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距今两千多年,为何从不倒塌?原来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方法

文|亓钦

编辑|亓钦


“万里长城永不倒”是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做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万里长城早已世界闻名,成为了中国的标志之一。

绵延万里的长城曾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神秘,关于它的建造方式有过众多猜测,随着近代考古学家的不断揭秘,长城的修建过程也得到了还原。

但是,距离现在已经有2000年历史的长城,为何能够经历千年风雨还屹立不倒?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修筑的长城,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长城的军事作用

长城的修建在西周,周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而修建。到春秋战国时期燕、赵等诸侯国为了防御敌国的军事入侵,也依山而建,修建了多座烽火台。

比如齐国和鲁国领土相交的一带处于泰山的两侧,这是条重要通道。

齐国的西南方向上有济水和泰山形成的天险,其他诸侯国都虎视眈眈,是会盟和交战的主要发生区域。

做为攻打齐国的咽喉部位,齐国自己也知道这条要塞不守住,国家必然会有被侵犯的隐患,所以齐国最早就在这里修建了城障,主要抵御离得最近的鲁国和晋国。

为了让驻守的将士能更快地传递信息,每个烽火台用简易的城墙相连,也就有了现在长城的雏形。

到齐国的巅峰时期,鲁国被楚越两国攻打,琅琊一带被占领,齐国于是又在东面修建起了长城,防止新的敌人攻打自己。

这段齐国的长城还在之后不断扩大,在齐宣王时期把齐国的长城重修后接连在了一起。

齐国的防御工事完成后,秦国、赵国和燕国也陆续在边界上修筑了自己的长城,起到互防的作用。

长城最开始的修建非常简单,只是简单的土墙和几座小方城而已,因为零散的诸侯国都各修各的,修出的长城也就样式各异,反正能发挥作用就行。

也因为这个原因,最早的这段长城质量也就参差不齐,到现在几千年的风吹雨打,要么已经风化消失,要么就只剩下了一些夯土和低矮破损的城墙。

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广阔的中国从分散到统一,秦始皇要面对的威胁从国内转移到了国外,这些零散的长城也被连接起来,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城。

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是中原帝国的一个劲敌,并非是帝国的军队无法和凶悍的马背民族硬碰硬,而是游牧民族的一个特点让秦始皇的大军有点头疼:骑马。

别小看这一点,因为古代没有及时的通讯手段,游牧民族虽然开化程度不如中原,但得益于马匹,他们具有很强的机动性。

当驻守的将士发现有骑马的游牧势力骚扰边境时,上报地方,等军队赶来的时候,对方早就在目的得逞后跑得没影了。

这个产生的时间差非常致命,如果军队无法做到及时增援,你将士人数再多,战斗力再强,最后连对手的影子都看不到就是白费。

于是在秦始皇的主持下,耗时数年的长城修筑计划开始了。

长城的存在,能够在发现外族侵入的时候提前发出信号,调动军力支援,让其吃个瘪。如果长城这关没守住,只要长城内部有军队,同样可以让对手有来无回。

所以比起防御,长城最关键的作用是发出预警信号。有的烽火台远远高于城墙,就是为了可以看到更远,然后及时将敌人的军事动作传递到内部,提前部署备战。

秦始皇先是派遣名将蒙恬去北方治理了一下匈奴势力,接着开始动工修筑、连接之前几个诸侯国遗留下的大大小小的长城。

各国的长城相连后,西端起始于位于甘肃的临洮,东面最远到辽东,像一条数万里长的巨龙一样,盘踞在山头之上。

长城成为一道有力的军用工事,尽职尽责地发挥着自己的巨大作用,保卫着强大帝国的辽阔领土。

从秦朝后,历朝历代的君王也不断参与长城的完善。比如汉代长城是在汉武帝时期修建,当时也是因为受到外族侵扰,汉朝多次和匈奴爆发冲突。

匈奴因为经常在河西一带抢掠,危害当地安定,影响汉朝民众生活,汉武帝不止一次下令西征讨伐匈奴,最后彻底将其击溃后,还有部分匈奴势力归降。

这部分匈奴和汉民一起西迁,扎根落户,为了保卫边疆稳定,汉武帝派去了驻军,并在此处修建了汉长城,防止残余的匈奴势力卷土重来。

到明朝开国时期就有对长城的修葺,后来随着明成祖朱棣驾崩,明朝也逐渐走向衰弱,眼看着草原蒙古部落崛起,也无力再进行大规模远征。

没有进攻的实力,只能拼命守好自己的领土,由此长城的北防作用就更重要了,明朝主要修筑了辽宁、山西和河北等省的城墙,至此长城的防御体系也基本完善。

如今开放的可以攀登的长城区域,大多属于明长城,经过明王朝长期修建和加固,已经有了标准的城墙和边堡。

长城的沿线还有很多的小方城,这是戍边将士的休息场所,不远处的后方则是屯军要塞,可以容纳一个小型的作战部队。

有人在的地方粮草就要跟上,为了保证物资供应和储存,长城也有相应的场所和措施,做为军事防御来说,长城的规模已经相当完备。

此外明长城还分有三条重要防线,分别守卫边界、关内和北京。

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明朝对长城相当重视,前后有20多次修建,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又修建了上千多公里的长度,从嘉峪关修到辽东的虎山。

现在如果把不同时期的长城都算进来,长城的长度超过10万里,秦、汉、明时期的长城各自的总长就有1万多里。

长城的交通作用

长城其实不只是军事堡垒,为了方便集结和调动将士,也形成了自己的交通系统。长城有环城之道,还有完善的傍城道路方便登上长城。

因为长城所带来的安全感,客观上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沿着长城这条防御线铺开的,是中国农业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的集中表现。

这其中的融合和对立,不仅反映在经济上,也反映在文化、民俗上。而且长城不仅是阻隔外部势力的防火墙,也为“北边”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皇帝如果想亲自出行巡边,那么可以自由出行,再通过秦直道返回都城咸阳。汉代时期,各个民族往来频繁,“关市”贸易也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和平时期,汉朝也经常和匈奴做生意。史料中记载,长城之下可以通向关市,这里就是热闹的集市,往来的西域商人络绎不绝。

当然,之所以放开做生意,也是汉朝对外的一种软手段,毕竟匈奴之所以屡次来犯,无非就是想要中原那丰富的财物和食物。

匈奴也很看重与汉朝做贸易,比起下下之策的抢劫,合法的生意其实对双方都有好处。

尤其是丝绸,这是重要商品和珍贵的物资,为保安定,汉朝曾大量赐予匈奴锦帛和绸缎,这样的方式也为边疆地区带来了和平和稳定。

同时这些物资的输出,很多也是通过长城向外运输到匈奴地区,汉朝北边道附近经济的繁荣,就是得益于长城带来的交通便利性。

不仅是从中原向外的商品有输出的途径,外部草原民族生产的物资也得以进入关内。各种皮毛制品,珊瑚和琉璃,也都被汉朝的达官贵人们视为罕见,受到追捧。

很多骡子、驴等牲畜也开始通过长城进入汉地,在后来的时间里成为了重要的生产和交通工具。

长城为什么坚固?

最早由诸侯国修建的长城,东西南北方向都有延伸,长度也不一样,几百米到几千米的都有。

秦始皇要将这些零散的长城重修相连,可以想象,不管是修建还是维护,这都不会是一个小工程。

要知道,现在保存完好的秦长城就有将近12公里,开车都要开20分钟的距离,在当年实际长度肯定要更长。

另外,秦长城大多是由无数的石片交错叠加而成,而这些石片采自附近的山上,山石经由工匠的切割,然后逐一磨平成为“城砖”。

但没有任何现代机械,没有水泥,没有搅拌机的古代,秦人是怎么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还能保证质量的?

为保证长城的修筑,一套严苛的“秦国特制”的监督机制应运而生。比如,制作一块城砖要求重量是5、60斤,个头不小,怎么看工人是否偷工减料?

传闻的方法就是将两块城砖并排放于地面,中间留半个砖的空隙,接着中间放上一块整砖,这样底部会有悬空,此时就将烧好的新砖从人肩膀的位置让其落下。

如果把架起来的砖撞断,说明砖块过重不合格,制作砖块的工人直接会被处死。另外,为了不让长城的外墙轻易脱落和变形,秦人还制作了特殊的黏合剂。

说的配料非常简单,就是糯米浆,但在当时这可是一种造价不菲的复合材料,不仅因为原料是糯米,还因为制作工艺也比较复杂。

想要制成糯米砂浆,先要把糯米高温烹煮到胶状,接着加入熟石灰、碎沙石,不停搅拌至泥浆的状态,然后做为砖块之间的黏合剂填补缝隙。

整个过程都需要通过人工完成,而且和大米一样珍贵的糯米只是制作胶水的原料。这样的糯米砂浆是长城稳固的关键,但付出的成本实在无法估计。

但不得不说古代很多工程的质量是真的好,但长城之所以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更多是因为凝结了背后无数普通百姓的血汗。

虽然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但劳动人民在强权的压力下,很多的创造和智慧都来源自对秦律的恐惧。

万里长城的背后

虽然军事和经济上,长城都展现了正面的作用,但长城的修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的。为了将之前的长城相连,秦始皇几乎是用举国之力在完成修筑。

据考证,公元前214年前后秦长城动工,首先是现役的士兵,蒙恬在抗击匈奴后麾下的三十万大军留在北方戍边,并参与长城的修建。

不仅是有几十万大军参与,秦国上下还从各个地方征调了普通百姓,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

因为长城的修建最后花了将近9年的时间,这些人也是不够的,因为士兵将士还要承担军事任务,百姓们还要维持农作,不能就只干修长城这一件事。

于是还有不少犯人也被发配到了工地上,这些犯人大多都是轻犯,小偷或者盗贼,要么就是欠了徭役无力偿还,做苦工抵债的。

甚至修长城就是一种专门的处罚,叫做“城旦”,被判这个罪行的人,白天巡守,晚上修城,要足足修满四年才算“服刑”结束。

根据长城的工程量,估计秦始皇修长城的总花费超过了1亿人民币,这只是单纯的材料成本。

如果说修长城至少需要70万人参与,考虑粮草、交通等成本,这几年里的花费可能上百亿。

那可是几千年前啊,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的投入都相当惊人,秦始皇这一举动也招来不少骂名。

虽然长城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定而存在的,但受限于没有现代化设备,没有起重机和卡车等便捷的运输方式,耗时耗力在所难免。

但另一方面,秦始皇的功绩又确实无可指摘,他做为首个统一华夏大地的秦始皇,能让这个中原大地上首次诞生的庞大国家正常并高效运转,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比如秦王朝有当时陆地上最强的军队,有四通八达的秦直道运输路线,能有这些基础设施和强悍的军事体系,背后靠的是严格的秦律。

但历史就是这样让人唏嘘,一个初生的帝国仅仅维持了到了秦二世便匆匆谢幕,退出历史的舞台,只剩各种事迹留给后人评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长城   秦国   万里长城   明朝   中原   齐国   汉朝   匈奴   将士   糯米   残忍   多年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