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究竟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这是人民网对梁启超一家的评价。

说到梁启超,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百日维新领袖之一、著名文学家、知名报人等显赫身份。

但或许很多不知道,这些身份之后,梁启超还是一位优秀的父亲。

他的9个子女中,3个成院士,1人是研究所副所长,1人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9人都在各自领域成为专家。

具体来看看他的9个孩子:

对我们普通家长来说,家里哪怕有一个孩子这样有出息,做爸妈的就心满意足了。

那么,梁启超究竟怎样凭一己之力教育出了这么多优秀的孩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梁启超和他孩子们之间的故事。

孩子,父亲的信收到了吗?

灯下,一位父亲坐在书桌前轻轻拆开远游的孩子们寄回家的书信。

慢慢展开,映入眼帘的先是孩子们对自己和妻子的问候,他的唇角勾了勾。

再细细往下读,孩子们的烦恼来了:

一人说着自己在国外接受的教育,倾诉着课业繁重,中间夹杂着游子“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心绪;

一人告诉家中双亲一切安好,希望他们也多注意身体;

一人说着婚后和妻子的烦恼,期待着父亲能给他们一些建议……

老父亲一边慢慢读信,一遍斟酌着怎么给孩子们回复。

这位读信的父亲就是梁启超。

抛开那些世人仰慕的光环,此刻他只是千千万万关心子女的父亲中的普通一个。

良久,他提笔逐个回复孩子们的疑惑和困顿:

对于孩子的成就,他说自己“甚喜”,并鼓励:

“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

孩子对前途迷茫,不知去路在哪里,他包容地回信: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面对诱惑,孩子也觉得气馁,他就来做他们的主心骨:

“吾若稍自贬损,月入万金不难,然吾不欲尔。”

这些回信内容都选自中纪委网站推出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20期——《梁启超:一生家国梦 几代赤子心》。

书中介绍他曾给孩子们写过400多封书信,这也成为他们交流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家中的几个孩子先后到国外读书后,他们之间的往来家书更加频繁。

书信中的点点滴滴,是父亲的温情

翻读梁启超的书信,他和孩子们的故事总是让人感动。

二女儿梁思庄的经历是最好的见证:

梁启超虽然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但他从没有对孩子们有过强制规定,更不会要求孩子们走自己的道路。

大女儿和父亲一样喜欢传统文学,他觉得欣喜。

儿子梁思成则更喜欢建筑学,想主攻建筑学,他仍然支持。

次子要去做考古研究,三子一腔热血投入战场,他都默默站在他们身后。

现在,二女儿思庄也长大了,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她很苦恼,哥哥姐姐们都各有所成,但她并不喜欢,也不知道自己该走怎样的路。

这时,父亲的书信到了,开头先说说家事:

家中孩子甚多,但没有人从事自然科学方向,作为父亲,他觉得有些遗憾。

然后鼓励女儿:

中国目前很需要生物学研究人才,而生物学又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即使国内参与研究的人很少,但他认为自己的女儿可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个对女儿极度自信的父亲上线,像极了我们现在说的“宠女狂魔”:反正我的女儿就是最好的,不容置疑!

不过,对于生物学,他并没有严厉要求,只是温和询问:

(生物学)极有趣而不须粗重的工作,于女孩子极为合宜……你来做一个先登者好不好?

他还在信中“自降身份”逗女儿:

爹爹有很多著作都和生物学很有关联,爹爹需要你这样的帮手,你学好了就成我的顾问了!

至于女儿担心的老师、学校,他考虑得更是周全:

选定专业、学校后好好学,如果没有好老师,就去找好学校,他作为爸爸也会和思庄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帮她调查。

一层一层,都是父亲的苦心和引导。

他小心翼翼为女儿指导方向,生怕女儿因为自己的意见失去主见,便将最终决定决定权交给她;

又担心女儿一个人应付不过来,便叫来其他孩子一起帮助这个迷茫的小姑娘……

后来,女儿确定对生物学没兴趣,而希望从事文学研究。

收到女儿的信后,他既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觉得自己的庄严被挑战,反而欣喜再去信: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这份来自父亲的尊重和肯定,对于刚刚确定个人方向的年轻姑娘思庄来说,一定是最好的鼓励!

事实却是如此,梁思庄坚持了自己选定的方向,后成为著名图书馆学家,并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这些温情的故事中,梁启超的书信就像一条绳索,一头牵着孩子,一头在他手里:

孩子要远去,他就大胆放手;

孩子不知道方向,他就扯扯那条线,让孩子回到正轨;

孩子飞得太高了,他就成为他们的大地,让他们随时栖息。

既然爱他们,为什么不能说出口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看到这句话,是不是第一印象是出自一对热恋的小情侣?如果我告诉你,这时梁启超也给孩子们的,你相信吗?

对于他们生活的时代,大多数人的理解或许是这样的:

父亲是一个家庭中绝对不能挑战的存在,他神秘而严肃,不会对孩子笑,也不会流露自己的感情。

就像小说《白鹿原》中的大家长白嘉轩:他伟岸而高大,对于子女们甚为严厉。

可以因为自己和鹿家的恩恩怨怨,就扼杀最为疼爱的小女儿的爱情;

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家长身份被长子挑战,就迅速放弃这个他培养了二十多年的孩子……

但是,梁启超比这些父亲走得更远。

他不相信爱不能表达,更不需要在子女面前树立权威,他对孩子们的爱和欣赏从来都是溢于言表。

孩子们都外出读书了,他心里想念,立刻提笔告知:

你们到温(哥华)那天,正是十五,一路上看着新月初升直到圆时,谅来在船上不知蹭了多少次“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了。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那老父亲对孩子们远游求学的自豪,以及孩子离家后的期盼,全都包含在里面。

再后来,孩子们在国外生活稳定了,忙着自己的事情难免顾不上给家里写信。梁启超直接去信“抱怨”他们不理自己这个父亲: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再后来,他的病越来越重,甚至很难提起笔,但他仍然想着孩子们,撑起身体提笔写道:

你们这些孩子真是养得娇,三个礼拜不接到我的信就撅嘴了,想外面留学生两三个月不接家信不算奇怪。

我进医院有三个礼拜了,再不写信,你们又不知道怎样抱怨了,所以乘今天过年时,和你们谈谈。

想象这个场景该是多么有趣又令人心碎:

孩子们远游不在家,卧病在床的老父亲好久没给他们写信了,又担心孩子们收不到来信难过。

趁着过年,赶紧拿起笔给孩子写家书。一边写,一遍想孩子们在家时的样子,一边又担忧他们在外可好。

只能自己一个人一边写,一遍偷着乐,一遍又心急如焚。

或许这就是梁启超作为父亲的高明之处:

他时刻清楚自己是父亲,孩子不是自己的下属,也不是自己的附庸,做有血有肉的自己没啥不好。

这些对梁家孩子们的影响同样不可磨灭,父亲的温暖、真性情在他们身上延续着。

父亲走了,但他永远和我们同在

1929年1月,56岁的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

一代伟人结束了自己忙碌的一生,一个父亲永远离开了他的孩子们。

但在他的孩子们心中,父亲永远没有离开,反而与他们同在。

据五儿子梁思礼回忆:

1949年,那时梁启超已经离世20年。梁思礼刚刚获得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博士学位,便着急乘船回国,希望参与新中国建设。因为他总觉得父亲在呼唤他:

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反复告诉他和哥哥姐姐们,国家现在很缺少科学技术,希望他们中有人去做这件事情。

于是,梁思礼选择自动控制专业,现在他毕业了,他急切想回到国家去,成为父亲希望的“为国家强盛奉献自己的人”。

回国的船上,他听广播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更加欣喜,期盼快快回国。

一个月后,船只停靠在天津码头,梁思礼飞奔下船,虽然父亲已经不可能来迎接他,但对他来说父亲永远和他在一起,那谆谆教诲和无私父爱永远是他前进的力量。

梁启超的众多孩子中,我们最熟悉的梁思成同样深受父亲影响:

首先,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姻就是父亲梁启超一手操办的。

梁启超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好朋友,两人很早就希望能结成儿女亲家。但梁启超并不心急,也不强制包办:

梁思成18岁的时候,他叫来孩子“我们都赞同这门亲事,但你得同意,徽因也得同意,这门亲事才算数”。

后来两人相恋结婚,梁启超非常开心,甚至为他们安排了蜜月旅行——到欧洲进行文化考察,去看看各个国家的人文自然,增长个人见识。

再后来,林徽因家中遇到困难,梁启超同样把自己的关爱和理解给了儿媳:不仅亲身去帮忙打理,还专门给林徽因写信开解。

除此之外,梁启超还叫来大女儿梁思顺,让她出面去帮助弟弟弟媳。

对于两人在建筑上的兴趣,梁启超更是支持鼓励,无论是两人的文化考察,还是科研思考,他都随时给建议或情感支持。

对于其他子女,以及身边的亲戚,他同样如此。

“那个伟大的思想家,原来只是个善良又温柔的父亲。”

读到这里,或许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在我看来,或许这也是梁启超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而是“手持玫瑰”的那个人,他出现在子女生活中,又和他们保持着适当距离。

尊重、理解、支持、鼓励、引导,这些美好的因素交织起来就是他的父爱,这形成一个颇具安全感的家。

孩子们走出这里,带着这些品质朝着自己的方向进步;回到这里,他的怀抱就是最恬静的港湾。

有这样的父亲,孩子们怎么可能不有所成,不想回家?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教育方式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之分,合适就好。

但有一点对所有人都适用,那梁启超告诉我们的:教育不是人生经验复制,而是尊重、理解、支持、鼓励、引导。


我是CC酱,儿子汤汤刚刚高一,女儿圆圆即将上初中。为了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从他们出生起,我就在努力学习育儿知识。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孩子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的经验,期待和大家交流育儿经验,让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

更多精选文章,欢迎移步我的公众号:CC酱在傲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中央研究院   院士   中国科学院   才俊   爹爹   书信   生物学   教育孩子   父亲   女儿   方向   孩子   梁启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