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阁十九年,持重守则,辅政有方,大明弘治朝首辅大臣-刘健

宣德八年(1433),南北直隶,河南,山东大旱,颗粒绝收。朝廷数次开仓赈灾,仍杯水车薪,中原大地饿殍遍野,流民四起。河南洛阳一处不大的宅子,一个婴儿在此出生。宅子的主人姓刘,身份并不显赫,如果一定要说道些什么,只能说主人曾经做过县学训导。何为训导?吏也,不入九品。而今天出生的这个男婴,是刘姓主人的小妾白氏所诞,为其三子。大灾之年,时局艰难,男婴未来之路,不禁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是年,司天监有载,有彗星出天仓。

故宫一景

嘉靖元年(1522),还是在洛阳府,一位老人穿着布衣,依着太师椅,坐在院子的一顶帷帐之中。在他面前摆放着朝廷刚遣人送来的束帛,饩羊,上尊等物,宅门外看热闹的乡邻百姓业已散去,只有老人的儿孙依旧恭敬地随侍在侧,默不出声。老人望了望眼前的这些赏赐,缓缓闭上眼,眼角却微微泛出泪光。致仕在家已经十余年,未曾谋面的新帝即位,送来的一众恩赏,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表态,老人对此心知肚明。只是,看到那些后生晚辈向他恭敬地行礼时,老人的思绪再次被拉回到从前,想起了过往的种种。同年,南京,江西,湖广等地又逢大旱,百姓食树皮果腹,瘟疫流行。

阴晴轮转,君臣之道

刘健,字希贤,号晦庵,河南洛阳人氏。历仕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入阁十九年,任内阁首辅八年,为明代中期名臣。

不是很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可能对刘健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李东阳,估计大家又会作恍然大悟之状,著名的“三人内阁”,刘健,李东阳,谢迁,是明代弘治年间内阁辅政的典型。而李,谢二人,正是在刘健的保举下,才得以入阁,从而青史留名。

刘健的仕途其实并没有特别多能说道的,读书,进士及第,入翰林院,再到东宫詹事府,侍郎,内阁阁臣,尚书,内阁首辅,最后致仕。没有什么大起大落,靠着才华,靠着秉性,靠着运气,靠着熬资历,刘健一步一步往上走,最后在正德初年,被刘瑾所害,致仕回乡。

刘健 像

刘健之前,有著名的“三杨”,李贤等阁老前辈,在他之后更有李东阳,杨廷和,严嵩,徐阶,张居正等大江后浪,相对的,于刘健的关注度并不高。朝史暮想也曾犹豫过,是否要专门为刘健开篇论述,因为实在找不到什么有趣的轶事,或者诡秘的阴谋,但最后还是决定写一写刘健,即使可能会非常枯燥,但这位入阁以来,完整贯穿了整个“弘治中兴”的老臣,已经深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老人以他渊博的学识,沉稳的性格,严谨的态度,勤恳的努力,默默为我们掀开了明代中期辉煌的一页,值得我们后世去铭记。

我们先来说说刘健的君臣关系。

刘健和明孝宗朱佑樘关系好,是历史上公认的。

刘健是天顺四年(1460)的进士,之后十几年一直待在翰林院。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刘健升任右春坊右谕德。这是隶属詹事府下的一个官职,负责帮助太子处理公文,也兼着陪太子读书的任务。而这一年,朱佑樘才七岁,刚刚被立为太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两年后,朱佑樘正式出阁读书,刘健又升了一级,成为了左庶子,还是在詹事府里做事。事实上,从这一年开始,刘健和朱佑樘,开始了一段长达近30年的近侍,师生,君臣的关系。也就是说,从明孝宗立为太子时开始,刘健一直陪伴到朱佑樘驾崩,始终未曾离去。如此稳定的亲密关系,除了内侍外,很少在外臣身上出现。

明孝宗朱佑樘 像

同时,刘健与朱佑樘在性格上,有着天然的契合与互补

健健少端重......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器局严整,正己率下。——《明史·刘健传》

刘健为人稳重,学识渊博,有担当,讲原则,且以善断出名。而朱佑樘呢?

在宪宗时栗栗祇畏,进学修德,无少暇逸。......天性诚驾,简言慎动,涵养充实而未尝自耀,渊然莫测也。——《明孝宗实录》

我们可以看到,朱佑樘因为小时候的悲惨教育(后宫迫害,母亲惨死,自己也被逼得东躲西藏),性格上有一些懦弱,却非常勤学,为人寡言慎行。

一个被同僚称之为木头的刘健,一个话少慎动的朱佑樘;一个严谨刻板,讲究原则的官僚,一个以仁孝守礼而名留青史的皇帝,这两个人注定在相近的性情上,结下深厚的感情。同时,朱佑樘骨子里的优柔寡断,碰到了刘健的当机立断,又巧妙地形成了互补,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而这,才是刘健能够在弘治朝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太和殿

于是乎,朱佑樘继位后,同年年底,刘健便被火箭式地提升为侍郎,入阁参政,之后一步一步走到尚书,走到内阁首辅大臣。

那么对于明武宗朱厚照呢?为什么刘健作为朱佑樘钦点的顾命大臣,在朱厚照登基一年的时间里,便从朝臣的泰山北斗,致仕回乡,成为了一名不问世事的寓公?

史书里是告诉我们,以刘健为首的文官集团,败在了以刘瑾为首所谓“八虎”的宦官势力之下,最后惨淡收场,内阁三人组,仅李东阳一人得以幸免留职。这个说法,对,也不对。

说他不对,是因为除了看到当时朝局的发展,我们还应该关注到明武宗朱厚照与刘健的性格冲突,还有皇权与阁权的矛盾冲击。

同样在性格上,朱厚照性格张扬,不喜束缚。与父亲朱佑樘不同,朱厚照好武风,钟情于行军布阵,身边也常常带着一些边关小校。喜欢他这种性格的人,推崇无比,而厌恶他的人却一个劲闭口摇头。很显然,习惯了朱佑樘好静守礼的刘健,非常不适应新帝的做派。

明武宗朱厚照 像

具体到朝局层面,就是以刘健为首的一批原先弘治老朝,对朱厚照的一通劝谏。劝他别带这么多近侍,劝他多开读书研讨会,劝他老老实实待在宫里别出门,劝他要节俭收敛,守礼守规。与刘健的不满相同,朱厚照对这些父亲留下的老臣,也是很不感冒,即使他刚刚继位,需要依仗这批人来稳定时局,但依旧架不住他心里一个劲地翻白眼。

从本质上来讲,朱厚照最后对这批老臣的“狠绝无情”,其实是在重构自己的政治生态。

父亲明孝宗朱佑樘,与文官集团走的太近,在很多重大决策上,可以说是文官集团的“傀儡”。我们不要小看朱厚照,他用刘瑾为首的“八虎”,提升边将到京随侍,其实都是在夺权,他要夺朝堂的话语权,要夺京军的兵权,要提升自己在军政上的权威性,那就势必要与父亲留下的“顾命大臣”们摊派。而在明代,那些宦官,那些依附皇帝的近侍,不论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如何提升,取得了怎么样的政治权力,其本质只是皇帝个人意志的延伸,是皇权的一种发散。明白这点,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到刘健最后惨淡的下场,只是所有人,包括朱厚照自己都不知道,事情发生得如此突然。

正德元年,刚刚继位的明武宗朱厚照,围绕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去留问题,与刘健等朝臣提前展开了决战。在文官集团信心满满之际,朱厚照以过人的勇气和担当,坚定地站在自己的近侍一边,或者说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皇权,同意了刘健,谢迁等人以退为进的”逼宫“(主动提出辞职,向皇帝施压)。刘健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弘治年间稳如泰山的内阁首辅,在新帝即位的第一年,便被踢出赛场,排挤出了权力核心。

明代官员

这里说的主要是弘治,正德两朝,而对于天顺,成化时期,刘健因为一直在翰林院做学问,位卑职小,并未参与到朝廷的决策层,皇帝未曾启用,故而在此不做详谈。

仕途平顺,持重刚直

刘健是弘治朝的一个标杆式人物,从明孝宗登基到驾崩,刘健全程参与了期间所有的大小政务,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刘健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是有大功于朝的。当然,正是因为整整十八年的弘治朝,刘健的身影到处都是,反而不是很好讲了。如果一条条,一项项列出来,估计会是一篇枯燥异常的论文研究,朝史暮想不谙此道,也不想这么写。

同样的,史书里关于刘健的诸多记述,大多也都围绕着其劝谏帝王,对抗权阉,和一些具体的政务诉求上。既然如此,那我们就聊聊刘健这个人吧。

朝史暮想对于刘健,谈不上喜恶,他是一个典型的板着脸的政治官僚。但对刘健却抱有尊重和羡慕。尊重是因为,总体来说,刘健对于明代中期朝局的稳定,是发挥过巨大作用,且他讲原则,至始至终秉持着自己固有的政治主张,并不惜为此丢官。说羡慕刘健,是因为他的仕途走的很稳很顺,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波澜。

明代官员

刘健是天顺四年进士及第,当时的成绩是二甲三十九名。之后朝廷选拔庶吉士,刘健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所谓的庶吉士,其实是在当时这届科举的进士中,选拔一些特别有才的,有潜质的人,进入翰林院学习,一边做一些文书工作,一边学习政务。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庶吉士成为了一位官员最后能不能够入阁的重要标准。当时除了前三甲默认进入翰林院,其他进士都需要参加考试选拔,刘健这一届,足有一百五十余人参加考试,刘健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由此可见刘健才学之不俗。

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光禄给朝暮撰,礼部月给裔烛钞,人三锭,工部择近第宅居之。帝时至馆召试。五日一休沐,必使内臣随行,且给校尉验从——《明史·选举》

意思是,入选了庶吉士之后,朝廷给待遇给工资,安排住房,配给随行,还能常常受到皇帝的召见。这样的待遇,对于家境并不殷实的刘健来说,简直恍如天堂。事实上,当时刘健因为是北方人,在口音上能够比较容易为北京官场所接受,且相貌端庄,性情稳重,让他占了很大的便宜。

故宫一景

然后他就开始熬资历,开始了十余年的翰林院生涯。天顺七年,在家丁忧的刘健忽然奉命回京,因为要参与到《明英宗实录》的编修工作,这为他节省了近两年的时间。当实录完成之后,刘健顺理成章地提了一级。

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刘健已经参加了朝廷几次大的修书活动,再加上九年秩满,被提进了詹事府。也由此正式开始接触还是太子的朱佑樘。等到朱佑樘继位,身为詹事府少詹事的刘健,直接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入阁。

刘健的仕途,不得不说走的非常平顺,也常常伴随着好运,但实际上,刘健的这种好运,与其性情有着潜在密切的联系。

第一,刘健能读书。

很多进入翰林院任职的庶吉士,往往因为没有什么实权,加之待遇丰厚,渐渐开始放浪形骸,游山玩水,吟诗作对。

明代官员

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目之。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明史·刘健传》

而刘健进入翰林院之后,谢绝了一切不必要的往来,只是每天埋头读书做学问,甚至被同僚们成为“木头”。如此专注,为刘健日后成为朝廷重臣,为各种高层决策,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而也就是因为他的这一特点,哪怕在他丁忧的时候,朝廷依然要召他回来修实录,可见对于那些有真才实学之人,朝廷平时还是非常留心的。

第二,刘健非常持重。

刘健在翰林院待了十余年,之后在东宫詹事府又是很多年。按照当时刘健的年纪,其实换做普通人,已经开始着急了,急迫地想谋求一个实缺,去发光发热。但刘健呢?不吵不闹,就安安心心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也正是这种踏实,严谨,最后打动了朱佑樘,并随着二人相伴年岁的增长,彼此间都给予了足够的信任。

第三,刘健非常讲原则。

木讷好静,做事严谨的人,一般都是非常讲底线,讲规矩的人。而一个国家,一个朝堂,从来不缺抖聪明,投机取巧之徒,反而是在各种诱惑之前,依然能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做事的人却很少。而刘健显然是后者,他的刻板,他的不近人情,也许给他生活上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但在另一个层面,却是一个官员起码的自我约束,是朝堂之幸。

明代官印

他不喜欢焦芳(后来刘瑾的铁杆粉丝),几次拒绝了焦芳升迁的请求,其中有焦芳自己要求的,也有同僚提议的。但刘健并未以权势压制,每次拒绝都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事实上,刘健看人也是非常准的,焦芳后来的一些行径,的确为众人所不齿。

同样的,在后来形成的以他为首的“三人内阁”,刘健与李东阳也存在政见不合的时候,但身为首辅的他也是尽量与李东阳,谢迁二人去商议,尽力保证了内阁的团结和协作。

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到,刘健之为人性情,对于其仕途与理政,都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致仕回乡,心忧君国

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朱佑樘驾崩。临终前,朱佑樘拉着刘健的手,饱含叮嘱地向刘健托孤。

先生辈辅导良苦。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好逸乐。先生辈常劝之读书,辅为贤主。”健等欷歔,顿首受命而出。——《明史·刘健传》

先生(刘健)这么多年辅助我良多,辛苦了。现在太子朱厚照即将登基继位,还希望先生能够继续辅助太子,让他做个贤君。刘健重重地领命。

明朝皇帝 剧照

我们可以想象刘健当时的心情。明孝宗朱佑樘不仅仅是刘健的君主,同时也是他的学生,他的朋友,二人朝夕相处几十载,朱佑樘却在盛年离世,对于刘健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当他遵嘱遗命,打算把对朱佑樘知遇之恩转移到太子朱厚照身上时,却换来了朱厚照的排斥与不满。但我们都知道刘健认死理的性情,朱厚照越是逃避,刘健便更加频繁地劝谏,因为在刘健看来,这是他必须做到的职责。

所以,矛盾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量的积累和迅速的激化,以致在正德元年,刘健便致仕回乡。

罢了罢了,既已身居乡野,又何必再为庙堂所扰?刘健不是莽夫,他知道自己突然的致仕,是一场政治清算,虽然表面上他是主动提出辞呈,但他的政敌绝对不会如此轻易地放过他。所以刘健在家,不问外事,专心教导子孙读书,闭口不谈朝政。这既是固有的性情,也是在传递自己安心养老的信息,以求避祸。可这样,有用吗?

正德二年,刘瑾矫诏,将刘健,谢迁等一众指为朋党,搜罗罪名,欲下狱除之。后在李东阳等人的努力下,总算没有坐牢,但是之前一切的待遇职称算是没了。之后陆陆续续,刘瑾通过各种各样的名目,一点一点地追回了刘健之前获得的赏赐,刘瑾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刘健,当年的“债”,我会一点一点慢慢讨回来。

刘健 像

不过朝史暮想对于这个时期的刘健,却并不是很担心。一个宦海沉浮几十年的老臣,一个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泰山北斗,哪里会为这些身外之物所累。在家泡一杯清茶,捧着一本闲书,身旁坐着用心练字的孙子,这对刘健来说,已经是无比安逸的事情,刘瑾的那些小伎俩,又岂能撼其心境。只是,老人深邃的眼眸里,时不时地会显露出几分无奈和落寂,是呀,当年先帝的临终嘱托,刘健从未忘却,即使如今远离朝堂,以刘健的性情,也许依旧会自觉愧对先帝,未尽人事。

正德五年,刘瑾伏诛,之后刘健相应称号待遇重新恢复。到明世宗朱厚熜继位,为了表示新朝气象,特意遣人慰问刘健。嘉靖五年,94岁的刘健,在自己家中,安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临终之前,写下千言上疏,劝谏嘉靖皇帝勤政修身,亲贤远佞。老人的离世,也代表着明朝一个时代的终结,老人骨子里的执拗,让他从未放下对家国天下的忧虑。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翰林院   正德   大明   致仕   持重   明史   进士   内阁   朝廷   明代   大臣   守则   太子   老人   刘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