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文化:明清(3)

85岁高龄仍然写作,反复训诫子孙,只是为了死得其所

前面两期文章小编分享了明清时期几种常见的丧葬礼仪,本期文章小编要与读者们分享的是明清时期士大夫的丧葬观。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晚期,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些直接推动了唯物主义与无神论的发展,反映在丧葬文化中便是反厚葬思想的活跃。其中,以黄宗羲、陈确二人最具代表性。

黄宗羲画像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他是清初杰出的思想家,著作主要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书。

黄宗羲在著述中,首先对社会上的厚葬风俗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和批判,他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皇帝大大虽然减轻了百姓的赋税,但是老百姓仍然富裕不起来,因为习俗未去,那什么是习俗呢?“丧之含敛也,设祭也,佛事也,宴会也,刍灵也。富者以之相高,贫者以之相勉矣。”有钱的人为了炫耀财力大肆举办丧事,而贫困之家为了举办丧事更加贫困,这就是习俗。黄宗羲指出了厚葬的危害性,厚葬习俗的风行,会导致僧、巫横行,有害于整个国家和天下万民的“财计”,使国家和人民处于贫困之中。因此,要救世弊必去厚葬。他说:“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而庶乎救弊之一端也。”市面上出售的货物全是与百姓生计无关、与厚葬有关的东西,应该全部禁止出售,这样就能革除厚葬的弊端了。

《明夷待访录》书影

那么,具体怎样做才能铲除社会上盛行的厚葬恶俗呢?黄宗羲明确指出,要从根本上铲除厚葬之恶习,就必须使民间吉凶等一切人生大事遵从儒家礼仪,特别是当时社会上通行的《朱子家礼》,除巫去僧,以明儒家之教。

为了表明他与当时社会上厚葬陋习作斗争的决心,他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筑造生圹时,撰写了《筑墓杂言》,谕令其子黄百家及族人、弟子:“吾死后,即于次日至圹中,敛以时服,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钱、纸幡一概不用。”此外,他还作七绝《示百家》二首,告谕儿子黄百家千万不要循俗厚葬,违背父亲的意愿。

《朱子家礼》书影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黄宗羲已是年届85岁高龄的老人,久病不愈的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写了《梨洲末命》一篇,再次遗命薄葬:“吾死后,即于次日之蚤,用棕棚抬至圹中,一被一褥,不得增益;棕棚抽出,安放石床。圹中须令香气充满,不可用纸块钱串一毫入之,随掩圹门。”黄百家与族人商议后,深感遗令难行,特别是“不用棺椁”更难奉行。黄宗羲知道后,又作《葬制或问》一篇,以释家人弟子之疑。他在《葬制或问》中,极力椎崇古人赵岐、杨王孙等人的薄葬行动,指出“不用棺椁”虽然与“送死者,棺周于身,椁周于棺”的古今通义有相异之处,但并不违背孔子制定的儒家礼仪,并再次重申了“不用棺椁”、“不循流俗”的坚定决心。

最终,黄宗羲的丧事均按他的薄葬意愿而行。据《黄梨洲先生年谱》和《宗谱》记载,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享年86岁的黄宗羲逝世后,其子黄百家“从《末命》,即于卒之次日舁至化安山生坊中,即闭塞圹门”。此外,根据当地百姓所说,黄宗羲的墓在十年动乱中曾被挖掘,墓室中仅出土书籍一部、笔一支、砚一方。这些证据更有力地说明了黄宗羲反厚葬的思想,身体力行,践行薄葬。

《南雷文集》书影

陈确(1604-1677年),宁乾初,浙江海宁人。他曾与黄宗羲同学,也是明清时期一位著名的薄葬论者和唯物主义思想家。

陈确的丧葬观主要集中在《葬书》,此《葬书》非郭璞所著彼《葬书》。在《葬书》中,他作有《俭葬说》一文,主张丧事应量力而行:“贫有贫之养,则贫亦有贫之葬,俭葬是也。”他还明确区分了俭葬与薄葬,俭葬不是薄葬,俭葬是指,儒家礼制禁止做的事情不做,力所不及的事情不强为。

《葬书》郭璞著

陈确认为“葬之所须,无先于椁”。椁也可以省掉,则自椁而下,都是徒具形式而已,于人亲毫无用处,完全可以去掉。至于为厚葬而破家,以骗得人们的称誉,“苟涂人目",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难以理解。厚葬对于死者来说不仅毫无益处,甚至还有“大损”——“重宝殉葬,盗贼生心,文石树表,倾压可畏,罗城周环,水之所淤,动费千金”,凡是明智的人,是不会干这种蠢事的。

陈确的这种俭葬观,是针对当时的世风而发的。他曾同友人吴仲木同游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倪鸿宝先生之丧久而未举”,质责其子,其子说“举此须二千金以上,故难之”。陈确对此话感触颇深,为此,他又作了《养生送死论》下篇,系统地阐述他的生死观。在当时厚葬风行全国之时,陈确能对这种世风进行尖锐的抨击,有如石破天惊,令人倍生敬慕钦佩之心。

除了对厚葬大肆批评之外,士大夫们还把炮口对向当时盛行的阴宅风水说。

张居正画像

比如明万历年间位至首辅的张居正,他曾著《葬地论》,极力痛斥风水迷信。在文章中他摆事实、讲道理,对阴宅风水说的主要论点一一作了辩驳。人死后精神消散,剩下的只是一具尸体,如同“枯木朽株”,是无知无觉的。因此,即使将他葬入“吉壤善地" ,也不能通灵,保佑他的子孙。

地之美好是因为它能生长万物,但将“枯木朽株”栽植于其上,是无法使其起死回生的,更不能使其枝叶繁盛。如果风水先生们硬要说什么葬地的好坏可以决定人的祸福,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找块好地保佑自己的后人呢?如果说先人凭借“吉壤善地”就可以为子孙造福,那么这些风水大师们为了子孙的幸福就应该早日去死,选择一个“风水宝地”埋葬,又何必贪生恋世呢?如果说灾祸的到来是必然不可逃避的,那么他们何必干方百计地追求所谓的“吉壤普地"呢?这些论点可谓言简意赅,很有说服力。

袁枚画像

除了张居正之外,明清时期的王延相、唐顺之、袁枚、王贞仪也曾纷纷发文抨击过社会上一些封建陈旧的思想,他们的某些观点,或许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显得并不十分正确,但是他们简洁有力的文字,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我们国家的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为了人民百姓而奔走呼号的思想家。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苏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资讯~也欢迎评论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哦!如果你有想进一步了解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小编会为你“定制”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丧葬   明清   儒家   书影   棺椁   丧事   思想家   社会上   习俗   中国   时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