及士民死者甚众。

明后两日又大震,通州、良乡等城墙俱陷,裂地成渠,流出黄黑水及黑气。康熙帝避震于景山三昼夜,居民生者露处枵腹,死者秽气薰蒸。

此后仍时有微震。八月初八、十二、十三日复大震,京城附近三百里,人民被压死者极多。在相信天人感应的传统社会里,康熙及大臣们很快把这次异常的大地震与人事牵联起来,并认为地道乃臣道,是大臣失职所致。

地震是日,左都御史魏象枢上三疏后回到寓所,震后他“立奔入朝,躬请圣安”。并请求诛索额图以谢天下。魏的自订年谱中有意回避事实真相,称"奏对语失记"。

陈廷敬言地震后,象枢“独被召对,近御座前语移时,或至泣下,其言秘不传”。徐乾学说魏灾变陈言,"语侵权贵尤亟,下部院科道议之"。

康熙帝当即指责"内外臣工,不能精白乃心,恪尽职掌。或罔上行私,或贪纵无忌,或因循推诿,或恣肆虐民,是非颠倒,措置乖方,大臣不法,小臣不廉",又命部院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各省督抚,就"目今应行应革事宜"明白条奏。

康熙帝在随后宣谕的"六事"中,有"大臣朋比徇私者甚多"一条,即指索额图。索额图率先表态,称:“圣谕及此,臣等真无地自容,敢不洗心惕虑,以图修弭。"

大学士明珠奏言:"内外弊源,圣谕一一洞悉。大小臣工,若不实加修省,纵能逃国法,亦不能免天诛也。”

京师大地震是对索额图权位的一次撼动。随后,康熙帝又发动了一次风闻言事的大辩论(详后),虽然未即允行,但欲以言路大开而威慑结党贪污之权臣的目的昭然。

一年以后,索额图还是无奈地离开了他担任十余年之久的大学士之任。其中明珠的作用是明显的。十九年八月十九日,大学士索额图因病奏请解任。

康熙帝问明珠:"此票签尔等查例拟否?"明珠奏曰:“前一段,照从前自陈本所奉之旨。自用兵以来之下,系臣等公同拟票。”

康熙帝命:“照此票着更加优异,仍拟两票来奏。”二十日,明珠等又奏索额图请病事。帝以“知道了。其票签尚有应改之处"答之。

二十一日,大学士、学士随捧折本就此事面奏请旨,康熙曰:"尔等云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奏曰:"此处惟在睿裁。"

康熙曰:"着依朕所改票签批发。"越数日,"索额图以病求罢,命于内大臣处上朝”。康熙之所以谕明珠票拟"优异",后又坚持以其所改之票签发,可见明珠与康熙在评价索额图用兵以来的功绩时是有不同看法的。

康熙所签发之旨是这样的:"卿辅弼重臣,勤敏练达。自用兵以来,翼赞筹画,克合机宜。览奏,情词恳切,着于内大臣处上朝、加意调摄,以副眷怀。”

朝鲜使臣给其国王的奏报中也说:前方奏报送抵时,"皇帝亲自开见,只与皇后父率哈(指索额图)及兵部尚书(明珠)密议之",又有"清主(玄烨)……委政于其臣索额图"等语。

可见康熙当时的评价是公允的,其解除索额图大学士之职在内心也是矛盾的,这与明珠的几次积极奏请是不同的。

索额图于平叛战争即将结束时,离开了中枢之地,解大学士职。尽管平定三藩期间明珠的势力大张,但索额图旋即东山再起,二者的斗争并没有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康熙   南王   大学士   云南   内阁   尚书   官兵   大臣   明珠   意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