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康熙不能等吴三桂老死后再削藩?那样是否可以避免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他决定裁撤以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位异姓藩王。

在康熙决定撤藩时,他的祖母也就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曾经建议不要急于撤藩,可以等到吴三桂等三位藩王相继老死之后,再行撤藩,这样比较稳妥,如果急于撤藩很可能会激起兵变。

但是当时年少气盛的康熙没有听从祖母孝庄提议的老成持重的办法,他还是毅然选择立刻才撤掉吴三桂等三藩,最终迫使吴三桂起兵反叛兴起了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清朝在三藩之乱时几乎失去了南方的半壁江山,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在为康熙的年少气盛买单。

三藩尾大不掉耗费巨大的国家财政,这才使得年轻的康熙急于裁撤

清朝的三藩是指在清初时期为清朝统一中国而立下赫赫战功的三位汉将被封为异姓藩王,实际上清初时期共册封了四位异姓藩王,分别是驻扎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驻扎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驻扎福建的靖南王耿仲明、驻扎广西的定南王孔有德。

孔有德在顺治时期被南明的抗清名将李定国诛杀并灭门,只有一个女儿孔四贞被孝庄收为义女,孔四贞嫁给了孙延龄,康熙时期孙延龄与孔四贞出镇广西,而耿仲明早在顺治时期就去世了,康熙时期承袭爵位的是他的孙子耿精忠,所以康熙时期清初的四位异姓藩王不算孔家只剩三家。

尚可喜是比较忠于清朝的,最初是尚可喜主动提议年迈请求回归故乡辽宁海城,康熙顺势就做出了裁撤三藩的决定。尚可喜本人是愿意接受朝廷撤藩,但是吴三桂却不愿意被撤藩,吴三桂想效仿明朝黔国公沐英家族世代镇守云南,康熙当然不同意了,吴三桂于是就煽动福建的耿精忠和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反叛。

于是乎广东的尚之信就囚禁了不想反叛忠于清朝的父亲尚可喜响应吴三桂,耿精忠与吴三桂是一拍即合,同时吴三桂还胁迫孙延龄在广西响应反叛,因此三藩之乱就成型了。

康熙急于裁撤三藩主要还在于集权,因为吴三桂在云南和贵州以及四川三省的辖区内拥有高度自治的权力,云贵川三省的军政财大权都在吴三桂手中,吴三桂在这里可以自己随意任命官员,当时在吏部被称之为西选,所以吴三桂的存在,严重阻挠了康熙的皇权集中。

自康熙亲政以后,他最先除掉的就是朝廷中的权臣辅政大臣鳌拜,而鳌拜是大清的开国功臣,实际上鳌拜并没有反叛或者篡位的想法,只是鳌拜的权力太大,威胁到了皇权也影响到了康熙集中皇权,所以鳌拜被康熙除掉了。

除掉鳌拜这个权臣之后,再不利于康熙集中皇权的就是吴三桂了。吴三桂在云贵川三省拿着国家的钱,养着自己的兵马,云贵川三省的税赋不仅国家一毛钱见不到,每年还要给吴三桂拨款酬军,这就等于清朝不仅失去了三省税收还要每年倒搭钱,这种事换作谁当皇帝都受不了。

据史料记载,吴三桂每年在云贵川三省每年向朝廷索取的财政拨款居然高达900万两银子,如果再加上其他两藩,清朝每年投入给三藩的银子至少在1500万两以上,而康熙初期清朝的财政收入每年也不过3000多万两银子,也就是说朝廷的财政收入每年要有一半花在三藩身上,所以三藩严重的拖了清朝的财政后腿,康熙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再者吴三桂的要求是想相仿明朝黔国公沐英家族世代镇守云南,但是要知道黔国公家族镇守云南时,只注重管理军务,财政大权还是在明朝的朝廷手中,黔国公家族与云南巡抚是并存的,在明朝时如果云南有大事发生,那是黔国公家族和云南巡抚一起坐下来大家共同商量,有商有量。

而到了吴三桂这可就不是这样了,吴三桂在云贵川三省是一家独大,清朝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总督、巡抚、提督到了吴三桂这都成了他的下属,吴三桂在云贵川三省属于是一人拍板决定一切,根本不把朝廷派去的总督、巡抚、提督放在眼里,这就是赤裸裸的在挑战皇权。

所以年轻气盛的康熙连鳌拜都忍受不了,除掉鳌拜之后,更加不能忍受吴三桂了,而且康熙年少亲政,是一位宏图大略的皇帝,他想要有所作为必须就得抓住地方的经济和军事大权,吴三桂等三藩的存在正好严重阻碍了康熙抓紧地方的经济和军事大权。

因此吴三桂等三藩不仅在财政上拖了清朝的后腿,也严重妨碍了康熙集中皇权,属于间接性阻碍了康熙施政的空间。所以在吴三桂试探性的效仿尚可喜向康熙提出告老还乡的要求后,康熙立刻就顺坡下驴的批准了,一点挽留的意思都没有,这让为清朝效忠多年的吴三桂很寒心,也让他不顾一切的开始反清。

吴三桂其实并不想反叛,而康熙也是认准他不敢反叛才撤藩

其实康熙之所以敢贸然撤藩,就是他认定吴三桂不敢反叛,而实际上吴三桂也并不想反叛。想一想吴三桂以前是什么人?

吴三桂是前明的宁远总兵,曾是明末帝崇祯帝朱由检在后期颇为倚重的将领,朱由检景山自缢殉国之后,吴三桂向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献出山海关,引清军入关,这才使得清朝有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投降清朝之后的吴三桂为了表忠心,在清朝统一天下过程中,不遗余力的帮助清朝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在起义军被剿灭后,他又全力帮着清朝攻打南明政权和反清势力。

吴三桂为了表忠心,在参加攻打南明和剿灭反清势力时手段极其残酷,比如吴三桂在平定反清复明的陕西蒲城县时,他为了向清朝表示自己归顺的决心,在攻克蒲城之后下令屠城,将城内不肯降清的汉族百姓全部诛杀。还有他带兵深入缅甸,抓捕了南明末帝永历帝朱由榔,并且还亲手绞杀了朱由榔。

就吴三桂这些所作所为,他如果背叛清朝就等于无路可走,前明的遗民不会接受他,天下的汉人百姓也不会接受他。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吴三桂起兵反叛清朝之后,打出了反清复明和兴复汉人江山的口号,但是除了他的旧部响应他之外,几乎天下汉人和前明遗民都没有响应他的。

所以吴三桂在当时只有效忠清朝一条路可走,也因此顺治才会放心的让他当平西王出镇云南,在康熙初期索尼和鳌拜等四大辅臣还放心的把四川和贵州也交给他。

因此吴三桂如果反叛,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同时他不仅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他的儿子吴应熊娶了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建宁公主为妻,当时吴应熊与建宁公主已经生育子嗣并定居在京城,吴应熊就属于是在京城中的人质。

不仅吴三桂是如此,其他的两藩也都是如此,尚可喜的子孙也大多都在京城,耿精忠的弟弟们也基本都在京城。

所以康熙认为吴三桂在道义上得不到支持,再加上三藩的至亲之人都在京城当人质,那么即便他厉行削藩,吴三桂等人也不敢起兵反叛。

事实上吴三桂也是迫不得已被逼反了,其实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世代永镇云南的特权,他最初并没有想反叛,否则他不会主动上书给康熙请求撤藩,他上书的目的就是以退为进,希望康熙能挽留他,这样他就借坡下驴进一步和康熙讨要永镇云南的特权,只不过他万万没想到年轻气盛的康熙不按套路出牌,连挽留都没挽留,直接批准让他撤藩并告老还乡,所以当路走到这一步,他就不得不起兵反叛了,否则他多年在云南经营的权势就会烟消云散。

而康熙也是急于撤藩,当时的康熙正是年少气盛之时,他还没有沉下心来认真总结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如果他那时候能勤于翻看史书就会明白,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能证明像他这么强硬且毫无准备的急切撤藩,最终只会激起叛乱。

但康熙的撤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正是考虑到了当时的情况,毕竟吴三桂在道义上没有理由反叛清朝,在现实里他的儿子和孙子们都在京城属于是人质,因此康熙认为吴三桂投鼠忌器也不敢反叛,只能乖乖遵从圣旨撤藩。

可是康熙却万万不会想到什么道义、亲情在利益面前都是浮云,吴三桂最终居然会为了利益舍弃道义和亲情坚决起兵反叛,所以这还是康熙年少,人生阅历不足,低估了吴三桂对权势的贪恋,也掀起了八年的三藩之乱。

写在最后

其实孝庄并不像慈禧太后那样垂帘听政式的揽权,她虽然很有政治智慧,但是更多的是给皇帝提建议,如果她坚持不允许康熙削藩,康熙尊重祖母的意见,也未必会坚持削藩,但是孝庄并不是那种非要让皇帝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的女人,她只是按照她的人生阅历给康熙提供了合理的建议,至于康熙听不听,那就得由他自己决定了。

而康熙当时年少,最终他还是没有听进祖母孝庄的建议,坚决的执行了削藩,激起了吴三桂等三藩叛乱。

当然,康熙年少也是有优势的,三藩之中以吴三桂实力最强,可是吴三桂当时已经65岁,而康熙只有20岁,吴三桂可以说半只脚已经踏入棺材了,想一想跟吴三桂同时期的多尔衮才活了39岁,吴三桂这个年纪起兵反清,还对上了青年的康熙,这就注定了他很难成功,年龄差距就决定两人的胜负了。

所以三藩之乱都是康熙年少气盛,人生阅历不足,贸然削藩所导致,本身三藩之乱就是像孝庄所设想那样等吴三桂老死就可以避免,但是康熙偏偏选择了激进的方式,最终酿成了三藩之乱。

不过三藩之乱对清朝也是有着推进意义的,正是三藩之乱,使得康熙充分认识到了大多数汉臣融入不到清朝的统治阶层内,因此康熙在三藩之乱时,大量启用汉将,比如河西四将的张勇、孙思克、王进宝、赵良栋等等,三藩之乱促使清朝统治者开始重视团结凝聚汉臣,推进了满清政权的汉化过程,间接为后来的康熙盛世奠定了基础。

当然,说到底根本原因还在于康熙本人急于削藩的问题,不过当时康熙也算是一场豪赌,赌注就是大清江山,赌赢了他就能成为千古一帝,赌输了那大清江山也就没了,幸运的是康熙赢了,可是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康熙与吴三桂的年龄差距摆着呢,怎么打吴三桂输的面都很大。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平西   康熙   明朝   京城   皇权   云南   道义   朝廷   清朝   年少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