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李世民:渭水之耻到平灭东突厥,不修长城的大唐终成大帝国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

东突厥,第八次入侵大唐。二十万突厥骑兵,跨过长城、杀入关中。

大唐猛将尉迟敬德率部疾进,主动发起泾阳之战,歼敌一千余人。但是,泾阳恶战并没能阻挡突厥人的进攻步伐。

八月底,突厥大军抵达渭水河畔,距长安四十里,纵马可到。

兵临城下,颉利可汗派心腹大将执失思力出使长安。但此次出使,是为了刺探虚实,只是大屠杀的前奏。因为突厥人根本不想要什么城下之盟。长安屠戮之后,突厥就要效仿拓跋鲜卑、入主中原。

史载: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这就是隋末以后的东突厥,颉利可汗有效仿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实力。


而大唐呢?大唐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自618年建国以来,大唐一直在推进统一战争,至623年才刚刚平息战火。公元626年7月,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大唐皇帝,但立即遭遇太子和齐王余党的反扑。最要命的是:此时突厥来犯,长安城中只有数万军队,关中以东和南方的军队,根本无法及时回援长安。

突厥使者执失思力,昂首挺胸直入殿堂,恫吓这个刚刚崛起的新帝国:

颉利、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

这个危急时刻,考验大唐的智慧,更考验大唐的血气。

01.渭水之耻

突厥人设计好了一切:他们是最强的草原武装,大唐是崛起的百废待兴,关中攻略掌握了战争主动。

但是,突厥人唯一没有料到的,就是李世民这个大唐皇帝。这是一个了解草原的帝国领袖。

李世民在突厥使者面前毫不示弱,先是当堂痛斥突厥人背信弃义,而后直接将使者执失思力扣押在门下省。

突厥出使刺探长安虚实,大唐却让突厥使者有来无回。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中原的逻辑。草原的逻辑,从来都是要么杀、要么扣。李世民玩得就是草原逻辑,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骂完突厥使者还不过瘾,李世民直接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大臣总共六骑,北出玄武门,直抵渭水河畔,当着突厥大军的面,隔着渭水痛斥颉利可汗。


草原崇尚武力、崇拜英雄。大唐皇帝李世民只率六骑,亲赴百万军前、痛斥突厥可汗。这一举动,不仅吸粉无数,而且胆寒突厥。史载:

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

与此同时,长安城中的数万大军,倾巢而出、旌旗遍野。处处主动的颉利可汗,却突然被动起来,直接面对了三层窘境:

第一层,出使的执失思力没回来,不知长安虚实;第二层,大唐皇帝只率六骑直抵军前,这是什么胆量;第三层,李世民之后旌旗招展,唐军早有准备。

占据绝对优势、占据绝对主动的颉利可汗,反倒心虚了。

渭水北岸是突厥的二十万大军,渭水南岸是大唐的数万精兵,两相对峙、剑拔弩张,要么兵戎相见、要么就得有一方先退下来。李世民胆大包天、颉利可汗心虚不已,于是反倒是突厥给了大唐台阶,颉利可汗再派使者求和。

这就有了渭水之盟。

八月三十日,大唐与东突厥在渭水河畔斩白马结盟。但是,大唐跟突厥签订的,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大唐“倾府库赂以求和”、东突厥“尽掳男女财宝而退”。

所以,李世民不承认这是什么渭水之盟,而认为这是大唐的渭水之耻。他训谕宿卫将士要勤习骑射,自己不要亭台楼榭只要能雪渭水之耻。

02.大唐不修长城

公元626年8月,大唐与东突厥渭水结盟。盟书笔墨未干,大唐的国家机器便运作起来。

长安宿卫、地方府兵,立即加紧训练,几年之间悉成劲旅。

使臣出击、分化瓦解,离间突厥诸部,奚部、霫部、契丹纷纷归唐。

同时,朝臣建议实施筑城徙边之策。秦始皇北却匈奴之后,修长城;汉武帝漠南之战后,城朔方。甚至,北魏这个入主中原的草原政权,也要修长城。所以,大唐也应该依托长城旧址、再修长城,同时迁徙中原百姓、充实边塞。但是,李世民却力排众议:

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自秦汉以后的中央帝国,只有三个朝代没有修长城,一个是大元、一个是大清,再一个就是大唐。但是,大元和大清都是根自草原的帝国。

首先是大元,它把中原的财富生产、草原的军事力量和穆斯林的商业能力统统整合起来,成就了一个俯瞰欧亚大陆的超级帝国。

其次是大清,大清也想过修长城,但是有大辽和大元的参照,大清把中原的财富、草原的武装以及雪域高原的信仰整合起来,成就了一个横跨草原和中原的二元帝国。

唯独只有大唐,虽然渊源可以追溯到草原的北魏,但它却以中原帝国的统治逻辑征服了草原和西域。大元和大清,是一种草原秩序的输入,融合中原文明以巩固帝国。而大唐,则是一种中原秩序的输出,以中原文明来扩张帝国。所以,大唐是一个始终开放和无限延展的世界性帝国,大唐才有了无与伦比的胸襟。


大唐不修长城,因为李世民要用中原文明征服草原文明,而手段则是用草原的逻辑对付草原的突厥。草原的逻辑是尚武,大唐的手段就是以武止战,用中原的财富支撑大唐的武力,目标不是防御而是扫清沙漠。

这是大唐,大唐这个中原文明,要用草原的逻辑征服草原的突厥。而突厥呢?颉利可汗这个草原雄主不简单,他也要实现草原的进化,手段就是用中原的逻辑整合草原的力量。

史载,颉利可汗做了三件不得草原人心的事:

一个是连年征战。到渭水之盟,东突厥已经八次入侵大唐。征战入侵的直接目的是掠夺财富,而掠夺财富的最显著效果就是加强可汗的统治。可汗手中有钱,才能统御草原诸部。

另一个是重用诸部而疏远宗室。中原是父死子继而草原是兄终弟及,还有就是胡虏无百年之运,其根源就是草原可汗的地位不稳固。颉利可汗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一种扭转,防止宗室内斗争位。


第三个是重用汉人赵德言。颉利可汗“才其人,委信之,稍专国”。农民起义总是中原帝国的专利,因为朝廷横征暴敛所以官逼民反。但是,在颉利可汗治下,草原也出现了横征暴敛的问题。原因就是赵德言试图变法草原,在草原建立起中原政权。

德言专其威福,多变更旧俗,政令烦苛,国人始不悦。

但是,草原毕竟是草原,它的财富生产能力支撑不起一个昂贵的中原政权。原因就是就草原的生活方式导致收税的成本太高。于是,东突厥的内政就出现了问题。

而屋漏总逢连阴雨,这个时候的草原又赶上了天灾。“岁大饥,裒敛苛重,诸部愈贰”。在这种情况下,整合的草原就开始走向分裂。而这正是虎视眈眈的大唐,一直在等待的机会。

03.反击东突厥

会大雪,深数尺,杂畜多死,连年饥馑,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由是内外离怨,诸部多叛,兵浸弱。

于是,公元629年8月,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李世民,认为反击东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元629年11月,唐帝国当即做出了反击东突厥的军事部署:

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中路出马邑,尉迟敬德和苏定方为副将。

并州都督李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东路出云中,张公瑾和高甑生为副将。

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西路沿黄河,胡国公秦叔宝为副将。

礼部尚书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由灵州向西北挺进。

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进驻燕云地区,截断突厥东逃之路。

营州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自营州迂回突厥后方,防范突利可汗。

总共十余万大军,五路出击突厥,由兵部尚书李靖统一节制。也有说是六路出击的,主要是因为幽州都督卫孝节一路,这一路的作用是驻防幽州和断阻后路,可算一路也可不算一路。



而真正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李靖、李勣和柴绍这三路主力。他们是直接攻击颉利可汗的东突厥主力。而畅武道薛万彻一路,主要是监视突利可汗;恒安道卫孝节一路,主要是防止突厥东逃;金河道李道宗一路,主要是防止突厥西逃。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的关系,否则这个问题就一直存疑着让人头疼。

突厥有好多可汗,真正的老大应该称为大可汗。所以,颉利可汗应称为颉利大可汗,这是真正的突厥大哥;而突利可汗可以称为突利小可汗,算是二把手。

这种局面的根源,就是草原的继承逻辑。兄终弟及,轮到了颉利可汗,他是始毕可汗和处罗可汗的弟弟。但是,这个时候始毕可汗的儿子已经长大,所以就也给封了可汗的尊号,就是突利可汗。他在东突厥的东部地区,负责统治契丹、靺鞨等部。


所以,颉利大可汗是突利可汗的叔叔,是真正的突厥老大。突利可汗是侄子,但地位显贵,是突厥第九代君主始毕大可汗的儿子。

唐朝的分化瓦解工作真得很优秀,早就争取到了突利可汗。所以,颉利大可汗想进攻大唐,突利可汗从来都不给力。

公元630年正月,中路唐军率先挑起战事。兵部尚书李靖率三千精骑从马邑出发,夜袭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猝不及防,以为遭遇到了大唐的倾国来攻。于是,立即拔帐北逃。

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

颉利可汗的最大缺点,就是太谨慎。否则,他也不会在渭水河畔被李世民唬住。所以,李靖三千骑兵只是偷袭定襄,就被他当成了唐军倾国出动。可汗王庭北逃,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大唐一开战就掌握了战争主动,而突厥只能被动支吾。

你跑我就追,抓到战场主动的李靖,绝不轻易放手,带着三千前锋骑兵就追着突厥可汗揍。


李靖夜袭定襄的同时,东路的李勣所部已经出了云中,而且越位定襄,在白道出击突厥大军,也是一通暴揍。

同时,李靖一边追击作战、一边分化离间,“靖复遣谍离其心腹”。可汗遁逃、唐军招降,颉利可汗的亲信俗康苏密当即向李靖的唐军投降。

定襄被夜袭战、白道遭遇战,再加上康苏密投降,于是颉利可汗彻底吓破了胆,直接率数万部众向西边的铁山(今阴山北)逃窜。

逃到阴山后,颉利可汗立即施展打得过就抢劫、打不过就称臣的一贯伎俩,派出使者执失思力出使长安,向李世民谢罪,“请举国内附,身自入朝”。

仅是两场战斗,突厥就要举国内附、可汗就要亲赴长安。这突厥也是太不禁揍了。原因就是突厥真得有难处。

“会大雪,深数尺,杂畜多死,连年饥馑,民皆冻馁”,就是这种天气,突厥人不用打就已经扛不住了。再加上“诸部多叛”,可汗挨揍,其他诸部不仅不援助,而且在唐军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造反了。只能说大唐的这个反击时间,非常要命。

04.平灭东突厥

李世民,一封诏书下给了阴山的颉利可汗,同意投降;一封诏书下给了兵部尚书李靖,组织迎降。

但是,李靖和李勣在白道会师后,根本就没理会李世民的诏书。这两个人就不相信突厥人能投降,因为打仗还没打出血来,突厥还没被打疼。

于是,估算宣诏使唐俭到了颉利牙帐后,李靖亲率一万精骑、备足二十天粮食,长途奔袭阴山,再次偷袭颉利可汗。

同时,李勣继续越位出击、北至碛口(今呼和浩特以北大漠边缘),准备截击突厥退路。

宣诏使唐俭刚在阴山可汗牙帐宣读完诏书,李靖的一万精骑就赶到了。副将苏定方率二百轻骑“乘雾而行”,大雾刚散,二百唐军就露出了獠牙,直接突袭狂揍。宣诏使唐俭趁乱逃到李靖军中。李靖则立即发动总攻,斩首万余、俘众十余万,缴获牲畜几十万头。


这一仗,是真正把颉利可汗打疼了。因为几十万的牲畜是最要命的,这既是突厥人的军粮,也是他们的财富和城池。

定襄偷袭和白道遭遇,突厥被动,但还是一种假被动。这种被动是因为自身的原因,遭逢天灾和诸部反叛。但是,阴山偷袭战,突厥则是在战场上彻底输掉主动、陷入被动。

于是,颉利可汗只能带着残部向漠北逃窜,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国方向。但是,李勣的唐军主力早就封死了碛口。

颉利至,不得度。

于是,追随颉利可汗的大小酋长立即向李勣的大军投降,唐军再次俘虏五万余人。


往北跑不行,那就往西跑。于是,颉利可汗再率残部向灵州(今宁夏腹地)方向转移,试图与灵州附近的小可汗苏尼失汇合。颉利可汗之所以不往东与突利小可汗汇合,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东路唐军李勣部太彪悍,从来都是截后路的,所以他往东跑不了;另一个就是与突利小可汗矛盾已经激化,导致突利在大战之前就投降了唐朝。所以,他只能往西逃。因此,唐朝的幽州一路和营州一路,基本上就没怎么打仗。

然而,唐军在灵州方向也早有部署。礼部尚书李道宗由灵州向北挺进,迎头就撞上了小可汗苏尼失和颉利可汗。唐军拦住去路,逼着苏尼失小可汗交出颉利可汗。

至此,大唐平灭东突厥之战,在俘虏颉利可汗后,画上了句号。东突厥各部,纷纷归附大唐。

05.大唐向草原输出秩序

传统的中原王朝,是无法对草原输出秩序的。不是中原王朝的实力不支持,而是中原王朝想象力和理解力不支持。

真正能把这件事做好的,还是这三个不修长城的帝国,大唐、大元和大清。

大元就不用说了,因为他本身就来自草原,中原只是其统治秩序的扩张和延展。所以,在草原,大元皇帝称大汗;在中原,大元皇帝称皇帝。清朝应该是做得最好、玩得最复杂的。对中原和东北,大清皇帝称皇帝;对蒙古和草原,大清皇帝称大汗;对雪域高原,大清皇帝则称文殊菩萨转世。

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一个名号和称谓。

名号和称谓,不仅有着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而且是在构建一个合法性的故事。而故事才是输出秩序的基础,战争只能输出暴力。


在中原,造反称王,就没人会跟你死磕。比如隋末乱世的杜伏威,虽然割据一方但一直称王,谁强大就跟谁混,跟王世充被封楚王、跟大唐被封吴王。但是,一旦称了皇帝,就不一样了。因为皇帝的政治象征意义是要做中原帝国的老大。所以,李渊、王世充和窦建德,必须得决出个胜负来。

同时,名号和称谓,还是一个故事。草原不理解什么是皇帝,但可以理解什么是单于、什么是可汗。而能把中原帝国的统治秩序输出到草原的,只有大唐。因为李世民真正懂得草原逻辑。

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所以,李世民自称天可汗,其象征意义就是草原最大的主,也表明其要在草原讲草原的故事。于是,大唐是一个把统治秩序从中原输入到草原和西域的开放性帝国。这个逻辑起点是李世民定下来的。


因此,大唐平灭东突厥之战,才能说是平灭。秦皇汉武对草原只有暴力输出,所以只能说是征伐。

大唐帝国的对外战争,是历代中原帝国中最频繁的一个。

打匈奴,汉武帝终其一生,甚至一直打到了东汉,已经足够长了。而大唐呢?大唐光与吐蕃作战就干了两百年。其中一个原因是草原已经完成了自组织,草原已经长大、长强;而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唐的逻辑起点,要做天可汗,就必须把整个草原打服。

而这一切都发轫于渭水之耻。

正是从这一事件开始,大唐和李世民才把目光从中原真正转向了草原。而平灭东突厥,是一个正反馈的促进,它放大了大唐的雄心壮志。大唐帝国的强盛源自于李世民,更源自于一种知耻而后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26

标签:东突   大唐   可汗   帝国   定襄   阴山   中原   突厥   长安   不修   长城   草原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