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耀会:长城区域的民族碰撞与融合

长城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有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交流和融合的程度、规模在不同的时段内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在形成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两大民族的过程中,经济关系和地域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形成文化特点和心理特点一致的民族共同体。在草原地区,草场是重要的生产基础,畜牧是主要的生产形式,在共同的经济生活下,往往形成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信仰。游牧民族强大后,也会形成政治组织,作为权力机构来决定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形式同时存在、交错存在、互相争夺资源,决定了这个地区具有很强的冲突性。

元上都遗址。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的产物、古代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突出代表。董旭明摄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一个由统一到分裂,又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过程。单就统一而言,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是一个时期突然形成的,都是先由小统一发展到大统一,由局部统一发展到全国统一,由若干民族的统一发展到几十个民族的统一。在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中,中国曾长时间处于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辽金宋三个分裂割据时期,不仅中原处于分裂状态,草原地区也不统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楚、齐、秦、魏、赵、燕、中山等国的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北齐、北魏、东魏、北周长城;辽金宋时期,草原上出现了辽长城和金界壕。长城往往产生于多个政权并立时期,而长城产生后,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城伴随了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历史发展进程。除汉族外,与长城历史关系密切的有匈奴、契丹、突厥、鲜卑、柔然、女真、蒙古等民族。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这些民族有的整体失去了本民族原有的特点,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组成部分。有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特点,使本民族的特性也发生了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长城   中原地区   民族   游牧民族   农耕   共同体   中国   各民族   时期   区域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