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炳:​​耀岭河叶家祠堂与迁陕记

耀岭河叶家祠堂

与迁陕记

文/雷家炳

商南县始建于明成化丙申十二年(1476),至今已有540年历史。明、清时期,分别有两次大的集中性移民运动。现在的商南人,部分为明·洪武年间的“山西大槐树”移民后裔约占总人口的20%,而绝大部分则系清·乾隆年间移民而来的“江南人”和“下湖人”后裔,其中江南人占百分之七十多。从我县耀岭河叶氏家族迁陕简记与繁衍发展史看,就极具其典型性与代表性,反映出江南移民斑斑史迹。

明末、清初,由于战争不断,兵燹匪患频繁,再加上灾荒连年与瘟疫流行等原因,境内满目荒荑,十室九空,人口骤减,所种者十之一二。以致形成“官虽设无民可治,地虽广无人可耕”的局面。清王朝在巩固了统治地位以后,开始着手恢复社会经济。为避免土地撂荒,保证财政收入,强化统治,巩固政权,专此制定了《垦荒令》:“招来各处流民,不论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等优惠政策,并把垦荒的多少和人口的增减作为对州县地方官员年终考绩的一项依据。尤其是,清乾隆初年间,江淮、江西、湖广一带连年遭受洪涝灾害,亿万生灵流离失所,其中部分人逃亡来到了陕南,被这里温和湿润的气候、阔野旷土丰富资源与优惠的政策所吸引,信息传开,带动了家族、亲友、朋邻,成群结队,前后蜂涌迁徙而来;以致商南人口猛增。由于这次较长时间的大规模迁徙,多属民间自发行为,故此,《清史》和《安庆地方志》对此都无有具体记载,而民间族谱则有着极为详实记载。

商南县耀岭河叶氏家族,系清·乾隆三十一(1766)年,由安庆潜山县迁陕的移民后裔。据叶氏族谱记载:叶姓始于姬,为帝颛顼的后代。系周文王第十子珃季,又名聃季载。因食采汝南沈亭(今河南汝阳)任沈县令尹,又称沈尹戌,其后人遂姓沈。春秋时期,沈尹戌在率军与吴国军队作战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其子沈诸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旧城),沈诸梁,字子高,因功赐爵为公,故世人尊为“叶公”。 其后裔便以先祖封邑为姓,称叶氏,世代相传至今。叶邑由此成为叶氏祖地,叶公则被叶氏族人尊奉为得姓始祖。

春秋至宋元时期,叶氏家族发展到赣之鄱阳湖畔豫章吴城,人口繁衍极盛,号称“叶遮天”。 元朝末年,群雄逐鹿,争夺天下,各路兴师之军互相吞并,最后只剩下朱元璋与陈友谅这两支势均力敌的部队,为了争夺天下,双方展开了规模恢宏一决雌雄的关键之战,史称“鄱阳湖大战”。当地民众横遭战火涂炭,人口四散逃离他乡,叶氏君奇公一部渡江迁居安徽安庆之潜山县,很快发展繁衍成为当地望族。潜人赞曰“龙虎西下斗不休,公因东向皖江游,买儿贯儿两苍头,一担琴书一担猴”。乾隆年间,族人又因灾荒而四散迁徙逃荒,据族谱记载,仅迁陕就有十多支。其中,耀岭河叶氏家族,即系自鄱迁皖第十三代祖叶代发偕刘氏夫妇,于清·乾隆三十一(1766)年,由安庆潜山迁陕的江南移民后裔,在境内龙门河畔(今耀岭河)定居至今,已经历了250个春秋,敷衍发展成为了当地名门望族。

当年,叶代发和刘氏夫妇一担两筐,随着逃荒浪潮,爬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了陕西省商南县龙门(今耀岭河)河畔,见这里气候温和,山色秀美,土地肥沃,便决心在这里扎根定居。

据传,迁来初始,条件相当艰苦。全家栖身在大柿子沟的一个天然石洞里,过年支锅做饭时,铁锅被滚落石块砸了个豁口,锅中糊汤流淌了一地,连年饭都没吃成。翌年,即选择在大柿子沟口建起了两间草房居住。继而垦荒拓田,修渠筑溏,饲养家禽、家畜,经过数年地辛勤劳作与艰苦努力,又扩建起了四院瓦房,逐渐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嗣后,相继生了永清、永潮、永满与永汉四子,人丁逐步兴旺了起来,经过繁衍发展,长发其祥,日益繁荣昌盛,成为商南当地望族大户姓。

他们由皖迁陕,带来了江南生产技术,大力兴修水利,自华严寺下修筑了一条大堰渠,引水灌溉栽种水稻,在发展粮、油、棉等种植业的基础上,全力发展鸡、鸭、鹅、鱼和猪、牛、羊养殖业;又不断发展油桐、生漆、木耳、药材等家庭副业;还建起了水磨、水碓,办起了磨坊、烧锅(烧酒作坊);继而,利用当地丰富的山竹资源,办起了多座火纸厂(作坊)。由于经营有道,日子逐步红火了起来,相继又购买了草洼庄房,并按照江南样式,建起了四院近百间四水归堂式庄园,全是青砖到顶,齐檐封火,雕梁画栋,十分宏伟气派。内进三重院,外观四门楼,院内檐廊相连,雨天不走湿路,墙外走马通楼,牲口可直接将货物驮上楼。接着,广开财源,开漆行做起了油桐、生漆生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不长时间内,把一个原本荒芜的深山沟变成了鸡鸭成群,牛羊肥壮、稻米飘香的“小江南”。

由于经营有方,叶氏家族生意兴隆,仅建有火纸厂就创有“同心谦”、“同心逺”、“同心魁”、“同心新”等商号;进而在耀岭河口建起了“三盛公”水旱码头商行,经营漆行、药房、杂货生意铺。开通了上到龙驹寨,下至荆紫关、老河口及襄樊、汉口之丹江航运,将当地桐油、生漆、火纸、包谷酒、木耳、竹木、药材等土特产贩运出山外,又从外地运回盐巴、洋糖、洋布、洋火等生活日用品,方便了群众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叶氏家族迁陕后,谨守耕读传家之道,遵以克勤克俭为训,故而产业发达,生意隆盛,人丁浩繁兴旺。继而在商南县城内购得一院瓦房,作为族人在县城里的行营住所;又在瓜山购置了庄田,并在五里牌购买坟山。道光十三年(1833),又在赵川购置了店坊河地产,建起了染坊和豪华庄园,由昌明、昌符二公分居经营,亦很快发展成为了当地大家族。

道光十八年(1838),叶氏家族又合议修建祠堂,两历寒暑而告竣。祠堂选址在草洼周近的一个势形似长龙的奇竣山埂尽头平台上,河流环绕其西、南、东三方而去,人称“青龙吸水”,祠堂坐北朝南筑建在“龙头”上;系按照江南东厢三街口老家叶氏宗祠风貌样式修造,整体砖木结构,具三院联结规模,系典型的江南风格。房顶五脊六兽,厅堂雕龙画栋,威严而壮观。尤其是在每块青砖表面,都烧印有“叶氏宗祠”四个雄劲端庄、清秀犹健的楷体字,显得别具一格。祠堂前面是宽阔的道场,四周遍植有芝兰、丹桂、紫薇、海棠、玫瑰、牡丹与腊梅等花草及松柏竹木,格外葱茏、幽静、宜人。大门楼的框、楣、槛皆为整块青石凿成,两旁镶着石鼓、石狮,显得异常森严。两尊硕大石碑,耸立在大门两旁宽阔的场地上,一尊载为迁陕及建祠记略,一尊则篆刻着族律家规。进大门为宽绰的道厅与天井院落,八根丹漆珠红粗柱支立其间,地面均由大方块砖铺面,为子孙集会谒拜先祖的场所;四周回廊环抱,墙壁、廊檐、立柱、上枋、横梁、斗拱上皆绘雕有梅、兰、竹、菊,龙凤花鸟与二十四孝等精美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彰显出一派高雅的气华。中为神殿三楹,殿厅内雕梁画栋,绫幔遮掩着排放祖先牌位的暖阁,显得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两堂柱上悬挂着金字瓦式楹联,上联是“振左江,家声好,守诗书为世业”;下联为:“听祖考,遗训祗,留忠厚与儿孙” 。既是对先祖功德风范的褒赞,也是叶氏族规遗训与治家思想的反映。堂前由十四扇花格门窗组成屏风面壁,镶嵌着吉祥如意浮雕图,左右对称,格调各异;屏风两边悬挂着由举乡耆蒙赠“皇恩浩荡”、邑侯赐“洛社流芳”、右堂送“齿德兼隆”三块巨幅匾额,衬托出一派庄重华贵氛围。东西厢院各有拼花门楼,皆与中院相通;东厢院为学堂,西厢院为花园与伙房;园中植有竹木花草,间置有一石制六棱鱼缸,十分精致美观。祠堂整体构图自然和谐典雅,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解放后,商南县人民政府将叶家祠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这一胜迹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叶氏家族迁陕后,不但重视发展经济,而且更重视文化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教化后人,谨遵“读诗书为世业”之祖训,在修建宗祠时,就在东院创办了叶家学堂,并聘请名师执教,使得后代从小就能受到好的启蒙教育,为提高族人的文化素质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叶氏家族兴旺发达之根本所在。叶家学堂创建后,不仅仅招收本族与亲友子弟入学,同时,还吸纳周边外姓子弟就读,赵川乃至湖北边界也有来此求学者,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与周边社会文化及教育事业的发展。

由于叶氏家族重教兴学而人才辈出。叶永汉被称“佳儒”曾任商南“青山书院”主讲;延遂、延达、延熬皆为清·太学贡生;昌明被钦赐登侍郎;民国期间,叶氏家族更是多出社会名流,叶仁杰毕业于西安政法专校,任五区教育科长与学校教授,后与宗溜分别担任南一区和南二区区长之职,他们力举禁鸦片、首倡女子放足和入学,成为地方德高望重有影响人物。

总之,叶氏迁陕记,较为详实地记载了其先祖迁陕经由过程及其繁衍发展史,是占据商南百分之七十以上江南移民史的具体情景的真实写照,不仅有着其典型代表性,而且有着考证、研究价值;它不仅能让晚辈真正了解到先祖创业的艰辛,更能激励子孙后代承先启后精神的发扬。(2013年元月)

附一:叶氏宗祠碑文:

叶氏宗祠碑文

始祖君奇公,讳青,鄱人也。元末自鄱湖迁皖潜,卜筑於潜邑之东城;数百余年,传世十有三。祖父代发公偕祖母刘孺人又由潜迁陕,后裔振振,子姓愈蕃,余父永汉公(迁陕),虑后世子孙罔知祖德,罔识世次,因与三伯永满公谋,所以上妥先灵,下开来緖,为百世明裡计者。用是忧深思远,瘁力殚心,監修祠堂,宇两历寒暑而始告竣。尊祖敬宗之孝思,承先启后之良图。于是乎,见祠成,兼率诸子室聚祠立议,备列章程,庶支派,蕃昌萁裘,勿堕后之。亼 (亼jí 古同“集”;疑为“仝” 亽)亦犹亼之,视昔籍与以为报本追远之意焉,亟蓼(芩)不揣固陋,妄缀数言,聊以纪董事之勤劳,俟后起之观感云。男蓼(芩荟)谨志。

另书木匾为记。世世子孙慎勿视为具文。

大清道光十九年岁次乙亥清和月上浣之吉日榖立

阳城风云公众号

编辑 插图:悠闲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雷家炳:网名,金秋斜阳;1943年11月生, 商南县试马镇八龙村人。在任文史委主任期间,主编了五、六、七辑《商南文史资料》;在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图片300余篇。现为商洛市历史研究员,市文史特邀通讯员,县文联会员、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县民俗协会顾问、非遗专家组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商南县   安庆   商南   家祠   宗祠   先祖   祠堂   江南   后裔   移民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